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2022-06-08

【摘 要】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是当前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其本身通过合理的运用让整个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有趣,同时也积极地提升了整体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让学生本身的兴趣和爱好得到更好的培养,并且也对于当前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体育教学情况,对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创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6JYXM10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50-03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理论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体育教育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拓展当中。在当下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内容。《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展开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深化改革,对于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并且引入更加新颖的教学理念。“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尝试,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终身体育运动的思想理念,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运动,让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结构得到更好完善,这也成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分析

根据相关调研工作开展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呈现一个缓慢下降的发展趋势。相对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我国同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职院校是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在这一阶段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工作。必须关注实际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的发展和提升。现阶段,在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下,整体教学活动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足,体育项目设置相对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同时,改革工作的推广落实也不具备良好的针对性,这就导致了整体教学活动中对于相关的教学资源利用率相对有限,不能很好地保障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成效。在这样一个形势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应用,切实地围绕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整个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得到了更好的改进,强调了学生的个体价值,并且融入了更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要素。“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依据教学目标设定的以学期为单位的时间线上的不同时段组合,同时也依据了不同教学群体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俱乐部划分,具体形式包括:教学俱乐部、单项俱乐部及兴趣俱乐部。课外部分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兴趣俱乐部为依托,以单向俱乐部培养的学生体育骨干为主要组织者与管理者开展活动与竞赛,竞赛层次涵盖院、系及班级。 在这样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意识,这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基础。

三、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第一,推进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来说,整个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广和落实如何保证良好的深度和覆盖性,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部分内容。在“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对于体育课程进行了合理的选择,让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体育课程得到了更好的开展和落实,并且增加了一些时尚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课程的选择和创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同时也让学生毕业后具备了更好的锻炼意识。在对于相关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整个教学的形式也让教学目标变得更加灵活。整体教学围绕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展开了,这也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新需求。在这样一个新的模式下,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相应的健康类和休闲类课程等,相关课程也让学生意识到培养自身身体运动素质事非常重要的,这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提升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的健康性。

第二,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兴趣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让整个教学活动得到更好的参与的保障和关键。“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体育的教学形式,使得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同时也围绕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将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依据学校实际体育设施和教师的配备情况,对于一些选修课程较少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现阶段的跆拳道运动、街舞运动等广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的模式也聚集了很多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他们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构建了一个更加愉快的体育运动氛围。各个俱乐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文艺活动,这也让学生们对于体育锻炼有了一个更加积极的认识。

第三,提升了课堂教学工作的覆盖效果。对于“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来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更好的延伸,学生参与体育知识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很多课外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俱乐部课外活动进行设计和调整。在俱乐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体育意识和兴趣成长相关的内容,并且围绕掌握技术和提升技能的基本目标,采取分类化的指导。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分层次教学、体育作业、课外教学辅导、体育实践活动、运动训练课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不同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自身个性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学生本身教学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身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第四,提升了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率。“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了当前学校的体育教育资源的整合,提升了相关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下,适当地实现了对于学校内部场馆资源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这样让学校体育场馆的服务效果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这些举措对于气候较为寒冷地区的院校的冬季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对于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来说,高职教师本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并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运动和健身的有关知识。《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也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切实加强对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满足“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需求,学校内部也需要积极组织各类培训学习活动,优化整个体育教师队伍,让体育教师队伍具备更加良好的教学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对于人才培养的教育需求。

四、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进落实中受到的几方面影响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其本身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较为颠覆的创新。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并且思想意识上也没有对于这种新教学模式产生良好的认知。这就导致了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效果十分有限,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参与,这也不利于提升整个新教学模式开展的实际效果。

第二,资金方面的问题。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来说,“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上对于资金的支持要求更高。而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来说,资金匮乏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他们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当地财政支持和社会的资助,整体资金的来源不够稳定。虽然这种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赞助和会员的形成对于资金渠道进行拓展,但是其依然很难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这也影响了整个教学方法的有效维持。

第三,设施资源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的相关资金方面的投入有限,导致教学中很多俱乐部所需要使用的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理和维护,一些陈旧的设备,也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更换。部分院校内部的体育场馆相对较小,很难满足俱乐部的活动需求。资源方面的缺失,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范围和活动范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在不断增长的招生规模情况下,很多体育场馆方面的资源的配置也不够均衡,导致了这种新教学模式推行落实受到很大的限制。

五、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

第一,科学地设置教学组织结构。“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结构,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体育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让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得到有效的兼顾。在俱乐部的结构体系设置上,应该结合学校、院系的安排情况进行相应的组织。与此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年级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划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要进行保证,同时也要满足优秀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比如在俱乐部结构的设置上可以增加年级甲级俱乐部、院系总俱乐部以及学校俱乐部的方式,选拔更多的优秀运动人才来参与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

第二,合理划分管理机构的功能。“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管理主体,并且采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下的双轨管理和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课内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校体委、体育部、各单项俱乐部、班级俱乐部的四级管理方式进行开展。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则可以采取校体委、校学生会俱乐部、院系学生会俱乐部联合会、年级俱乐部联合会、班级俱乐部等共同管理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管理的权利。在实际课内外一体化落实的过程中,也应该合理地做好管理方面的分工,并且对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行激发。学校的体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开发各类活动资源,积极参与组织各类竞赛,对于俱乐部的体育骨干进行培养。这种合理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整个运动管理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强的辐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第三,实施方法的改进。“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课内外教学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既可以选择相同的增长方式,同时也可以选择具有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教学的选择上一般和专项选项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以年级为单位选择相同的选修课内容,并且依据“自主选项、自主择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原则,让学生自行安排。在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围绕不同的教学单元设置不同的俱乐部。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期对学生展开集中辅导。在对学生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专项内容体育文化知识以及达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辅导。对于一些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的辅导上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和基础运动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的培养则应该是更加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健身能力,让学生更多地具有终身锻炼的意识,这样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也能得到更好的结合。在进行课外交流的场所的设置上,也应该以俱乐部为主,并且围绕年级甲级俱乐部、院系总俱乐部、学校超级俱乐部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同时也要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适当地拓展活动的内容。为了提升课外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用效果,也可以适当地与体育成绩考核挂钩。

第四,改进评价机制。对于学生来说,评价机制的合理化建议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际新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其考核评价制度应该更多地体现如何对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进行引导。在考试方式上应该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进行合理的结合。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应该增加业余锻炼、体育竞赛、平时表现等方面的内容,将定量和定性的考核方式进行合理的结合。例如,在学生参与教学的出勤率的设置上,可以将其设置为95%以上的出勤率,给学生一定的基础分,并且学生如果参加了俱乐部的辅导站,那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加分。这些考核评价机制在具体的制定和改进上,普通学校也应该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围绕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才能达到考核评价机制应用的最佳效果,而不是仅仅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推进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推进落实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一些现存的阻碍,通过采取更加科学的思路和理念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确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得到发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 温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1):239-240.

[2] 刘尚尚.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6,(18):112.

[3] 浦义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俱乐部制体育课程学生考核的思考[J].搏击(体育论坛),2012,(6):15-16.

[4] 宋忠良.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58.

[5] 李欣悦.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102-10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