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2-06-08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施佳伟刘洋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南京210045)

【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交流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拥有更多便利的同时,其手段策略也产生新的变化。网络空间里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极大地增加了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管控难度,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对人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实现网上网下联动教育,建立起有效的舆情处置机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挑战与对策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军队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中国梦”的顺利实现,事关国家长久治安与社会和谐稳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并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网络越来越受到敌对势力的青睐,日益成为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重要战场。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利用其强大的资源、技术优势,不断传播西方思想观念、输送西方意识形态,严重威胁我国识形态安全。充分认识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时代我军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1.1网络新媒体为敌对势力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渗透工具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大量普及,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的广泛应用,网络以及手机等信息平台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微博、微信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低成本的信息产生与传播方式,让信息传播进入“自媒体”时代,使得“处处是媒体、人人是记者”成为了现实,极大的扩大了信息传播主体的辐射范围。此外,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触发了意识形态安全上的漏洞。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支持下,我们每个人在网上的信息轨迹都可以被完整提取和精确分析,这些都给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加精确的目标和更加便利的方法。

1.2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增加了意识形态的管控难度

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报刊、广播、影视等方式,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信息受众往往处于“你说我听”的被动地位。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权威性、强制性等特征,使得党和政府对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管控能力。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得公众能够自由的选择信息、制造信息、发布信息,各种论坛、微博客、聊天工具成为人们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宣泄情绪、交流思想的“集散地”,信息传播呈现“裂变式”特征。信息的裂变式传播使得谁掌握了信息发布的先机,谁就能迅速占据社会舆论“主流”,就能吸引更多的眼球。于是,网络上错误思想与谣言的蔓延,遮蔽了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大量的垃圾信息,让网络舆论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同在,积极与消极思想并存,正确与错误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信息选择与价值取向在多样化、边缘化的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日益模糊,极大的增加了意识形态管控的难度。

1.3敌人对我意识形态进行渗透的方法策略产生新变化

多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将我军视为其实现政治图谋的最大障碍,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军的腐蚀渗透。当前,敌对势力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生活信息化的便利条件,不断调整其渗透演变的手法策略。从内容上看:一是持续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观点,企图动摇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坚定意志;二是大量兜售“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错误思想,企图扰乱民众坚持“三个自信”的坚强决心;三是潜心炮制“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敏感话题,企图削弱人们对党信赖;四是极力炒作负面信息,企图以“点”批“面”、一叶障目。从策略上看:一是以宜扬“公平正义”为名推销西方价值观,以维护人权为名推销所谓“民主、自由”,以关注民主民生问题为幌子妄图搞乱思想;二是利用重要人事变动、重大政策出台、重点敏感时期等,抛出所谓“内幕”消息,编造谣言;三是不遗余力扩散、放大负面信息。从手法上看:一是更加注重谋求交流互动,引诱群众参与网上研讨、网上论坛、网上签名,渗透性明显增强;二是更加注重炒作热点,针对一些热点敏感问题,搞所谓的“现场访谈”、“真相爆料”,混淆视听,欺骗性明显增强;三是更加注重直接教唆。[1]

2网络时代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几点对策

2.1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

微博、微信等新型沟通平台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在朋友圈之间的裂变式传播,加之网上信息真假并存难以辨认,使得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助推器”,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有效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必须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要密切关注网络上的热点敏感话题,通过人们在网络上的表达的各种信息,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提高舆论引导的主动性。要定期搜集网络舆情、研判舆情信息,发现深层次的问题,及时跟踪舆情的变化发展并作出科学预测,提高舆论引导的预见性。要壮大主流媒体的声音,及时发布各种权威信息,对各种小道消息、内幕消息进行强有力的批驳,力争让真相走在谣言前面,防止舆论失控、流言横行,让各种错误言论混淆视听。

2.2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我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过去,我们形成了理论灌输、说服谈心、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教育方法,有效的解决了部队内部的各种思想问题,理顺了情绪、凝聚了力量,为部队建设以及各项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极大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信息网络早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倾向于在虚拟世界里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的看法,网络成为我们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新阵地。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无法脱离实际工作而存在,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网上网下共同联动,使二者互为依靠、互为补充,才能更好的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2.3建立舆情处置机制

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要坚持预防为主、处置为辅。倘若负面信息出现,则要做到早介入、早处理,避免舆论扩散,造成严重后果。要着重建好三种机制:一是舆情预判机制。要实时监控掌握社会舆情,密切跟踪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动向,关注各种倾向性信息,预测其产生的影响,可能形成的舆论氛围,以及引起的网民心理变化等,做到防患于未然。必要时,还可根据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组建应急处置分队,提前消除各种隐患苗头。二是舆情监管机制。加强与地方公安、国安以及各大主流媒体间的联系,互通舆情信息,在各类信息出现的第一时间,及时对有害信息、恶意炒作进行封堵、删除,对恶意造谣者、谣言传播者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三是舆论引导机制。增大主流媒体发声力度,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用正面信息压缩负面信息的生存空间,抢夺舆论制高点,同时对负面信息中的事实进行跟踪报道,发布权威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争取舆论上的主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顾浩,李福如,张俊.积极打好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J].东南军事学术,2014(2).

[2]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陈东冬.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维护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4(2).

[责任编辑:邓丽丽]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