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初中科学复习课中例题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2022-06-08

【摘要】例题教学是解决知识学习与问题实践的桥梁,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平台。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例题教学,应抓住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复习课中通过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笔者围绕例题教学的优势、例题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维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优化措施三个方面对“优化科学复习课中例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复习课;例题教学;有效性

复习课教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论知识听得懂,但实际问题不会解决”现象,例题教学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例题教学可以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中考升学压力下,很多教师为了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大搞“题海战术”,劳苦了学生,辛苦了自己,然而劳而无功。心理学表明,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有序练习比解大量无序题目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解题水平。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科学复习课中例题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是笔者从围绕例题教学的优势展开,阐述了可以采用什么优化措施去达到例题教学的三个维度。

一例题教学的优势

例题教学是指科学教学过程中借助典型的例题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教学和能力、方法的培养。它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知识内化与方法习得作用。

通过例题教学,学生在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脑海中的知识结构;同时获得机会去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应用能力。

例题1小明同学为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做了以下实验:①把X和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氢气,X不反应。②把X和Y分别放入Z的盐溶液中,在Y的表面有金属Z析出,而X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排列正确的是…………………………………………………………(▲)

A.X>Y>ZB.Y>X>ZC.Z>Y>XD.Y>Z>X

学生通过对例题1中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了如何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掌握了金属与酸、金属与盐反应的条件;同时也学会了利用X、Y金属与金属活动性排在X、Y中间的Z金属的可溶性盐反应设计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Y>Z>X的方法。

2效果反馈与练习矫正作用。

通过例题教学,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中存在的缺陷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整改措施。同时针对学生中对知识理解存在偏差现象,运用例题练习对学生及时进行矫正教学。

例题2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锰>铁>铜;猜想二:铁>铜>锰;猜想三:铁>锰>铜。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2)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3)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验证甲、乙、丙、丁4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盐溶液中;④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

例题2通过【设计实验】和【实验及结论】两环节问题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在对该知识点上的理解存在的误区,然后通过【拓展研究】对学生学习进行矫正指导。

3思维拓展与能力提高作用。

通过例题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表述能力。在例题教学中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思考、争论,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例题3、学习科学使我们的思维更加严谨,从而发现许多特殊的规律。例如:在学习中我们遇到有许多“1+1≠2”的事例,请你仿照示例填写下面表格:

“1+1≠2”的事例解释原因

示例1g碳酸钠溶液与1g稀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不等于2g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自己写出一例

例题3是一道开放型试题,它的答案有(1升酒精与1升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升;酒精和水的分子之间都有间隔)或(1g硫酸溶液和1g氯化钡溶液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不等于2g;生成硫酸钡沉淀)等等。通过此开放型例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发挥集体的思维能力,获得多种智慧型结果,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例题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维度

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对例题教学的有效性的评价要从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性、学生思维力的有效性和目标达成度的有效性三个维度进行。

1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性。

所谓学生的参与度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程度。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为主的新教学模式。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导致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巨大且明显,教师对学生发展要求不应搞“一刀切”,教师应追求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的例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而不是只有一部分的学优生参与;要让全体学生或独立或互助参与全程学习,而不是一个教学片段的参与;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不同的进步,而不是形式上的参与。例题教学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性要做到“三个参与”:即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

例题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彩的方法有▲(写出一种)

(3)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的方法提纯甲。

(4)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

A.溶剂的质量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D.以上都不变

例题4考查对象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结晶方法,其中(1)(2)是基础性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会做;(3)(4)有适当的难度,但在生生互助、教师启发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解决。此例题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类渐进、共同提高”原则,让学生能够全程参与集体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取得有效的提高。

2学生思维力的有效性。

所谓思维力的有效性是指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从中获得新的思维认知,使思维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在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为学生提供“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例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思维潜能。例题教学学生思维力的有效性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注重突破学生思维定势、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

例题5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例题5限于学生对“凸透镜作为放大镜时所成的虚像是正立、放大的一般特点”这个思维定势,容易导致学生在做这道题时错选C。此例题从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定义角度进行知识迁移到让学生从纵横二维坐标理解盛满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柱形凸透镜,其所成虚像的特点是上下不放大、左右放大但位置不变(正立)。此例题充分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圆柱形放大镜成像规律”,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知道了正确的答案是A。

3目标达成度的有效性。

科学课程目标之一就是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题教学的实践性能很好地解决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脱节现象,让学生主动参与例题教学提升能力,实现课程目标。例题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有效性要做到“两个得到”:即学生得到发展、知识技能得到重现与重组。

例题6、甲、乙两组菜豆种子分别置于如图所示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组种子萌发,而乙组种子不萌发。乙组种子不萌发的原因可能是缺乏……………(▲)

A.适宜的温度B.适宜的光照

C.充足的空气D.充足的CO2

例题6让学生对比甲乙实验,寻找自变量,发现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通过控制变量法和对照组实验重现与重组“种子萌发的条件”的知识网络。同时让学生实践应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获得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例题教学有效性的优化措施

1情景性、层次性设计例题,吸引学生高度参与。

1.1例题的情景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传统例题教学纯粹是“遇题解题”,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缺乏好奇心。为了避免学生被动的、乏味的学习,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体验科学学习、解决问题的乐趣。因此,在科学例题教学中,尽量利用“生活情景”、“社会热点情景”、“前沿科技情景”、“探究情景”和“开放情景”等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题7.自2009年3月以来,世界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该病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5月11日,我国内地确诊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

(1)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来看,该病患者属于▲。

(2)甲型H1N1流感患者早期用达菲治疗效果较好。生产达菲的主要原料是莽草酸,其化学式为C7H10O5,它由▲种元素组成。

(3)许多国家正加紧研制甲型H1N1流感疫苗,利用疫苗提高人体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抵抗力。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称▲免疫。

(4)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该传染病的▲(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5)疫情发生后,卫生防疫部门对来自疫区的入境人员进行检疫检查、对机场和车站进行消毒。从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环节来看,这些措施属于▲。

(6)下列预防甲型H1N1流感传染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B.加强身体锻炼C.养成勤洗手的习惯D.消灭蚊子

(7)一旦发现疑似病人,应采取的措施是▲。

(8)截止2009年5月28日,我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5例。该流感病毒感染性强且致病性高,尤其是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的青壮年易受感染。就此看来,甲型HlNl流感的易感人群主要是▲。

(9)甲型H1N1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人感染后,会出现发烧、咳嗽、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已出现极少数死亡病例。从传播途径分析,甲型H1N1流感属于▲传染病。

(10)以下对病毒描述错误的是(▲)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C.病毒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活D.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11)注射过麻疹疫苗的人,对甲型H1N1流感不具有免疫力,这是人体▲免疫的特征。

(12)但是患过这种病的人以后很少再患第二次,这是因为该患者具有(▲)

A.传染性B.免疫力C.抗原性D.抗药性

(13)传染病能够流行必须具备的环节是(▲)

A.传染源B.传播途径

C.传染源、易感人群

D.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4)2009年3月确诊了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到6月30日5000例,说明了甲型H1N1流感具有▲性。

此例题是我在复习《人、健康与环境》时设计的。此题所创设的情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把科学(传染病、免疫)例题与生活、社会热点(甲型H1N1流感)结合起来,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生活既科学,科学既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兴奋感。

1.2例题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促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在例题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基于一个班级人数众多,他们在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思维能力上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例题的设计在难度上要分层次,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又通过师生互助、生生互助等形式进行交流,帮助低层次的学生全过程参与到稍高难度例题的学习,从而获得适当的发展。

例题8.小红同学在做“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桌面上,再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垂直玻璃板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调节蜡烛B的位置,直到▲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取两段同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的位置放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选填“虚”或“实”)像;

(4)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和蜡烛到玻璃面▲的关系;

(5)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点燃蜡烛后,小红同学发现镜中出现了A蜡烛两个不重合的像,这是由于光在▲造成的。为了保证实验效果,他们应选择▲(填“平面镜”、“较薄的平板玻璃”或“较厚的平板玻璃”)做实验。

(6)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如果点燃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的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是▲。

此例题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呈现子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参与进来,在获得成功的喜悦之后又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亢奋的情绪中,通过生生互助、教师启发,引领他们向更深层次的问题攀登,在探讨中共同进步。

2多方位、多角度设计例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例题教学中尽量选择具有多变性的例题,多角度、多方位地改变原题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变式教学,或者一题多解、多题—解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捉高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9.下图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已知电源电压6V不变、待测电阻R阻值约为10Ω、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为0-10Ω。

(1)请你根据电路图,用笔代替导线连接实物图。[本文转自WWW. dYLw .nEt 第一论文网代写教育论文]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