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实践研究

2022-06-08

  【摘 要】本文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共情,运用其提倡的儿童观及德育观,围绕学校“阳光德育”的具体目标和实际需求,将“同情地理解”、“宽容与支持”、“协助学生克服困难”等技巧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顺利地转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共情理论;阳光德育;学生工作 

  “共情”本来是属于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概念,随着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学校日常德育活动中,“共情”一词也逐渐被学校德育工作者所熟知。共情理论包含了系统的儿童观、咨询理论和具体的工作实务,对解决德育工作中儿童行为不良等问题有巨大的启发意义。笔者拟结合学校德育案例,介绍共情理论在阳光德育实践中的运用及实效。 

  一、共情理论与学校德育 

  1. 共情理论的缘起 

  “共情”(empathy)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源自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观点,认为“共情”是使他人能突破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安全地、舒适地表达心迹。在心理咨询领域,“共情”指咨询师感受、体验、分享咨询者情绪的能力,当咨询者在诉说自己的情绪、经历时,咨询师以一种不带偏见的状态进行倾听,不对咨询者做出批评或指责,与咨询者一同分析其困难的来源,共同面对问题,以便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完善,“共情”这一概念开始引入到学校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情况,美国设立专职于家庭会晤工作的学校社工。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家庭与儿童的不良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的离异、酗酒、不和睦等因素是导致学生在学校出现学业不适等问题的主要诱因。从此,教育领域出现了一种基于共情理论视角的全新德育观,并逐步替代传统的道义主义德育观。 

  2. 共情理论对学校德育观的影响 

  传统的道义主义德育观认为,存在一种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示范,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儿童向这些道德标杆学习,侧重于表彰言行符合道德规则的儿童、责令举止不合格的儿童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基于共情理论视角的德育观则认为,儿童在学校显现出来的负向行为(如孤僻、暴力、破坏课堂等)并非品德品行败坏的表现,教师不应因此而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因为儿童本身也可能是负向行为的受害者,这些孩子其实更加需要教师的谅解与帮助。这两种德育观有本质的区别,前者认为儿童是负向行为的实施者,教师的作用是督促儿童改变自身的行为;后者认为儿童本身是负向行为的受害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受害者”面对和解决困难。 

  共情理论的出现,影响了教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教育工作者对“问题儿童”认知的发生了改变,学校的德育宗旨与方式也随之悄然变化。由于社会工作领域所倡导的“助人自助”理念开始被学校德育工作吸纳,学校德育更倾向于把具有负向行为的学生当作“受害者”,理解这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缘由,帮助他们找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负面诱因,耐心地协助和支持他们走出困境。 

  二、共情理论的主要内容 

  “共情”(empathy)也被翻译为“同理心”、“共感”等,具有同情、怜悯的含义,也指代平等的、不带偏见的“理解”(understand)。于学校德育工作中,共情理论视角下包含了具体的儿童观、工作要领和操作实务。 

  1. 共情理论主张的儿童观 

  一方面,儿童自身的品性是正向的,爱、尊重、善良、宽容、悦纳等本应是认知世界的最初体验,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品行偏差,极有可能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的负面影响所致。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应以一种“共情”的心理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另一方面,好奇心是驱使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人生之初对世界充满好奇,学生在学业适应上产生障碍也许是生活遭遇困难所致,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以共情的态度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人之所以成长为品格高尚的人,是因为他在成长过程中顺利跨越阻碍自身人格发展的困难,教育工作者应始终相信学生的天性是善良的,以真诚的态度帮助学生改善不良行为。 

  2. 共情理论延伸的德育工作要领 

  基于共情理论视角的德育观认为,解决儿童的德育困境属于心理疏导范畴,而非仅是一种道德教化行为。教师若以“道德化身”这一身份对学生的品行进行批评和指责,实际上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缺乏共情基础的德育容易诱发儿童产生心理防御机制、使师生走向对立。教师需通过“共情”对学生的处境感同身受,理解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的原因,才能使他们解除心理防御,与教师建立信任关系。 

  3. 共情理论倡导的实践操作实务 

  具体到学校的德育情境,与学生建立共情关系可演绎成一系列的操作实务,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避免直接指责学生的不良行为。例如,当学生表现对上课感到厌烦时,若教师能对其表示理解,学生倾诉厌学原因的可能性会更高;(2)与学生交谈过程中尽量避免空洞说教。与学生谈话时,将注意力放在引导上,准确把握学生出现情绪和行为偏差的起因;(3)养成与学生共同面对困难的心态。如果要教育面临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教师的支持是产生共情的关键;(4)针对具有影响班级正常秩序的学生,共情关系的建立更适合在非公开场合;(5)针对存在孤僻、自卑心理的学生,公开表达对其鼓励和支持,更容易建立起共情关系;(6)始终保持平等的姿态。不对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持有偏见,帮助他们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克服困难。 

  三、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 

  东兴小学以“阳光教育”为基奠,构建包含“明亮心境”、“鲜活人生”、“温暖部落”、“多彩童年”四个模块的德育课程体系,着力打造温馨舒适的“阳光心情驿站”,侧重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遭遇的烦恼和困难。 

  1. 基于“共情”的阳光德育追求 

  从共情理论的视角来看,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和情绪偏差很可能是源自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应然追求是通过与学生建立“共情”的信任关系,支持学生战胜困难、形成阳光心态。学校相信,外部环境的多元因素对学生品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在“温暖部落”德育模块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多维互动网络,这是帮助学生找到行为偏差根源的有效平台,也是学校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2. 基于“共情”的阳光德育实践 

  共情理论对学校做好学生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视角在认知上改变了教师对学生行为偏差的判断,也在具体的德育方法上转变了教师的工作技巧。如今,“同情地理解”、“宽容与支持”、“协助学生克服困难”已成为东兴小学德育工作的全新价值追求。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笔者注重运用共情理论培育阳光学子,逐渐改变一些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让学生取得可喜的进步。 

  【案例1】 

  五(1)班的小李(化名)脾气古怪暴躁,上课时还会去打扰同学的学习,不听老师的教导,课间喜欢和学生打架,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各科老师就是学生告状。 

  [教导失效] 

  一开始,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教化式的)。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行动上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我感受到了原有德育方法带来的重大挫折。 

  [建立共情] 

  一次品德课堂上,不爱学习的小李很难得地举起手,我立刻请他作答,当时他有些紧张,回答时结结巴巴的,结果黄同学当场笑出声来。小李气势汹汹地冲黄同学吼道:“笑什么笑!”黄同学顿时止住了笑,可小李并未就此罢休,他当时气炸了,把手中的课本往地上一摔,径直走向教室门口,甩门而出。我立即追出门外,叫住小李。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李虽然人在课堂,却始终没有冷静下来,一会儿踢桌子,一会儿撕练习本。课后我找他来谈话。他一进办公室便低着头看地板,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似的,笔者知道他已经做好被批评的准备,而且打算一如既往地虚心接受,坚决不改。 

  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拉住小李的双手,告诉他老师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和他一样不高兴,对小李刚才的生气表示理解。听到我这样说,小李的眼神亮了起来,他抬起头注视着我,一脸委屈地向我吐着苦水:“黄同学太气人了呀?”这时我知道,我已经取得小李对我的一份信任,拉近我们的距离。于是,我认真地做起了倾听者,耐心地听小李把话说完,并时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接着,我以知心人的身份与小李一同分析课堂上的做法,让小李知道他生气时的甩门而出、踢课桌、撕本子等行为对自己、对教学用品造成的伤害,这样的生气并不值得,同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让老师批评黄同学,自己可以生气但不做伤害自己身体、破坏教学用品的行为。 

  在谈话中鼓励小李宽容、大度,原谅黄同学的错误。化解小李与黄同学的矛盾后,我在班中进行了教育,表扬小李的举手发言、热爱学习以及宽容大度、虚心改正,也表扬黄同学知错就改、真诚道歉,使全班同学在受到教育的同时见证和期待小李的不断进步。 

  【案例2】 

  六(1)班的小林同学,是个小有名气的后进生,不遵守纪律、与老师顶撞,原本是一个学习习惯很差的学生,平时作业不做,更糟糕的是他上课常常做小动作,甚至还大喊大叫,随便出入教室,影响别的同学听课,脾气暴戾孤僻,从不和其他孩子交朋友,经常欺负同学,动不动就会把同学打得头破血流,而且还不听老师的教育,班上没有安宁过,不是把这个同学打哭了,就是把那个同学的脸给抓破了,因此,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更没有人敢招惹他。老师、学生、家长经常投诉他,导致大家对他失去信心,实在没有办法。 

  [教导失效] 

  我曾找他长谈了一次,我讲了一番不遵守纪律、不尊重老师、打架的种种危害,但他只是冷漠地说了声:“我知道”。过后我意识到,他恐怕并不缺少这方面的教育和训斥,为什么老让他觉得老师们都只记得他的错误并总是指责他呢? 

  [建立共情] 

  我应该想方设法让与他建立共情关系,尊重并理解他的行为,相信他也是生活困难的受害者,他需要老师帮助他走出困境。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紧张、隔膜的师生关系。经了解,小林的表现与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通过和他的家长联系,我才知道,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离婚了,从小跟着妈妈生活,妈妈有点怨妇型,从小对他一时疼爱有加,一时打骂不止,难免让他性格出现分裂,成了一些坏习惯。 

  尝试让同学理解并接纳小林同学,我将班级分成三人或四人小组,让他们在学习和表现方面形成竞争机制,我决定找两个特别懂事又特别有爱心的女孩子和他一组,帮助他,爱护他,与他共同进步。思来想去,我找来班长琳琳和芮芮,让她们和小林组成一个小组,并再三叮嘱她们,一定要多关心他,多帮助他,理解小林行为怪异的原因。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林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他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真正树立起了良好的心态。上课很少随意走动了,开始慢慢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小事就大喊大叫了,也逐渐少动手打人了,上课开始举手发言了,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下课他与同学一块做游戏了,看到了孩子脸上久违了的笑容。 

  在共情理论的视角下,教师不应过早对表现出不良行为的学生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不友好的批评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防御意识,和老师、家长、同学处于对立的状态,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生活挫折的“受害者”。从本文提供的案例可知,“调皮鬼”皆有其成因,要转化成遵守纪律、认真学习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宽容和帮助,和行为不端的学生建立一种共情的信任关系,使他们解除心理防御机制,才能更理性地面对成长过程的障碍,形成阳光般明朗的心境。 

  共情理论是学校德育理论的重要补充,它与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使学校重新认识德育工作的价值、重新思考学生工作中的难题。而在共情理论视角下的阳光德育,将促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真正理解、同情并支持每一位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改正缺点,把培养具有阳光心态和阳光人格的学生作为德育追求,让阳光德育的意蕴得以深化,使阳光德育的成效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正云,岑国桢.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运用[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