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析大学生人际吸引因素

2022-06-08

刘慧慧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大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关键的,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要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必须要分析大学生的人际吸引因素,因为人际吸引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文章在概述人际吸引的定义和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诸因素,提出了自觉地注意并运用这些因素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吸引力的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吸引;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19-02

多元化的社会造就人们多样化的个性,每个大学生都有不同的态度、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有的人进取,有的人知足;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淡;有的人好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学业拔尖,有的人能力一般。然而在与不同个性的人相处的过程中,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有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有些同学的人际关系却异常紧张?这都是“人际吸引”在“作怪”。那么,何为人际吸引?

1 人际吸引的定义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有尊重的需要。想要满足这类需要就必须与周围的人打交道,这就产生了人际交往。而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是要人们彼此之间产生吸引,吸引力越大,心理距离就越小,交往起来就越顺畅,反之吸引力越小,心理距离越大,交往就会出现困难。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形态上,也就是人际吸引。所以,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心理倾向,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2]

2 影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之间情感上的亲疏关系表示出彼此的心理距离。吸引力越大,心理距离就越小,反之,吸引力越小,心理距离就越大,那么影响大学生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呢?在人际吸引的过程中,引发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接近熟悉、相似互补、互惠互利和个人品质。[5]

2.1接近熟悉

人们往往比较喜欢他们能够密切接近的人,这种密切接近可以有多种方式,其中在空间上的邻近是导致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在学校里,同宿舍的人往往感情更亲密,因为同宿舍的人可以在生活上彼此照顾,而且怀着一种好感去交往,更希望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里的邻近应该不仅仅是空间上的邻近,还应该包括信息的“邻近”,像日常网络上的聊天信息,通过电话的声音信息都可以给人们带来同伴就在身边的感觉。

2.2互惠互利

人际间的交往准则是互惠互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 交往包含着对回报的期待,这个回报可能是及时的,也可能是日后的。某种意义上讲,人是功利的动物,人际间的交往的根本动力在于价值关系的制约。[6]引发大学生间相互吸引的除了有物质上的互惠互利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灵的互惠互利,因为大学生间心灵层次的沟通十分便利,每时每刻都可以与人沟通交流,而沟通交流的结果是我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报酬。

2.3相似相吸

我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兴趣、价值观、背景和人格方面和我们相似的人,因为与我们相似的人倾向于同意我们的观点,这样对增强我们对自己观点的信心有很大帮助。与之相反的,如果有人不赞同我们,批评我们的观点、品味和判断,我们会感到不愉快。相似的价值观和兴趣提供了与他人共同活动的基础,相反在价值观和兴趣上的不同可导致彼此厌恶和回避。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跟社团里的成员们的交往就体现了人际吸引的相似性。

2.4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包括外在魅力和人品魅力,在人际交往方面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身体魅力指的通常是外在的魅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长相、着装、仪态、风度等,即所谓的相貌。外在形象好当然是是身体有魅力的重要条件,是个体散发魅力的第一步,一个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天生丽质的人走在大街上必然引来较高的回头率。虽然外表在初次交往和浅层次的交往中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进入深层次的交往后,人格魅力即个人的知识、能力、特长、才华、道德、作风、谈吐、幽默等个性更富有吸引力。所以个人品质的深层次意义还在于个体的人格魅力,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先锋,作为朝气蓬勃的年青人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富吸引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3大学生人际吸引因素的运用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实现人生理想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个人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种种因素是造成人际关系好坏的原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要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注意并运用这些因素,我们的人际吸引力便会得到提升,人际关系便可有所改观。

3.1接近熟悉要加强沟通

邻近导致熟悉,熟悉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之间要做到熟悉,首先要做的是互相接近。正是这种空间的邻近使得谈话者互相感觉到心理上更加接近,能够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使交谈双方坦诚相交。大学生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放下架子,主动和其他同学去交往。只有交往才能做到相互了解,进而达到熟悉,由相互熟悉到相互喜欢,从而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3.2互惠互利要学会回报

对大学生而言,在人际交往中的回报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恰当并适时地鼓励、赞扬他人,放平心态,不逞口舌之辩,无怨无悔地排解他人之困,在成绩和名利前谦让和虚心等,都是你给予别人的精神报酬。同时,大学生必须克服清高和自卑心理,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卑不亢,在交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获取良好的温和的人际关系。

3.3相似相吸要加强学习

相似会导致互相喜欢。大学生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多地体现在相似这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因为这些相似的特征会促使大学生之间产生共同语言,在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中产生深厚的友谊,把友谊的桥梁延伸得更远、更长。

3.4个人品质要内外兼修

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个人品质,良好的个人品质往往能够带领大学生走出人际交往成功的第一步。个人品质的锤炼要内外兼修:所谓“外”就是个人的仪表姿态、言语等,所谓“内”就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科学涵养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整洁卫生的着装,有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仪态,让优美、得体的语言成为我们沟通感情,增进了解的桥梁。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重培养善良、仁慈、谦虚、礼貌及宽容一类的品德,广泛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总之,通过对人际吸引因素的分析,我们看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忽视人际吸引,而应通过运用人际吸引诸因素帮助自己在社会群体尤其是校园群体中形成亲密的感情关系,从而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融洽的人际关系正是大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保障。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使自己在更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李露萍.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 李真军,王诗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及疏导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陈红艳.个体人际吸引的自我描述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

(责任编辑:王兰爽)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