缔冠期刊网

论社区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临时夫妻”问题的关注——基于常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

2022-06-08

黄晓赟

(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临时夫妻”悄然而生。其成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生理需求的迫切,现实原因是情感真空的缺失,客观原因是伦理道德的滑坡,社会原因是人文关怀的缺失。社区教育对此要高度关注,通过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技巧、积极倡导人文关怀、加强用人单位制度建设等举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临时夫妻”;社区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25—02

在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纷纷涌入城市务工。然而,他们在城里很难获得和城里人一样的教育、就医、社保等社会福利,甚至连拥有一个独立的居住环境都成了一种奢望,大多数人只能住在集体宿舍、工棚房等临时性住所。在这样的背景下,“临时夫妻”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涌现。这一现象的成因及解决路径较为复杂,本文试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临时夫妻”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

“临时夫妻”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其出现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问题,还包括外在的社会原因。

(一)生理需求的迫切——直接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成人正常的性需求已获得共识。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需要情感,需要关爱,还需要正常的性生活。新生代农民工背井离乡,夫妻长期分居,他们正常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和释放,于是,他们中的一些男女就组成了“临时夫妻”,“临时夫妻”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生理需求所致。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了一位李姓农民工,安徽人,其爱人在家照料父母和孩子,他只身一人来常州已经5年,在一建筑工地做小工。当被问到“临时夫妻”问题时,他表示自己也有,目的很直接,就是为了满足性需求。他是通过QQ认识了一个已婚女人,平时主要是电话联系,只要双方一有空,就去小旅馆开个钟点房。完事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住所,平时不在一起。

(二)情感真空的缺失——现实原因

在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是保守的,尤其在农村,有婚外情会被人所不耻。然而,大量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却又不能“拖家带口”,长期的情感真空带来的现实需要促使了“临时夫妻”的滋生。在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感觉情感上“空虚寂寞冷”。调查结果显示,常州新生代农民工中,已婚夫妇有66%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其中21%的受访者称夫妻双方大多是半年才能见一次面,13%的人一年到头也很难见面。当无法面对面时,如何和家人联系沟通呢?选择打电话的受访者占43%,选择上网聊天、QQ、微信的占38%,近两成受访者表示很少沟通。

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施奈德认为,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会造成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孤独感无法排遣;二是感情随时间变淡,可谈论的话题变少;三是身心难以契合,一方有可能出轨。新生代农民工夫妇长期两地分居,长此以往,容易产生无法排遣的孤独感,进而有可能引发“临时夫妻”的出现。“临时夫妻”一方面可以解决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可以找到一种感情寄托,弥补情感缺失的真空。一名接受调查的女民工直言,人在他乡,对于聊得来的异性朋友,独处女子很难抵挡住感情的攻势和诱惑。

(三)伦理道德的滑坡——客观原因

“临时夫妻”出现的客观环境,则是缘于现在社会伦理道德的滑坡。没有统计数据能表明,目前这种特殊的“临时家庭”数量到底有多少,但“临时夫妻”的出现,与当今社会上找情人、包小三、一夜情等现象有直接的关系。不知从何时起,婚外情现象不但没有受到人们的指责,而且还得到了默许和纵容。于是,有人认为,既然这些行为都不受社会指责,那么“临时夫妻”自然也不会受到指责。在没有任何道德成本的情况下,“临时夫妻”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临时夫妻”的出现,一方面是更开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正常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反映;另一方面,陌生的环境使得原有的在熟人社会里的道德约束失效,道德沦丧。这一现象是对中国传统的爱情与婚姻观念的伤害,是对现有家庭伦理价值观的扭曲,它将给中国传统农村婚姻关系带来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它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挑战,是对爱情的背叛,是对婚姻的背叛,是对家庭的背叛,是现有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滑坡。这种灰色婚姻伤害的不仅仅是双方家庭,还有整个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临时夫妻”的出现有诸多无奈和种种客观原因,但不管怎样,对婚姻的忠诚始终是家庭伦理道德中不变的主题。

(四)人文关怀的缺失——社会原因

在“临时夫妻”现象的调查中,针对“你如何看待临时夫妻现象”,83%的受调查者表示理解,只有17%的受调查者鄙视这一现象。“临时夫妻”的出现,是社会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所致。“临时夫妻”大多滋生于特殊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他们一般处于社会更弱势的地位,或同样身份卑微,或同样苦苦度日。“临时夫妻”这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已经不仅仅是道德问题,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二、社区教育的有效解决路径

首先,社区教育应大力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技巧,尤其是要注重夫妻双方就业能力的提高。社区教育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针对其现实生存需要,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帮助。如在社区教育中,切实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多设置一些技术技能培训课程,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对女性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鼓励农民工夫妻共同进城务工,消除“临时夫妻”形成的客观原因。

其次,社区教育要积极倡导人文关怀,通过“夫妻房”等措施促成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的团聚。社区也可以通过提供“夫妻房”、廉租房及招收夫妻工的方式,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夫妻俩在可能的条件下都进入城市,生活在一起。同时,社区可以与附近的学校结成紧密合作关系,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孩子的入学就读提供畅通渠道。家人的团聚、家庭的完整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安心工作、舒心生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临时夫妻”的问题。

再者,社区要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通过“带薪休假”等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夫妻提供见面机会。通过与企业沟通,鼓励其为新生代农民工落实“带薪休假”或“带薪探亲”、报销往返路费等制度,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能定期探亲。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职能,通过企业工会,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最后,社区要多组织一些有吸引力、有针对性的文体活动,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吸引新生代农民工积极投入社区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为其工作之余有地方可去、有活动可参加、有兴趣可培养提供条件。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向心力;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多姿多彩,填补他们的精神空白。

婚姻的最大敌人是颠沛流离,夫妻两地分居。现代社会因为人口流动造成劳燕分飞的不在少数,“临时夫妻”颠覆了传统的爱情与婚姻观念,与传统道德相悖。社区教育者只有从主、客观方面查找原因,在情感上对新生代农民工多倾斜、多关怀,寻求解决之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临时夫妻”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刚,刘养卉.农民工临时夫妻问题研究——基于公共治理的视角[J].邢台学院学报,2014(3).

[2]花跃奎.农民工结“临时夫妻”的原因、危害及治理对策[J].学理论,2013(32).

[3]刘开明.农民工“临时夫妻”——苦涩与痛楚[J].人民论坛,2013(10).

[4]李德恩.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背后的法律问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5]黄晓赟.基于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4).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