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论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逻辑关系

2022-06-08

内容摘要: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是“真包含于”的关系,即“学校教育”真包含于“生活教育”。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另外一对概念,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中都同时存在着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在人的次级社会化和引导人进入科学世界等方面发挥着高效的促进作用。混淆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割裂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之间的联系,是当今人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学校教育;生活教育;生活世界;科学世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项贤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是“真包含于”的关系,即“学校教育”真包含于“生活教育”。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另外一对概念,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中都同时存在着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在人的次级社会化和引导人进入科学世界等方面发挥着高效的促进作用。混淆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割裂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之间的联系,是当今人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关 键 词:学校教育 生活教育 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

  当代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从“抽象的人”回归“生成的人”或“现实的社会的个人”。与此相联系,生活世界和生活教育正日益成为教育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在相关的讨论中,诸多概念交错呈现,其逻辑关系繁复互迭,学界见仁见智,其中生活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重要基本概念,厘清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生活即教育与学校亦生活

  生活教育即人的教育,学校教育其实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教育(A)和生活教育(B)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应该是“真包含于”的关系,即,AB。

  现代教育学是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开始的,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主要探讨的是学校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学实际上是先研究学校教育,而后再讨论生活教育的。因此,现代教育学不知不觉颠倒了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为教育由教学而来,只有通过教学才能进行教育,“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1]。从这种观点出发,现代教育学把学校教育看作教育的根本,因而把生活教育理解为学校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拓展。

  陶行知先生在论述生活教育时曾经这样界定这个概念:“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2]陶行知先生还用英文来表达这个定义:"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 by life and for life"。[3]为什么陶行知先生要特别用一句英文来表述呢?因为中文里的“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等可能会引起误解,让人以为生活教育就是把学校教育移植到生活中去。英文的"of"、"by"、"for"三个介词,在这里更能比较精确、清晰地表达"education"和"life"之间的关系。

  陶行知先生也批评另一种误解生活教育的似是而非的理论,指出生活教育并不是说“学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得把社会里的生活搬一些进来,才有意思”[4]。他强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5]这就把“生活”和“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重新摆正了。

  学校不可能真正脱离人的生活,人无论是生活在家庭、学校或工作场所,都是存在于生活之中,区别不过在于生活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情境不同而已,因而学校教育也总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可能存在矛盾,但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却不应因此而被割裂。所谓生活,也就是人类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所有活动,以及对这所有活动的主观经验。英文"life"兼有“生活”和“生命”两个义项。“脱离生活”只是日常语言中一种带有比喻性的表达方式,真正意义上的“脱离生活”只能是死亡。

  学校生活也是人的一种社会生活,人自进入幼儿园或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始,就从家庭关系进入了另一种社会关系,实际上不过是从一种社会生活进入了另一种社会生活。原来的社会生活并没有消失,新的社会生活却开始了,这是其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就此而言,学校教育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脱离人的生活,差别只在于它给人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用陶行知先生形象的说法来讲:“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介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6]无论是“死学校”、“活学校”,还是“不死不活的学校”,它们都给了人以学校生活,只是活学校关注了人的全部生活,因此给人的是有价值的生活;而死学校和不死不活的学校忽视人的生活,因而给人的是无价值的、价值不大的或负价值的生活。

  衡量学校生活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它对人的全部生活之意义。一种不关注人的全部生活的学校教育,也就忽视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因而不能保证其给予人的是对人的生活有积极意义和正向价值的教育。仅就这一点来说,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应当是:“学校教育(A)”真包含于“生活教育(B)”。更重要的是,这种逻辑关系还不只是“应该”如何的问题,事实上也总是AB。这一表达式反映的不只是一种应然的关系,也是一种实然的关系,如图1所示。

  学校教育 生活教育

  图1 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特殊部分

  二、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

  论及生活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两个概念的逻辑关系,就不能不联系到另外一对概念,即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唯有将这两对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立体地分析和论述清楚,我们才能真正厘清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这一对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科学研究者们正是混淆了这两对关系,才造成了对生活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诸多误解。

  如果说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则是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的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在生活教育中存在,在学校教育中也存在。这两对概念表达的是划分人的教育的两个不同维度。

  “生活世界”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等,都对这一概念有自己的论述。在胡塞尔那里,“世界”只是意识的先验对象,“生活世界”并非即是生活本身,而是为了揭示自然科学的危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他通过这个概念告诉人们,“现象学者必须排斥自然科学对自在世界的‘客观’解释,回溯到前科学的‘主观’经验世界,即‘生活世界’之上”[7]。

  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动理论中把生活世界和系统看作构成人类社会的两大基础结构,其中生活世界是对所有个人或社会集团而言,“交往行动‘总是已经’在其中发生着的一个视域(horizon)”[8]。生活世界是行动的世界,可进一步划分为劳动、交往和精神三种形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生活世界体现为生成性思维;就其内容来讲,生活世界又可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两大领域,其中日常生活是“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9]。日常生活的这种属性使它成为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而非日常生活则是社会和类的再生产领域,个人通过其社会意识和类意识的发展实现对天然关系的突破而进入非日常生活,从而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日常生活世界以对象性活动的形式对人的发展起到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它是主体持续客体化的过程;第二,它是个人借此被持续地再创造的过程……就主体的持续客体化而言,它的实质是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是人摆脱动物性向文化性的生成。”[10]正是在生活世界中,“个体的发展体现为自我意识觉醒条件下的人的个性(特性与类发展的统一)发展,即人的自由发展”[11]。

  人的发展必然超越生活世界,从而超越其经验的界限而进入其生活的另一领域——科学世界。舒茨在其《生活世界的结构》一书中指出:“自然的态度没有自以为他自身就是整个世界。每个孩子迟早都会意识到他的行动所固有的限制。每个人都会偶然遇到他的经验的界限。”[12]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科学(wissenschaft)”意味着“客观真理的观念统一”,“即对受到绝对论证的认识之追求”,这种作为知识(wissen)总体的科学,与“严格意义上的哲学”是同义的。[13]胡塞尔发现,“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摸地取代了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unsere alltgliche lebenswelt)”[14]。正是从这里开始,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这人类生活的两大领域悄然发生了断裂。人们误认为那主观建构的科学世界才是更真实的世界,转而忘却了科学世界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才能显现其意义。

  无论是在学校里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中,人的社会生活都包含着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两大领域。如果说生活世界的教育是直观的、经验的教育的话,那么科学世界的教育则是抽象的、观念的教育。用一个不十分贴切却更加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我看到一本书在课桌上,我按照老师的要求拿起这本书并开始朗读,所有这些都是生活世界的教育;我理解这本书中的知识和思想,使那些本来不属于我主观世界的观念成为我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则属于科学世界的教育。对人的发展来说,这两个方面的发展都很重要,虽然科学世界的教育在科学昌明的当今世界似乎显得更加重要,但生活世界的教育仍然是人最基础的教育,是人最基本的必要且必然的教育。个体经历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就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的个人,而科学世界的教育一旦脱离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则会因丧失其意义的基础而必然发生教育的异化,并因此从促进人的发展变成对人自身的压迫和奴役。只有当我们用书中的知识和思想来解释客观世界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时候,那些抽象的知识和思想的意义才会现实地显现出来。

  在以知识教学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育中,科学世界的教育占据着更加突出的地位,但这并不能否定生活世界的教育在学校之中的存在。在学校里,人的社会生活依然可划分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两大领域,而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在其中同时对人的生长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同样,科学世界的教育和生活世界的教育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会因学校以知识教学为主要任务而发生改变。与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之间的“真包含于”关系不同,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之间有着明显界限。生活世界的教育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学校外,都是人最基础的必要且必然的教育,是个体成为社会的人的前提;而科学世界的教育则是个人超越“经验的界限”,从社会意识和类意识的角度审视其生活的重要途径,是个体的发展实现与社会和类的发展相统一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学校外,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都在发生着。

  结合上部分对生活教育与学校教育两个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描述,加上本部分关于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两大领域的分析,我们可用图2来表示这两对概念之间立体的逻辑关系。

  学校中科学世界的教育 科学世界的教育 学校教育 生活教育 生活世界的教育 学校中生活世界的教育 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

内容摘要: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是“真包含于”的关系,即“学校教育”真包含于“生活教育”。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另外一对概念,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中都同时存在着生活世界的教育和科学世界的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有其特殊性,它在人的次级社会化和引导人进入科学世界等方面发挥着高效的促进作用。混淆学校教育和生活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割裂科学世界的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教育之间的联系,是当今人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学校教育;生活教育;生活世界;科学世界

作者简介:

  图2 领域切分下的三维逻辑关系

  三、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特殊部分

  学校生活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人的社会生活可划分为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学校生活同样也包含着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两大领域。生活教育包含了学校教育、自学、体验等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一系列特殊的作用,这也是学校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样式的内在依据。

  在学校教育中,科学世界的教育占据着主导地位,它给人以超越个体经验的、具有普遍性的系统观念,使人突破个体的“地平线”而进入群体的和类的“地平线”。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之中,他对其生活环境中每条路的方位、长短等都有自己的体验;学校教给他地图,从此他对其所生活之世界的经验,就进入了一个超越其日常经验之视域的、更加精确而系统的视域之中。在那里,人类的经验直接成为个人主观世界的组成部分,个人的经验与类的经验在这里实现了直接的统一。虽然科学世界的教育同样存在于学校以外的生活教育之中,但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高效能组织化、系统化的学习活动,把科学世界的教育的特殊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至少在现代世界及其可预见的未来,学校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仍将继续存在并发挥其特殊作用。

  就个人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而言,个体从家庭进入学校,就是从天然血缘关系迈入了社会集体,并从此开始进入并逐步扩展其与社会总体结构和类的关系。用日常生活理论来阐释,即“通过日常生活,个人实现社会化,但这仅是一种初级社会化,真正人的形成要通过非日常生活世界中次级社会化来达到”[15]。学校教育一方面以其科学世界的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特征,为个人超越自身直接经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以其集体的社会生活形式,接引个体进入、体验并由此开始不断扩展其非日常生活的领域。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在个人实现从初级社会化到次级社会化的递进,以及促进个人的经验从生活世界进入科学世界的转换过程中,都有着特殊的积极作用。

  虽然学校教育具有特殊作用,但它并不因此就成为一个与生活教育相分离的独立部分,而是永远只能作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存在和发展着。这是由人之存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因为“只有人才有生活,人也只表现为生活,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人,离开人也无所谓生活,生活即人的现实或现实的人”[16]。如今在很多人看来,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科学世界的教育,由于其超越了个体经验,似乎已成为可以凌驾于个人之上的、个人必须臣服的东西,但实际上这是不合逻辑的幻想。“科学的世界(系统化的理论)和包含在它之中具有科学的真理性的东西(在自然科学中,在普遍化了的理论中,这是在它的命题、它的公式、它的基架中有效的自然),正如一切以某种目标为划分范围的世界一样,本身也属于生活世界。”[17]失去了有血有肉的生活世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叶圣陶先生1946年在回顾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时,曾形象地比喻说,有些人“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就不能不把他们认作空瓶子,要他们无条件地吞下若干东西”,而生活教育是“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自然要把他们当人看待,自然要把培养能力启发智慧作为教育的任务,自然要竭力使他们长成新血液、新骨肉”。[18]

  学校生活本身就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正如生活教育的其他部分各有其特殊功能一样,学校教育也有其不同于其他部分的特殊功能。因此,学校教育不能代替生活教育的其他部分,生活教育的其他部分也不能代替学校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19]陶行知先生正是在这一点上超越了杜威的理论局限。杜威教育理论的失误主要在于他错误地理解了学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不了解学校教育的特殊性,以为既然“教育即生活”,那么就应该要求学校教育模仿社会生活,什么都要“在做中学”,因此抹杀了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其他部分之间的界限,使学校教育丧失了其应有的一些特殊性,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知识教学的效率。陶行知先生讲“生活即教育”,虽然也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内在必然联系,却从逻辑上承认了学校生活也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那我们在从事学校教育的活动时,其特殊性就不应被忽视。正如学校教育的存在不能构成对生活教育的否定一样,生活教育对学校教育的真包含关系,逻辑上也不蕴含着对学校教育之特殊性的否定。

  生活世界即人存在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即人的生长发展本身。德国哲学家罗姆巴赫在其《关于教育实践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指出:“在这个半是部分体系化、部分经验化的教育学区域的背后,要看到一个深层维度,在这个维度中,教育没有完全与人类存在区别开来”,因此,“人在其基础中和整体上就是‘教育’(在一个尚需澄清的意义上)”。[20]罗姆巴赫认为这里的“教育”之意义尚有待澄清,是因为这个概念在现代教育学中已经不知不觉与“学校教育”混为一谈,于是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教育”,连教育科学研究者们自己也莫衷一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现代教育学的教育概念其实指的是学校教育,甚至仅限于学校中的科学世界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自然就不是罗姆巴赫说的那种“教育”了。这种状况由赫尔巴特延续至今,以至于人们又对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错误的理解,把学校教育从生活教育中割裂出来。在笔者看来,这或许正是当代人类教育在许多方面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实际上已经向整个人类的教育世界发出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呼唤。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讲授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2.

  [2]陶行知.谈生活教育[A].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C].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96.

  [3][4][5]陶行知.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等.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87-588、587、587-588.

  [6][19]陶行知.我之学校观[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等.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84、184.

  [7][13]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03、516-517.

  [8]Jǜrgen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M].Boston: Beacon Press, 1987. 119.

  [9]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

  [10][11][15]王晓丽.生活世界视阈下人的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9、93、91.

  [12]舒茨.生活世界的结构[A].尹树广.后结构·生活世界·国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18.

  [14]胡塞尔.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A].倪梁康.胡塞尔选集(下册)[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085-1086.

  [16]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1.

  [17]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A].倪梁康.胡塞尔选集(下册)[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027.

  [18]叶圣陶.叶圣陶随笔·生活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8.

  [20]罗姆巴赫.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23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