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的阐释

2022-06-08

  内容摘要:传统心理学将人的灵性和意识等看作是不科学的、不真实存在的、没有理性的宗教现象。本文就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进行阐释,从意识、灵性角度进行分析,促进宗教体验在超个人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宗教体验宗教


  1.宗教体验与超个人心理学


  宗教体验又被称之为宗教经验,很多宗教都与宗教体验有着密切的关联。宗教体验除了拥有宗教思想,还有其他的非宗教思想。虽然宗教体验的内容十分玄奥,但概括来说就是个人在感觉和意识上与某些奇妙的实体相互交融。宗教体验与学习宗教知识不可混为一谈,而是与宗教所信仰的神秘事物进行心理活动。在这过程中,促进了事物全体性的发展,使人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重要体验、实体性福祉体验、实体性救赎体验等。在圆融视像中,天地万物都归于一,每一种可见的事物都是一个生命,人已经存在于普遍自我中,与某种神秘事物相融合。因此,宗教体验是人与某些神秘事物的交融,人能够在这种交融中获得喜悦与内心的平和。相关学者认为,宗教体验是宗教存在的自然现象,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宗教体验是乐观的、反自然的、神论的。宗教体验有四种特征。一、不可说性。经历过宗教体验的人只能体验它,却不能将体验传达给他人。因为宗教体验需要人尝试过后才能体会到,不经过尝试的人无法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和性质。二、知悟性。宗教体验是对神秘事物的探索、感悟。三、顷现性。宗教体验不能持续存在。四、被动性。宗教体验是被动的被人所接受,人只有经历过后才会拥有这种体验。因为宗教体验无法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所以人们认为宗教体验是不科学的,将宗教体验排除在传统知识之外。宗教体验是精神层面的改变、感悟,能够使人产生新的精神生命,从而与万物交融[1]。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精神性的存在,将人的发展过程变成一个统一的进化过程。人的发展由物质到身体、心智、灵魂、灵性。当人们感知到灵性的存在时,就会与万物交融。超个人心理学将从事宗教体验的人称为超越自我的人、彻底改变的人。超个人心理学通过合一境界、高原体验对宗教体验者精神境界进行描述。超个人心理学认为宗教体验者都可以通过现代灵性修持、传统灵性修持获得精神层面的体验,并将这種体验称之为明心见性。当宗教体验者超越自我就会与万物体验,产生合一感。因此宗教体验者就会发现众生是自然存在的,我也是自然存在的、自由的。研究超个人心理学的学者将宗教体验称之为大我、宇宙意识,从事这种体验的人本质上就是在不断感悟、成长、超越自我,从而达到与万物合一的境界。


  2.静修体验


  宗教体验者通过冥想、打坐、沉思的方式进行静修体验。静修体验是对内在的修炼、超越,能够从身心两方面反映出来,包括身体反应和内在变化。静修体验主要是内观自身,对心灵的奥秘进行探索。现代静修与宗教信仰并没有直接关系,是对不同静修方式的融合。现代静修方式包括散步、瑜伽、打坐、冥想等。宗教体验者可以通过静修获得身心的平和。宗教体验者可以通过禅修、瑜伽等方式调整呼吸和身心,达到控制自我意识的目的。通过静修体验,人们可以远离现代社会的浮躁、烦恼,使身心达到平衡状态。高层次静修是超越人体极限的精神层次体验,能够将人的精神脱离肉体,与天地万物交融。宗教体验者静修的过程就是对人内心的净化、精神层面的提升,对人内心的奥秘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静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得宗教体验,使人获得感悟与精神层次的交融。像释迦摩尼、老子、达摩等,都曾通过进修体验获得精神感悟。宗教体验并不是纯粹、隐秘、高深莫测的秘密,人们都能够通过一定实证获得。人们将没有实际体验、实证诠释的宗教称为世俗宗教,有宗教体验而且并不言明的宗教称为深奥宗教。深奥宗教不会对宗教体验者规定教条、信仰,需要宗教体验者自己去发觉,与万物产生共鸣。静修体验必须通过得到实验者认可,能够公开被世人所知。静修体验不仅是个人体验,也是人的精神体悟。静修是一种内在知识,可以通过静修高手将之公布于众。静修虽然可以对人的精神层次进行改变,但却并不是心理分析,因为静修不是一种揭露技术,也不是对人内心阴影部分的解剖。静修是不断放大人的心智,不断超越自我,引导人们发现万物的本真。静修是一种平衡,并不是对人内心阴暗部分进行消除的手段。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无法对宗教体验与人们的变化进行全面的阐述,但宗教体验能够对人的身心进行改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静修体验想要普惠众生,还需要相关研究者对宗教体验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使人们能够理性认识静修体验,将静修体验的功能发挥出来[2]。


  3.丹道体验


  超个人心理学将丹道体验划分为超个人的心理体验。丹道体验已经将人的意识与人体潜能开发相联系,并拥有一套人体意识潜能开发体系,这是超个人心理学所没有的。超个人心理学虽然对人体意识与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知道意识能够实现超个人体验,对人体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助力,但在研究方法上偏向于药物。虽然在冥想、瑜伽、打坐等方面有些研究,但却并没有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因此,丹道体验可以为超个人心理学研究提供参考。等到体验是对人体精气神进行研究,通过自然中的阴阳变化引导人体身心平衡。丹道体验是对如何实践身心过程进行指导、描述,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人体实验,与超个人心理学有很多共通点。人们想要对精神层面进行了解,就不能被现有的身心现状限制,不能只追求理性思辨。还要通过现有身心出发修炼丹道,从而实现超越自我。丹道体验并不是高深莫测、无法言说的秘密,人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宗教体验[3]。丹道体验是性命双修,通过阴阳五行八卦乃至天地万物的变化调节自我身心,最终达到超越自我的目的。等到体验式运用自然规律与方法对精神层次进行改变,与其他理论空谈的玄学有本质上的差别。丹道体验是从生理出发,对人体内心奥秘进行深层次探索。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者将丹道体验看成现象学研究方法,能够与丹道体验进行基础沟通。丹道体验追求的目标虽然脱离了人们的界限,不能被众人所理解,但其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丹道体验在生物学、物理学、医学等方面的研究正是现代心理学所欠缺的部分,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超个人心理学想要在人体精神层面深入研究,就要将宗教体验纳入研究的范围。虽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十分丰富,但人们的内心世界十分空虚,精神层面极度匮乏。研究丹道体验,对修复人体精神空虚具有一定的价值。现代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不仅没有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反而使人们内心更加空虚。精神疾病患者逐渐增多、社会问题不断涌现,都是人们注重物质生活缺乏精神层次提升的表现。丹道体验对人类目前生存困境进行研究,突出人与自然本为同源,人类应该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回归到自然生活的状态。丹道体验通过对精神层次的深层研究,对后天与先天精气神进行探索,最终发现人类自我超越应该以反源的方法来实现。丹道体验在实践方面比西方治疗方式更加系统严密,值得人们深入研究[4]。


  4.佛教“我”的体验


  佛教“我”的体验是对人体精神层面的研究,人们通过研究身心发现,这种体验是由多种因缘组合而成,是一种刹那生灭的现象。因此佛教认为人的本质是空,即无我。佛教体验方式有无常、苦、空等,这些体验方法都带有浓烈的存在主义,也就是超个人心理学特色。“我”的产生是存在之相,人体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本体的存在。随着人体的不断成长,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本体的存在感才会拥有明显的自我意识。佛教“我”的体验被称之为“我执”,指人体内心深处有一个不变的主宰者“我”。原始佛教将我执的来源成为无明,认为其是人一切烦恼的根本。因为无明的存在,人们才会将物质身体与精神感官看作“我”,从而进入“惑-业-苦”的生命活动中。“我执”又分为“俱生我执”、“分别我执”。“俱生我执”是人体心理活动的具体存在表现,是人体内心深处对“我”的执着、偏爱。“分别我执”是人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周围因素影响而产生对“我”的判断、观念,与超个人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十分相似。佛教认为意识对人体精神层次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够将“我执”进行转化。“无我和假我”体验是对心色进行研究。当心色刹那生灭时,人体内心就没有“我”的存在,也就是“无我”。宗教体验者认为事物存在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人体认知中存在的一种假象,佛教称之为“空”。人们对“我”的存在认知是心识上的无明,认为人体并不是一直不变的,也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万物交融,在多种因缘下不断变化的。佛教“我”的体验能够对超个人心理学在存在方面的研究提供思路,促进人们对存在的认知。佛教将存在之虚无看作“无常”。正是因为无常的存在,人们才会感觉事物的不真实,对死亡产生恐惧,引发各种本就不真实存在的心理矛盾。“无我”并不是对人的意识进行否定,而是说明人的“我”并不是真实存在、一成不变的。“假我”虽然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过于执着,就会产生烦恼。因此佛教认为人们的烦恼和痛苦都是在“我”的认知方面存在错误,太过执着。通过“我”的体验,人们能够突破“我”的限制,将人体潜能开发出来,不断超越自我。这与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精神问题,实现人类精神层次的进步。“涅槃真我”体验是寻找自我的探索过程,是破除一切幻象的最终目的。这种体验能够使人们从迷茫中走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不断超越自我[5]。


  5.结语


  宗教体验是对人体内心世界的不断探索,在心理活动与人体行为方面的研究比超个人心理学更加系统、具体,对超个人心理学研究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吕锡琛.论宗教神秘主义的超个人心理学诠释[J].宗教学研究.2013(04) 

  [2]张海滨.从超个人心理学看道教南宗内丹修行[J].宗教学研究.2012(03) 

  [3]王玥玮.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的互主性实践——分析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与现代藏传佛教.民族艺林.2016.(5) 

  [4]原军超.肯,威尔伯的超个人心理学理论及其对佛教的阐释[J].法音.2012.(12)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锦江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超个人心理学视角下对宗教体验的闡释,项目编号12140109.] 

  张立敏(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