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美国公民教育的特征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22-06-08

  【内容提要】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公民教育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公民教育具有的目的的隐蔽性、内容的渗透性和方式的实践性等显著的特征,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 键 词】美国/公民教育/特征/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正桂(1974-),女,湖北十堰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师,法学博士,上海 200062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31-04

  公民教育作为现代国家培养本国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美国从建国之初就十分重视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支撑美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承载着培养美国民众国家精神、民主价值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历史使命。而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征。中美两国虽然国情不同、制度不同,但是面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融合,研究美国的公民教育的特征,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公民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美国的公民教育表面看来就是为了帮助公民获得相应的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使他们在公共生活中成为有能力并负责任的公民。美国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社会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态度和信仰,明确公民权利和责任,目标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公民。培养宪政式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有能力、负责任的社会政治参与者是美国公民教育始终坚持的目标与归宿。而且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与美国社会整个政治的目标是一致的,其实质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理念和民主行为的公民。但美国的公民教育目的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他们通过隐蔽的名称和教育内容隐藏其教育的真实目的,使公民自愿接受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价值观、政治观等意识形态,因而具有更强的渗透力。

  第一,美国公民教育名称的隐蔽性。众所周知,美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公民教育,但是在美国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没有直接叫做公民教育的课程,更没有课程的名称叫做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但凡加上“教育”二字,似乎就有说教、听人教导之嫌,直接的公民教育灌输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感,所以美国在对学生和成人进行公民教育时往往不直接使用“教育”二字。而是通过综合的课程设置达到其公民教育的目的,综合性课程的名称叫做社会科(Social Studies),这也是美国大学公民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专业名称,而不是直接用公民教育这个专业名称。美国1994年制定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卓越的期望》明确指出,“社会科是一门旨在增进公民能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社会科提供了从一系列学科中精选的内容进行连贯而系统的学习,这些学科包括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历史、法律、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神学和社会学等,以及一些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适当内容。”[1]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社会学科,内容主要涉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民族情感、人性修养以及政治信念,让学生了解各国社会制度的历史发展,了解当代美国政治、经济、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习和接受美国的价值观、政治观、美国文化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当然,在美国的学术著作和文章中,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随处可见,而鲜见于学校的课程名称中,而这正体现了美国公民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第二,美国公民教育的内容掩盖了某些真实的教育目的。美国公民教育不仅很少使用公民教育这个名称,其公民教育的目的也通过其教育内容进行了掩盖。美国不仅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内容分散嵌入在历史、地理、哲学、经济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甚至是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中,而且即使在这些课程中,很多教育内容也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比如,在美国的社会科课程中就鲜有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字眼,但不代表他们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相反其爱国主义教育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因为美国把公民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各种人文学科甚至是自然学科之中,所以美国的公民教育表面看起来都是知识性教育,而不是价值观、政治观等意识形态教育,其实其内部大都嵌有美国的价值观、政治观、美国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内容。西方学者霍尔瓦特指出:“科学与价值判断是不能分割的。科学需要思考,但思考本身不是目的;思考意味着意向。当一个人思考时,他企图做某件事情,他愿意出现某些事情。因此,正是这种事情的性质决定了实证判断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2]

  二、美国公民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渗透性是美国公民教育的最大特点。美国的公民教育不仅其教育方式具有渗透性,其教育内容也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第一,美国公民教育内容渗透于各种课程之中。美国学校除了通过开设一些显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如《公民学》、《独立宣言》等对学生进行政治观、价值观的教育。但美国学校更重视用隐性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作“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美国的教育家大卫·克尔明确指出:公民教育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它应该是广泛课程整体的一个重要的部分,跨学科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公民教育应该渗透到所有的课程中去。[3]美国学校把公民教育内容渗透到文理各科教学中,公民教育的内容不仅渗透到历史、地理、经济学、社会学、法律、音乐、美术、绘画等学科中,甚至渗透到自然科学之中,以致学校的所有课程都成为公民教育内容的载体。比如,美国通过历史课程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通过政府学课程,向学生灌输美国政治制度是最先进的,美国的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政府,美国的经济制度是最有生命力的,美国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强大的国家等观念。

  第二,美国公民教育内容渗透于各种活动和社会环境之中。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末就曾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观点。美国在进行公民教育时倾向于采用间接的教育途径,亦即把公民教育内容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一是渗透于社会服务活动中。美国的社区和社团是开展公民教育不可缺少的领域,“强调社区联系的观点要求把好公民视为积极参与公民事务及地方、州和国家层面的社区活动。”[4]《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提出,要把社区变成大课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在社会服务活动中融入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等公民教育内容,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道德感和服务意识。二是渗透于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中。美国非常重视在环境中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政府在各地都有不惜斥巨资建设的纪念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名人故居、国家公园等多种文化设施,学校通常会鼓励学生去这些场所参观、游览,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国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所以,这些场馆都是向美国公民和外国友人进行思想渗透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另外,美国还把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渗透于网络等现代化的大众传媒中,新闻、出版、报刊、电影、电视等媒体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宣传其政治思想的喉舌,也是向所有公民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中渗透了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民主与人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政治观、人生观,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内容。三是渗透于宗教活动中。宗教信仰至今仍是大多数美国人精神世界的支柱。实际上,教会势力早已渗透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教会活动中渗透公民教育的内容是美国的一贯做法。如今,在美国的一些学校里,宗教课程依然存在,学校不失时机地利用宗教来对学生进行伦理思想、道德准则、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教育,从而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四是渗透于日常活动中。日常活动是美国公民教育内容渗透的另一种有效的方式,如,少年儿童在上学伊始,就学习唱国歌、画国旗。美国还利用举办各种体育盛会和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宣扬所谓的“美国精神”;通过国庆、校庆、毕业典礼等节日、纪念日庆典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举行成人仪式等活动,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和效忠国家的思想。

  三、美国公民教育方式的实践性

  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是开放式的,注重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验证书本上的知识。“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对政治体系有所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上和理论上去开展工作,养成参与公民生活的技巧,增进公民能力,奉行民主制度原则的道德标准,同时要有能力分析这些道德标准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养成自重的习惯,而且所有参与公民生活的人,都能感觉由于其自身的参加而有所区别。”[5]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在进行公民教育时,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都很注重教育方式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中接受教育。

  第一,注重课堂实践活动。公民教育的课程没有多少作业,大部分练习是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完成的。公民教育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亲身接触到的,在课堂上讨论易于理解和掌握,还可以互相启发,比死记硬背效果好。有的教师在公民教育课程中,采用模拟形式,如模拟国会活动、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欧洲议会等。如教师托马斯·安布里奥虚构一个多种族的国家,让学生扮演持不同政治主张的代表组成立宪会议,就宪法条文进行讨论。[6]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教育中注重将时事、热点问题,当地乃至社区的问题与基本原理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以锻炼学生综合分析、批判思维能力。另外,通过辩论、口头报告、模拟法庭等形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了公民教育知识,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判断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美国很重视活动在培养学生价值观中的作用,认为活动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参与性,互动性、参与性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因此,美国学校的公民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课本,而是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校园、社会和社区,让学生在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广泛地参与而受到教育熏陶。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社区服务信托法》,把国民服务正式定为国家政策。为使社会服务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学校专门设立了社会服务活动指导中心,具体内容包括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活动、为教堂服务活动、环境治理活动、竞选宣传活动、救济无家可归者活动等。或者直接选取学生生活的社区当中的公共政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调研、讨论、最终形成报告等一系列训练,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社会的管理中去,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如今,社区已成为美国学生了解、接触社会的良好平台,在社区中重视民主的价值信念的实践与技能的培养,是当代美国公民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

  四、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达到“无名有实”的教育目的。当前,我国党和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与民众的冷漠形成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深化与社会接受的普及度不相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共识与实效性不强之间存在的悖论。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强调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自我完善与改进外,在教育名称、教育内容、教育过程上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采取适度的隐蔽性也应视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革点。一是在教育名称上,“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让一些受教育者产生了排斥和距离感,虽然在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方面,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名称和教育实效相比,显而易见后者更加重要。因为心理学实验证明,劝导性的教育如果劝诱性太明显或强度过大,受教育者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于是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逆反心理。二是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应减少直接进行抽象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的概念教育,少向学生提供现成的价值标准,而是应激励学生在价值问题上进行自主选择。当然,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带任何的教育导向,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不露痕迹地把意图隐蔽地贯穿于其中,引导学生按照他们的导向做出自主判断。隐蔽性的教育可以克服教育受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潜意识的逆反抵触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三是在教育过程方面,可多以约束和感化为教育形式,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为主,既不强迫也不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接受社会的意识形态是自己的自愿选择,而不是政府或政党强加给他们的政治任务。

  第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于各学科中,达到全方位的教育效果。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每一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要认真挖掘就会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就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除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以外,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可以嵌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通过其他课程,在知识性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进行“无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正面“灌输”的教育形式,带有强制性色彩,如果使用方法不当,就会让学生有种在受训导的感觉,从而拒绝教育者的观点,教育的效果就要打折。而各类课程教学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教育对象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使其在日常的、自然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深入到思想体系层面,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师不仅没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而且还有极少数教师在课堂上诋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大打折扣。所以,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外,其他教师也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努力挖掘所教学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好各门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分解、贯穿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全过程中去,构建一门为主、各学科有机渗透的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利用各种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教育的实践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有效性教育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7]。在活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开门见山地直述道理,而是引导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生活环境、组织活动和文化氛围去感受和体验,不是引经据典地直率说教,而是把教育的意向和目的渗透到或潜藏到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之中,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为教育对象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融入受教育者的心灵,逐渐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品质、理想信念和性格气质。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实践,比如,校内可以采取军事训练、主题班会、专家讲座、讨论会、主题活动等进行,校外可以组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形式。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熏陶、感染,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到知识和责任,而不是由教师灌输,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活动参与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所以,学校和教师应该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以公民的身份角色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以激发公民意识。学生只有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M].Maryland, Fourth Printed, 2001: 3.

  [2][克罗地亚]勃郎科·霍尔瓦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M].吴宇晖,马春文,陈长源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66.

  [3]Kerr, David, 1999.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C].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rame Works.

  [4]Joel Westheimer Joseph Kahne. Educating the "Good" Citizen: Political Choices and Pedagogical Goals[J].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004(2): 243.

  [5]Thomas Ambrosio. Bring Ethnic Conflict into the Classroom: A Student-centered Simulation of Multiethnic Politics, PS: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2004(2).

  [6]富兰克·布朗.美国的公民教育[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8:89.

  [7][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