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创新

2022-06-08

一、低冲击开发( LID)模式的构建

(一)LID发展背景

随着城镇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济南的“7-18”暴雨事件(图1)等,导致城市道路被水浸,交通几乎瘫痪,城市雨水排放模式的改善受到高度的关注,结合实际案例的推敲与总结,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表1)。

(二)LID优点

1.LID定义

LID是一种生态化的土地开发(或再开发)技术,它将雨水管理尽可能地模拟成自然状态下的排放,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小规模的、分散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同属综合利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多项技术手段来减少径流排水量,控制暴雨所带来的径流和污染问题。

2.LID与传统的对比

相比于传统的雨水管理技术,LID具有明显的经济及环境效益(表2)。

二、低冲击开发( LID)技术的应用

(一)LID技术体系

LID技术体系(表2)包含两种措施,即非结构性措施和结构性措施。其中,所谓结构性措施就是通过小型落地辅助设施将雨水回收利用起来,雨水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渗漏、过滤、存储、收集、处理、存储等手段。

1.雨水滞留系统

当径流较大时,LID雨水滞留系统主要通过降低流速、延长汇集时间、延迟峰流量等技术措施来降低洪峰流量,通常以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生态草沟、绿色屋顶的形式存在。

2.雨水渗透系统

透水性路面(图2)是通常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使得暴雨径流能够很快地渗入下一层的土壤中,从而减少雨水的流失以及河流污染问题。

渗透管渠:作为雨水渗透设施,对于材料和管径坡度的进行十分严格的设设计,这样可以提高渗透管内的流速,避免沉积物在管道内聚集,通过水体的自重来缓解其他设计和造价的供应。

渗透井:主要包括集水渗透井和渗透溢流井,前者指具有汇集雨水口和雨水下渗功能,后者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具有向外溢流雨水的作用。

3.雨水贮存系统

屋面蓄水池:屋面蓄水系统的两种存在形式:单体建筑物的分散式系统和小区的集中系统,流程包括集水区一输水系统一过滤系统一储存系统一配水系统,需要时还可与储水池相连。

地面蓄水池:在已有的天然池塘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工程技术处理,形成地面蓄水池,也可以在现有地块的基础上,人工开凿蓄水池。

地下蓄水池:可以在地表加入砾石材料,使雨水暂时储存在砾石间,在减少降雨径流的同时,还能通过自然渗透回补地下水,减少水体流失。

(二)LID技术应用与创新

1.LID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LID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全新理念,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在充分利用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的同时挖掘其隐藏的生态手段,例如雨水花园、屋顶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树盒、过滤带、蓄水池等多方面的LID技术措施,结合相应的景观构筑物的设计,从每个环节中利用现有的资源体系,结合植物的自身的净化特点与多样性特征,使园林绿地在美观的同时还具备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功能。

2.LID建筑单体运用

单体建筑作为构成整个城市运作的实体单元,在对城市雨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建筑的外表面(通常指屋顶及立面)是雨水的主要接受面。其中,建筑屋顶尤为重要,它是降雨过程中与雨水垂直交接的主要界面,可通过屋顶花园以及相关的储存材料来达到收集雨水的作用。

同时,雨水在屋顶形成径流的过程当中,溶解出屋顶中沉淀的许多污染物,使屋顶雨水成为了重要面源的污染源之一,在雨水管理过程中可将单栋建筑作为一个循环单元,进行雨水的回收利用。

3.LID城市居住区运用

通过对居住区进行场地的功能划分、确定不同材料所具有的自然特点不同,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居住区作为人群聚集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量单栋建筑的聚集地,对城市雨水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组图3)。

在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居住区雨水生成的源头以及住区径流排放的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居住区内部宜人的绿地景观(包括建筑周边绿化、宅间绿地、组团绿地、综合绿地等),将雨洪管理景观设施与居住区景观设计整合于一体。

三、LID技术案例分析——深圳市光明新区示范区

(一)光明新区LID技术的具体运用

201 0年,深圳市光明新区被确立为低影响开发( LID)技术示范区,对于低冲击技术的运用及绿色城市的营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规划先导

总体规划层面基于“LID技术”及“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确立三方面的实践项目:公共绿色建筑、市政排水道路及公园绿地项目。涉及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2.完善新区生态环境基础_严格控制新区河道蓝线以及水生系统修护

深圳市光明新区(约1 50平方公里)在原有生态保护线的调整优化基础上(约83平方公里,超过全区面积的50%),划定全区河道蓝线(组图5),全面保护区内山一水环境、湿地、低洼地等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技术示范项目引导

详细规划层面实施落地,照新区管委会所编制的《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启动区低冲击开发详细规划》、《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等要求,规定了年径流控制在70%、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控制不低于40%的强制指标,同时,细化具体的控制指标: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必须配套雨水综合设施;对新建项目,在两年一遇24小时降雨条件下的,不需增加雨水外排总量。对改建项目,不替换现有雨水管网基础上,排水能力提高到三年一遇。项目类型细化落实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二)光明新区LID技术运用的思考

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技术上优化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规划过程中主体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技术操作,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问题。

但是,低冲击开发基于宏观层面的量化分析较弱,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指导,实施政策不够完善,技术的推广缺乏政策支持,后期应充分借鉴、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让低冲击技术被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规划设计中。

四、结语

低冲击开发模式作为一种生态化、景观化、低成本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在城市未来的绿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是一次重大改革,该理念应广泛运用到如今的建设当中,如景观设计、市政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规划等相关学科,结合相应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城市绿地、园林景观、绿色居住、单体建筑、城市道路等不同类型以及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成功地将雨水作为城市的生态之“源”、景观之“源”,尽不是城市的废水之“源”、污水之“源”。

参考文献:

[1]高莹,基于LID雨水管理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周轩浅谈低冲击开发(LID)技术在绿色建造中的探索与应用

[J]技术与应用,2 014:7

[3]张善峰.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2

[4]叶启明.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应用探讨[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2

[5]赵林波,李龙,陈新等,城市雨洪管理新模式——低影响开发[J].Value Engineering, 2013

[6]谭琪,丁芹,低影响开发技术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J].中国园艺文摘,2 014:3

[7]深圳光明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实践[j].给水排水动态,2015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