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的心理探析

2022-06-08

梁日宁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广东珠海519041)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教育大学生理性、文明、健康地使用网络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实证研究为手段,对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进行了心理层次的探析,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文明;不文明行为;心理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06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013—03

基金项目:珠海市社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社科规划课题(立项编号:201344)。

收稿日期:2014—10—09

作者简介:梁日宁(1984—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时代是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中对于网络的使用也早已相当普遍。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和乐趣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冲击。近年来,网上不良信息、不实信息的传播,论坛、聊天室中侮辱、谩骂等不文明行为对大学生群体危害较大,其一方面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高校构建和谐校园背道而驰。

引导大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和网络行为,树立网络道德理念,已经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校24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95人,女生145人;理科84人,文科141人,艺术类15人;网龄最长的10年,最短的3年,平均网龄6.7年。

(二)研究方法

为大学生提供一则网络新闻及若干评论,考察大学生在不同消息来源(官方、非官方)下是否会转发该新闻,在不同评论环境(文明环境、不文明环境、混合环境)中,考察其评论方式是否文明。

二、 研究结果与结论

如表1所示,当新闻来源为官方时,更多被试选择转发该消息;而当新闻来源为非官方时,选择转发该消息的被试明显减少(x2检验:P=65.23)。这说明被试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源辨识能力和防范不实信息传播的能力。

注:表中所列比例为所在人口学变量类型中的比例,例如:新闻非官方来源转发的男性被试为18人,则比例计算方法为18/95(男性的总人数)

当新闻来源为非官方时,仍然选择转发的总人数为37人,其中男女比例、学科比例、平均网龄如表2所示。可见,在这部分网络信息辨识能力较弱的被试中,呈现出男生>女生,理科>文科>艺术类的趋势,平均网龄与整体均值相当。如表3所示,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被试也会采取不同的评论方式。整体来看,大部分被试都能够使用文明的评论,但仍有一部分被试会使用不文明的评论方式;同时,在不文明的网络环境中,被试更倾向于使用不文明的评论方式,在文明的网络环境中,采用不文明评论方式的被试最少。在文明网络环境、文明—不文明混合环境、不文明网络环境三种不同类型的环境中,采用不文明评论被试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x2检验:P=27.71)

在文明环境中仍使用不文明评论的被试仅7人,其中性别、学科的差异如表4所示,呈现出男生>女生,艺术类>理科>文科的趋势,平均网龄与总体均值相当。

在不文明环境中同样使用不文明评论方式的被试共33人,其中性别、学科的差异如表5所示,呈现出男生>女生,理科>艺术类>文科的趋势,平均网龄略高于总体均值。

在文明—不文明混合环境中使用不文明评论的被试共16人,其中性别、学科的差异如表6所示,呈现出男生>女生,理科>艺术类>文科的趋势,平均网龄与总体均值相当。

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在不同的信息来源和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被试的网络不文明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不明来源的网络信息具备一定的判断和辨识能力,大部分大学生可以自觉地过滤不明来源的信息;对于不同的网络环境,大学生被试则表现出一定的从众倾向,在不文明的环境中更多的人会选择使用不文明的评论方式;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男性大学生的网络不文明行为要高于女性大学生;在学科方面,基本上呈现出理科生高于艺术类学生、艺术类学生高于文科生的趋势;同时,大学生的网龄对其网络不文明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素质培养的策略

(一)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在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要让网络释放更多的正能量。网络文明环境建设不仅关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和素质,也是每一个网民应该自觉承担的一份社会责任。

高校作为教育人成长、培养人成才的重要阵地,在网络管理和信息资源上有更加重大的责任,同时,也具备更多的优势。高校应以其官方网络为主阵地,同时,大力开拓新媒体、自媒体等宣传渠道,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加强建设高校校园文明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在管理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在形式上,力求紧跟时代步伐,采取多样化的结构和多种形式,加入微博、微信等时代化元素,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在技术上,通过科技手段筛选和过滤进入校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不实信息,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当有不良信息传播时能够阻断并回溯源头,做到网络可防、可控。

(二)引导大学生自觉实践文明上网

高校的网络文明引领着全社会网络文明的进步方向,高校网络文明的实现除受客观环境影响外,更需要大学生网民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民意识的建立,只有网络主体自觉地维护网络文明,网络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才能向良性、和谐的方向发展。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网络身份的虚拟性和平等性、网络文化的多样化和社区化等特征极易导致网络行为的从众性和非理性的出现。因此,在高校中,应当有意识地开展网络安全、网络文明、网络素质教育。同时,在学生群体中发现和鼓励“网络意见领袖”,培养“网络管理员”,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大学生不仅成为使用网络的主体,更成为维护网络文明的主体。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导致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除网络自身的特点外,也与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因素相关。学业上的挫折、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目标的不明确都是导致大学生沉迷网络、利用网络不合理地宣泄情绪的诱因。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中的“宅男宅女”走出寝室、走进校园、迈入社会,使大学生由虚拟的网络交流转向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使大学生从单纯的消磨时间、宣泄情绪转向对潜能的开发、社会经验的积累,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上进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玉芝,李智等.高校网络文明环境培育的调研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9(10).

[2]张澜,于海蓝等.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行为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8).

[3]王赛赛,宋超女等.网络文明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8).

[4]单良.大学生网络心理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5]胡海志.大学生网络不文明行为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17).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