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高职院校“生命自觉”学生文化探析

2022-06-08

王靖

摘要:阐述高职院校“生命自觉”学生文化的内涵,提出培育“生命自觉”学生文化,不仅要教师提升生命自觉意识,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大学生的自主管理,从而体现其自身价值,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生命自觉;学生文化;内涵;途径

作者简介:王靖,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47-0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这就需要具有“生命自觉”的生活状态,也就是说要从传统的被动的、个体主体性缺失的生存状态,进入到主体创造性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要主动自觉地寻求挑战。

个体要实现“生命自觉”,就必须融入到文化、渗入到日常行动里。因此,要把“生命自觉”理念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主动、内省、追索、永新”的自觉文化,即具有“生命自觉”的学生文化。[1]

一、高职院校“生命自觉”学生文化的内涵

生命自觉是对自我生命的自觉,是自觉地成为他独一无二的自己,活出自我个性,从而具有自我觉悟、自我策划,主动发展,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的意识与能力。高职生的“生命自觉”就是自觉地设计和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过程,明白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的追求是什么,信念是什么,认识生活和工作中的我,挖掘自己的优势,发现自我的不足,冷静而理智地看待自己的长短优劣,扬长避短,彰显自己的价值,产生自豪感和满足感,描绘自我成长的蓝图,勾勒出一个理想的自我,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生命自觉是对他人生命自觉,明他人。要对他人生命有敏感度,要尊重和敬畏他人生命,只有这样,人就会多一份担当,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谨慎。同时,还应该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包括责任意识,责任能力和责任习惯。要理解他人,宽容他人,体察他人的难处;要谦和友好,与人为善,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在享受着学校的老师、父母、朋友和他人的恩惠时,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责任心来对待这一切,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平等互助。

生命自觉是对生存环境的自觉,明环境。就是要自觉认识自己生活的环境,能够在生境中寻求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认识到生境对自己的限制,避免顺应或者抱怨生境,主动改造生境,还要能自觉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改变现状,寻找自己的理想发展空间。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要对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有清晰地认识,会主动发掘对自身发展有利的环境,积极主动地避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自己的束缚或限制。

二、高校培育“生命自觉”学生文化的途径

(一)要培育学生文化的生命自觉,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有“生命自觉”的意识和习惯

只有当教师“生命自觉”了,才有学生的“生命自觉”。教师的“生命自觉”就是要教师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努力通过教育教学,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激励,主动地追求,不断地超越,实现自我、学生、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发展,自觉地珍视和创造生命价值,终生追求生命的主动发展与完善。[1]

1.教师的“生命自觉”需要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来反省其日常教育生活,对教学经历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和再理解,发现并解决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吸取经验和教训,并不断地“实践—反思—行动”,实现了反思与行为的有效互动。自我反思应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还应着眼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多彩的生活方式。自我反思是一种自我解放,不断成长的能力,能让教师获取自我的主动权,体验工作的乐趣,是“生命自觉”的表现。

2.教师的“生命自觉”需要其思维方式要从割裂走向整合、由当下辐射长远。教师的教学也不仅仅只是知识传递,而是将知识传授与育人价值开发相结合,一切以培育学生生命自觉为目的。在行为方式上,一方面,教师要选择渗透着“生命自觉”的教学内容,比如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和个体经验沟通的内容,能够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自我生命,他人生命和外在生境的内容,能够对科学和人文进行生命自觉的超越的内容等;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过去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选择平等的、开放的、互动和对话式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引发学生养成一种自觉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组织方式要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和选择性。课堂要开放式的,把空间和时间放给学生,把权利(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放给学生,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发展和张扬,从而实现学生文化的“生命自觉”。

3.教师要把培育学生的生命自觉作为自身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自觉用生命自觉的理念去发现和研究学生,了解与分析阻碍学生生命自觉形成的因素,进而寻找相应的方法来去除这些阻碍。教师还要自觉地观察和判断教育外在生境的价值,选择性地吸收和转化生境中的各种资源,自觉在教育教学与外在生境间搭建起内在沟通的桥梁。[2]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生命自觉”学生文化生成的途径

1.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内第二课堂培养“生命自觉”。“生命自觉”学生文化的生成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校园文化建设对其非常重要。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和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和实际,建成具有特色的大学价值观。具体来说,要广泛开展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的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努力使“生命自觉”成为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唱响新时代网络思想文化主旋律,让“生命自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大课堂培养“生命自觉”。社会实践成为了培养“生命自觉”学生文化的需要,它满足了高职学生自我成就的需要,对社会认同的需要和对未来期望的需要。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和对他人的责任,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提高和巩固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主动学习与接纳社会中的各种规范和要求。因此,要培养和增强“生命自觉”的责任感,就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去社会大环境中参加社会实践。

(三)关注体验,启发高职学生的自主管理,促进生成“生命自觉”的学生文化

高职学生的自主管理,就是要让学校的管理制度更人性化,给学生更大空间,引领学生从被发展转向主动发展,从依赖走向自立和独立,自觉地把组织目标内化,实现自我价值,积极而主动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因此,学校要重视创设条件,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认识等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高职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明辨是非能力、独立思维与判断能力,并不断使之维持和强化。比如,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拥有生命主动发展权,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发现、选择以及轮换班干部岗位,自主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主题活动。同时,学校还要把各类活动开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己策划,在各自岗位上尽其所能,加强合作,互相促进评价,自觉锻炼对自我和他人的责任感,从而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挖掘“生命自觉”的潜能,体现自身价值,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唯,李翠丽.“生命自觉“理念下的学校文化[J].未来教育家,2013(6):57-59.

[2]李政涛.生命自觉与教育学自觉[J].教育研究,2010(4):5-11.

[责任编辑 李漪]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