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关于高职院校开设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的分析

2022-06-08

  摘 要 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国家把对大数据人才的培养纳入顶层设计规划。大数据人才是大数据竞争的核心,亟待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大数据应用技术人才。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开设大数据应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 

  1 前言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空前发展、数字化技术日益发达的社会,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相互渗透、深度融合,使得数据充斥整个世界,数据信息成几何级数增长,数据也成为一种社会资源[1]。通过对这些海量的数据进行前期加工、后期综合分析和科学处理,从中不断挖掘出新的知识,因而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发展”[2]。 

  大数据本质上是庞杂数据的集合,其主要特征是信息容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如何从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发现新的知识,创造出新的价值,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面临的重大课题。大数据在全球经济竞争和科技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紧跟当前科技的发展步伐,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数据岗位所急需的紧缺性人才需求。本文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开设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思考。 

  2 高职院校开设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伴随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数据呈现爆炸式增长,大数据时代正向人们逐步展开一场意义深远的数据革命,对全球整合经济时代的业务和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数据资源和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一样,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利用各种先进科学理论和方法(如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分析各行各业产生的大数据资源,会产生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大数据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潜在的应用价值引起各国政府部门、商业巨头、IT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大数据的研究领域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核心技术开发,以求占得市场先机,获得高额的市场利润。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每一次产业革命跃升的源动力,只有那些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国家或民族,才能生存、发展和壮大。众所周知,大数据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产业,已经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领域,当前众多的发达国家开启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轮的人才、技术、产业、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发展大数据产业,将会成为最近20年全球关注的共同话题。 

  近年来,大数据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8月31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15〕50号),标志着将大数据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中的数据显示,大数据产业在2012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5亿元,经过估算,2014年将会迅速增加到15亿元,2015年更是达到100亿元的产业规模,大数据市场在未来几年将继续以超过10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2016年千亿级的大数据产业将会成为最有竞争活力的新型产业之一。 

  作为西南工业重镇,柳州市的大数据发展呈现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节节提升、产业基础日益强大”的发展态势,已在多个领域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应对医疗业、农业、制造业、金融交通、政府部门等突出问题方面均有贡献,未来几年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刚过去的2015年,全市与大数据相关的制造业规模6亿元,大数据相关的信息集成服务业规模达到5亿元,大数据产业总规模15亿元,大数据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大数据的竞争,本质上是大数据人才的竞争。目前,大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事该行业的人才非常稀缺。据专业机构的调查预测,在中国3~5年内需要有180万人从事大数据相关的岗位,目前大约有150万人才缺口,这为高职院校加快大数据人才培养提出了紧迫要求。就柳州来说,对于大数据应用人才的数量和岗位逐年增加,而在柳州本地却没有一所开设有大数据专业的院校。柳州职业学院作为柳州市政府重点支持的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地高度重视和加强大数据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3 高职院校开设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柳州职业学院作为柳州市唯一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坚持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发展之路;贯彻学院“建成特色鲜明高职名校”的总体目标,以学院专业分类发展划分为依据,培养“素养、管理、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凸显学院“产学互动、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丰富并深化“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学院总体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和百度百捷共建“大数据技术学院”,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为大数据产业和信息服务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充分合理利用校内现有的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实行与大数据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合作企业根据大数据行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技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派遣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参与大数据课程的建设和讲授,360°全方位提升大数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大数据应用有四个阶段:大数据监测与收集、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创新。目前,柳州职业学院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发展多年,已经成为广西重点建设专业,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基础,作为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可进行大数据检测与收集、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基础人才的培养。目前市场上可提供成熟的岗位和标准,在课程研发这块可以予以借鉴。百度作为互联网三大巨头之一,拥有百万家的企业资源和上亿的个人用户,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数据处理系统和大量的数据分析从业人员,可为大数据课程研发和教学提供参考。因此,柳州职业学院开办大数据应用技术相关专业,不失为推动柳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明智之举。 

  4 人才培养模式 

  柳州职业学院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采用“层级型课程与项目推进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多层级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逐步构建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结构。在学生每一个专业知识能力阶段,开设典型企业应用型项目开发课程。 

  第一层级:知识入门,开设心理测量与统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大众消费心理为案例,培养学生专业的、基本的心理分析能力。 

  第二层级:技能提升,开设电子商务等综合应用项目等核心课程,以项目为案例,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第三层级:深入实践,开设大数据心理建模、市场调查与预测等项目课程,开展实用项目的实训,培养学生专业项目能力。 

  层级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辅之以开展前沿技术讲座、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学生在第六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从事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应用等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开设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当按照大数据专业的建设规划,从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实训体系、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大数据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水准。 

  参考文献 

  [1]于艳华,宋美娜.大数据[J].中兴通讯技术,2013(1): 

  57-60. 

  [2]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