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文艺大众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

2022-06-08

《讲话》与“文艺大众化”研究笔谈

主持人:段吉方

主持人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的理论范式问题仍然值得深入的讨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文艺实践出发,系统地提出了 “文艺大众化”问题,总结和阐发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知识经验问题,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条件。本专题的四篇文章,从毛泽东的《讲话》与“文艺大众化”的历史语境、问题逻辑与理论模式等问题出发,对《讲话》中的“文艺大众化”观念与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经验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阐释,希望能够促进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建设的讨论。

段吉方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

摘 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没有获得深入讨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的理论范式是什么?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拥有自身的理论范式?与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相比,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理论形态与理论方式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说明。文章着眼于此类问题,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文艺大众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建设进行了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范式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139-04

收稿日期:2015-04-11

基金项目: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文化转向视阈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范式与基本问题研究”(批准号:15Y1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7批面上资助项目(编号:2015M57057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吉方(1975-),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没有获得深入讨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获得了深入的发展,但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的理论范式是什么?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拥有自身的理论范式?与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相比,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理论形态与理论方式上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说明。在“理论的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有效地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与中国美学研究的知识经验、基本问题与理论逻辑,实现理论范式建设上的重要转换,笔者认为,这是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理论范式研究的问题较为复杂,自从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提出“范式”这个概念以来,在它不断被应用到文学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质疑和争论。究竟什么是“范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使用“范式”这个概念是否恰当?文学研究是否存在某种“理论范式”等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按着托马斯·库恩的理论,“范式”指的是一个成熟的科学共同体在某个时期内所形成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答标准的整体标示,“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1]在科学研究中,每一个新的“范式”的出现,既意味着科学共同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科学成就,同时也意味着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方法标准以及应答方式的变革。在严格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问题与库恩的“范式”概念是不在一个层面上的,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毕竟在它的基本问题、方法标准以及提问方式上与科学研究有重要的区别,也有它的基本的问题领域和人文属性上的特殊规定。

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并非拥有一种天然的固定的理论范式,也不是库恩所说的那种科学共同体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特征主要在于它的基本问题融入理论思考与理论提问的方式,这些基本问题包括文化唯物主义、大众文化研究、审美意识形态、审美幻象、文化经验与文化生产方式、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原则等问题,它的基本的理论范式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模式所确立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范式,这个理论范式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关于神话、现实主义、典型化、典型人物、艺术生产等美学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在这个理论范式上开展的,这也意味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范式只有在融入美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中才是有效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和库恩所说的科学共同体的研究范式相区别的地方。

在文化多样性发展不断突出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也会使不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理论模式和理论形态。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知识经验、理论观念和理论模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特别是前苏联、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理论范式层面上取得了突出的理论成绩,并形成了人类学的模式、政治学模式、意识形态论模式以及经济学模式等不同的理论模式。[2]不同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回答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文学艺术发展具体问题的理论方式,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用哪一种固定的理论模式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面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发展,更不能始终借鉴或重复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而需要在充分关注现实文化经验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理论品格与理论范式,更应该重视我们自身的理论经验与传统,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特有的文化传统、情感结构、认知模式与审美伦理中建设我们自己的理论范式。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五四”时期的初步萌芽时期、“左翼”时期的译介推广时期、40年代的理论深化时期、50年代曲折发展时期以及新时期以来的整体创新时期。[3]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由于受各种社会条件的限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形态上仍然存在着简单化的特征,某些见解和主张也不够成熟,虽然在中国现代社会结构、文化结构、文化体制与思想氛围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20世纪初期的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箫楚女、沈雁冰、郭沫若等围绕《中国青年》《新青年》等刊物,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传播中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当时的理论观念及其理论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理论范式上的特征仍然不明显,甚至还远没有被纳入到问题与理论思考的层面上。

在问题的层面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即如何“在发展中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呼应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文化经验的提问方式” [4]的问题。这个问题最早是从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提出来的。毛泽东的《讲话》已经发表了半个多世纪,在这半个多世纪中,《讲话》所确立的“文艺大众化”的理论模式在中国文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讲话》对中国文学发展经验的影响早已经融入了文学史的视野,并构成了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出了中国文学发展特有的意识形态选择。但我们往往也忽略了另一层面上的认识,那就是,在中国文学发展的经验中,《讲话》在学理层面上究竟展现出了什么样的历史影响?那种文学史视野中的“文艺大众化”观念以及意识形态选择是否在学理层面上形成了一种持续的理性思维与美学精神?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以往的宏大叙事评价的层面上,那就缺失了一种文学理性的反思和判断。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对于《讲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认识,应该更多着眼于学理层面上的总结与完善,着眼于学理层面,就是要从美学和历史的逻辑层面上总结《讲话》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在文化传统与理论范式层面上的意义何在,也就是说它在深层次上如何影响和改变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道路和理论选择的。就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发展而言,《讲话》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阿尔都塞学派的理论,也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讲话》中提出的“文艺大众化”观念既把文学艺术视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服务的上层建筑力量,在上层建筑意义上提出了艺术和审美领域的“文化领导权”问题,同时又把这种“文化领导权”的确立过程融入人民大众审美经验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变化之中,从而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形态。这种理论形态既有葛兰西层面上的“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的含义,又是基于中国文学发展的现实经验,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走向、现实处境与美学担当,这是从内在的理论内涵上说的;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文艺大众化”很好地解决了文学艺术创作与民族的、美学的形式问题,因而在学理层面上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艺现实相结合的这样一种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和历史的原则。

毛泽东在《讲话》中曾经强调:“文艺批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今天,文艺批评仍然比较复杂。在当下的语境中,我们再谈《讲话》与“文艺大众化”问题,就不能仅仅着眼于那种一般性的理论阐释的工作,更需要在批判性的视野中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展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理论品格,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美学研究拓展理论空间,展现美学理论把握现实的效应。

毋庸置疑,在今天,我们再谈《讲话》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范式,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与时代的“审美间隔”问题。这个“审美间隔”曾让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很多“断裂”的色彩,也让“文艺大众化”理论在学理上的连续性变得复杂。从学理上谈《讲话》,正是接续这种断裂的方式。在《讲话》中,毛泽东提出:“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十年内战时期有了大的发展。这个运动和当时的革命战争,在总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在实际工作上却没有相互结合起来……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完全结合了。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使这两者结合起来。”[5]今天的文学发展方向与实际文学经验的结合在哪里?这也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体现出了理论研究呼应现实经验问题的迫切性,它所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接地气”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不乏反映“底层文学”的经验,各种关于“底层写作”的论说不断出现,在情感与经验的层面上,我们很容易在文学写作与文学研究中充分释放审美情感的现实变化,社会生产关系的复杂性也会在文学情感与文化符号中获得充分表达,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所依存的基本的“情感结构”也有它的丰富的辩证的存在,这说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不缺乏它的现实基础和主体性形式,“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多重复杂的现实审美经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问题领域。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样的观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历程中,《讲话》与“文艺大众化”的理论路向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美学研究的影响仍然鲜明可见,《讲话》中的“文艺大众化”观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学批评的理论园地,并且在与中国文学发展交融并进、影响互渗的过程中不断展现出鲜活的理论魅力,推动并改变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格局。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范式研究上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一方面是受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危机的影响,这种危机“反映了资本主义熔化一切看上去坚固的东西的能力,它甚至有能力把对文学价值的精神和功利的要求消融成一种高谈阔论。”[6]另一方面的原因则在于我们自身。在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范式问题上,在很多时候,我们还缺乏思想上的聚焦和学理上的理论共性的认识,理论研究与现实经验层面上的疏离仍然很严重,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面对的“理论抵抗”的情形也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形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研究仍然没有找到与当代社会“情感结构”相适应的方式,大众审美经验的现实需要和历史变化与理论层面上的审美意识形态的阐释间隔仍然存在。要解决这样的理论困扰,首先需要我们从当代文化语境出发,进一步审视和判断马克思主义美学面临的新的问题领域和思想形式,其次,还需要我们从现代性的视野中更深入地观照包括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内的当代文学艺术理论的生产机制与价值属性,并且时刻在关注现实审美文化经验的过程中展现我们对于相关问题的持续思考。

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在学理上系统阐释现实问题的能力。”[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问题并不是一个已经定型的、静止凝固的东西,而是变动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哲学原则和方法来自于现实文化经验的体察,也来自于特定文化传统和现实实践经验的思想培育,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思想体系与理论范式也处于不断的更新发展之中。“马克思树立了用社会主义方法来解读其著作的权威,因此,新形势必然会重新书写其著作的意义。而且,马克思继续指引着寻求超越马克思的话语视域,因为马克思贡献了一种宝贵的理论方法和历史方法,可以解决在知识分子的书房里难以解决的实践问题”。[6]在20世纪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模式、文化研究与文化分析方法、审美意识形态与审美幻象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审美形式、媒介发展与大众文化研究等学理问题不断得到深入研究,这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研究是一种难得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资源让我们的研究有了持续的可能和动力。我们期待,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在面向当代各种复杂的审美文化现实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加令人信服的内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库恩,金吾伦.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2] TERRY EAGLETON,DREW MILNE.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Oxford[M].UK: Blackwell Publishers,1996.12.

[3] 王杰,段吉方.六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范式转换及其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家,2011,(3).

[4] 段吉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知识经验、理论模式与当代语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

[5]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6] 德鲁·米尔恩.解读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A].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11辑)[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06;109.

[7]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责任编校:阳玉平]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