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高职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2022-06-08

金礼舒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潜能等。以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积极意义为出发点,从内容选择、运行机制着手分析。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力;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增强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项目编号:GZYLX1213104)

作者简介:金礼舒,女,南通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48-02

一、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积极意义

(一)促使教育观念改变,树立创新教育观

我国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知识考查为主,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分数越高,其评价也就越高。不仅仅学校是这样,家长亦是如此,往往特别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整个社会都以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衡量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应聘者的创新能力;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却没有对此做出合理的改革,原有的成绩评价体系依然存在,其依然是评价学生唯一的优良标准。长此以往,我国人才市场将会出现人才供需矛盾,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适应社会要求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观,锻炼并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的必备技能,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原有的评价体系基础上,建立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努力的一面旗帜,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指示着方向。从教师角度来看,评价体系是教师培养人才的依据和标准,教师要根据评价体系来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制定教学规划;从学生角度来看,评价体系是学生努力的内容,评价体系要求什么,学生就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因此,评价体系在师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考核中心,这种评价具有单一性和不全面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其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偏差。[1]学生也是一样,在评价体系的“引领”下,全部都盲目地学习,不注重实践创新,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实践水平和创新水平也急剧下滑。由此,应当建立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体系来鼓励高职生走向实践和创新,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让教师和家长开始关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不是把成绩作为衡量评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

二、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选择

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不仅仅要看到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物展示和以往成绩,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创新潜力。因此,这就要考虑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现有创造力、潜在创造力,把这三个要素作为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评价主要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以创新动力为例,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三点:(1)考查学生对于创新的态度以及对新鲜事物接受的态度,观察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创新和新鲜事物;(2)考查学生创新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观察学生的内在动机是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事物好奇心的需要;其外在动力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还是家长要求的;(3)观察学生的洞察力及对事件的敏感力,看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发现问题,除此之外,还包括学生创新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学生创造环境等方面的评价。

(二)高职生的现实创造能力

学生的现实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已完成的产品或已达到的成绩来展现出来的,这里的成绩不是通常所说的学科成绩,而是参与创新活动获得的成绩,如活动奖杯、活动证书等。其产品或成绩的创造性水平就是高职生现实创造能力的衡量方式和衡量标准。[2]具体来说,高职生的现实创造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学生的创造性产品和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产品和活动成绩。一般来说,创造性产品不仅包括专业课程中创造的产品,也包括学生课余个人创造的产品。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将创造性大小作为现实创造能力的区别点,所有的有意义的产品或活动都应纳入评价范围之内。

(三)高职生的潜在创造力

高职生毕竟掌握的知识较少,其人生阅历也不尽丰富,所以,有些创造性产品还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但要重视这些潜在的创造力,一旦时机成熟,这潜在的创造力将会迸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在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还应当关注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确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在建立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制度,及时了解高职生相关创新能力情况的变化,并给出合理意见。另外,为了满足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高职院校要积极提供软、硬件条件,使其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并大力开辟实践基地,在学生进行实践创新的同时,还要派遣相关专业的教师去引导和督查,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高职院校对于创造型人才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各种奖项资金,从而激励并帮助高职生走向创新。

(二)完善相关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要想让高职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发挥真实的效果,高职院校就要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保证评价指标的详细性和完善化,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健全性。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指标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还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表达能力都列入指标范围内,保证指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另外,还要注意不能忽视传统的评价体系,是要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也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将专业技能与创新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三)反馈评价结果,激发学生创造动力

高职院校要明白建立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而不是证明谁的创新能力高。[3]所以,完成评价后,要及时把评价结构反馈出来,让学生和教师都对当前创造能力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及时发现反馈中的不足,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去加以弥补。通过评价结果,学生可以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分析,明确自身与别人的差别,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能力,朝着更好的创新水平前进;通过评价结果,教师也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创新状况,从而能够制定更好的学生发展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缺少了创新,这个国家或民族将会永远原地待进。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教学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接受这一重担,在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认识到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制定出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创新意识、现有创造力、潜在创造力列入评价内容,并以评价体系作为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罗玲玲,王素君,张晓霞,等.建构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3(8):59-61.

[2]刘俊,尚海龙,张晓靑.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48-149.

[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98.

[责任编辑秦涛]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