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及对我国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启示

2022-06-08

刘立园1,武立栋2

(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1;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其蕴含的教育思想丰富而先进。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思想,阐述了它对我国构建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启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和谐大学;师生关系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12—02

收稿日期:2014—09—16

作者简介:刘立园(1988— ),女,河北邢台人。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比较高等教育。

武立栋(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在中国历史上,书院是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以私人办学为主,在传播文化与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书院教育是一种介于官方和私人之间的学术研究形式,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书院”一词最早源于唐代,主要是官方的修书、校书、藏书的机构。随后出现了一些“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的私人书院。宋朝书院逐步成型并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最终在明清时期成为一种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的教育组织形式。探究书院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构建和谐的大学师生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

一、书院的教育思想

(一)书院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在中国古代,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圣地,又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学者们在书院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书院由主持人进行管理,只有名师宿儒才有资格担任书院的这一要职,他们由衷地热爱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且积极研究学术理论,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学术思想,承担着双重职责:教学和学术研究。在书院中,教学的进步与学术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同时,书院的兴盛与衰败也与学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如宋明两代书院的繁荣与兴盛离不开宋明理学的高度发展。在当时,来自不同学派的学术大师们在书院宣讲自己的思想,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因此,书院的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二)书院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来自不同学派的学者大师聚集在书院,积极开展讲学活动,自由平等地讨论学术,同时注重学问,推崇“百家争鸣”,“取各家之所长,避各家之所短”的学风。这样就会打破门户之见,而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还深化了教学活动。在书院,同一学派内部允许有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师生之间互相切磋,修炼了师生的身心涵养。各派大师鼓励并倡导学生提出新颖的学术观点。这样,百家争鸣不仅使各个学派的思想体系得到了完善,推动了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学术研究的发展与学术思想的传播,还促进了书院的繁荣发展。

(三)书院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教学模式

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自由竞学。教学多采用师生互动的问难辩论式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而且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强调学生以读书钻研为主,教师则以自己的治学经验来启发、诱导学生进行学习。院中各名家宿儒围绕各学派观点进行精细、启发式的教学活动,有时会提取全篇精华,让学生进行深入钻研和探究;有时会选取重点进行讲解,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意蕴和哲理;有时会稍微指明学习思路,讲明方法,让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等。如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章”,王守仁在稽山书院讲“万物同体说”,都重在启发诱导,绝非逐章串讲。以学生独立钻研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且“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做研究。

二、对我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教育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来展开的,如果没有师生关系,也就没有教育。因此,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我国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高校应该合理地安排教师和学生的住宿

在古代书院,教师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术交流,而且能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然而,在当今的许多高校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学生住在校内,教师住在校外,教师上完课后便回到家中,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在慢慢地疏远。因此,高校应深刻地认识到住宿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并尽最大努力合理地安排教师和学生的住宿。

(二)教师要采用“重思增趣”的学习指导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

书院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形式只是简单地把新知识从外部“植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把它“填”塞和“灌”满,其结果只能是劳而无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自发地提问和质疑,在答疑、解疑和思考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关心和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见面,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充分地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信任;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实现平等对话。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三)学生要树立“唯实不唯师”的思想

古代书院采取的是师生互动辩论式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提出疑难,与教师进行辩论。在今天,作为学生,应当在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前提下,遵循“唯实不唯师”的原则,坚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求师原则。在对待学术方面,首先要有勇于探求的精神,要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问题,做到既要尊重权威又不盲目遵从权威,在真理面前,既要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只有充分地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三者的积极作用,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质疑问难,积极讨论,积极争辩,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发现能力,才能碰撞出真理的火花。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丁钢,刘琪.书院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曲士塔.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吴洪亮,孙小晨.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研究生教育之师生关系的启示[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4]魏伟.中国书院制度及其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5]王炳照.书院教学的革新精神[J].寻根,2006(2).

[6]王明芳,吴岳军.师生关系的反思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

[7]王鹏.书院教学特色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

[8]谢笑珍.古代书院的教育教学特色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娄底师专学报,2001(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