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实践思考

2022-06-09

  一、大学图书馆的人文教育使命

  无论是作为各国大学图书馆发展方向的由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学校图书馆指南》[3],还是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都明确大学图书馆应该履行其教育功能,特别是人文教育使命。说到底,大学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培养人来进行,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材队伍,也必须发挥大学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王梓坤先生所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培养人这个核心目标而展开,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图书馆在培养具有更好的人文素质的合格人材方面,应该发挥独特的作用[4]。由此可见,学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信息服务功能,更要履行教育功能,二者并重,不可互相替代。对于单科性的专业型大学而言,大学图书馆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功能尤显重要。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教育内容中对于形成良好人文素质的课堂逐渐被冲淡。因而“高分低能”在大学里也较为广泛存在。许多基本的人文常识甚至都缺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学阶段过早分文理科,到了大学,又有更细的学科划分,加之繁重的学业,使得大学生没有更多时间接受人文教育。同时,从教师的第一课堂,到图书馆的第二课堂,都明显缺少人文教育课程,也有直接关系。就人们的认识而言,与主课相比,似乎人文教育没有更多的实际“用处”,这种功利化的学习氛围,也使得学生接受人文教育变得被动,有时甚至是奢侈的事。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课都多少带有被动学习和接受的意味,而即便专业学得很好,但缺少人文情怀。文化是一种传承,有传承才有吸收,才有发展。《孟子?尽心上》提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大学人文教育也是如此。正如李岚清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隄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隄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隄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6]可见,古代大儒就强调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人文素养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过程,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人文教育。因而,充分发挥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的作用,大力开展人文教育,弥补第一课堂的缺欠,大学图书馆实在大有作为。

  二、大学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大学图书馆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资源优势,包括文献优势、环境优势、人材及设备设施优势,等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人文优势,从而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服务,应该成为大学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之一。[7]加强大学图书馆的人文教育功能,必须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现代教育表明,只有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时抓起来,才能收到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功效。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有过硬的专业科学知识,又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必须纠正以往教育的偏差,即重视理工,轻视人文的传统。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指出:“在所有的由专业分工带来的隔阂中,人文与科技的隔阂是最深的。搞理工的不知道莎士比亚,搞文的不知道牛顿,在当今之世,并非无稽之谈。”[8]李政道先生提出:“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艺术和科学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9]现代科学的实践证明,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同时具有非常出色的人文素养,只是因为他们在自然科学上的成就过于显赫,使得人们忽略了对其人文成就的认识。人文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形成,实在是不可或缺。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故阅读小说对于良好道德理想的养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当然,梁启超仅就小说提出人文教育的价值,实际上,其作用远不止此。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在人文资源上的优势,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的人格。在此,提出大学图书馆人文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必须认识到,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教育工程,首先要发挥学生、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而在这两个主体之间,大学图书馆是一座最好的桥梁,充分发挥这个桥梁的作用,就可以把大学图书馆潜在的人文教育功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

  一是建设集成式人文资源库。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由于文献收藏、目录分类等原因限制,很少建设集成式人文资源库。因而出现“千馆一面”的尴尬局面,往往这所图书馆有的,在其它图书馆也一样。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发挥图书文献的整合功能。如美国盖尔出版集团1998年推出“文学资源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学信息数据库,包括古今各个学科的九万个作家(小说家、非小说类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作家、记者等)的生平、作品书目、部分作品梗概以及对他们作品的评论。对每个作家既有来自参考工具书的生平传记,还有来自报章杂志的有关个人生平和文学成就的详细记载及评价,更有来自网络的链接[11]。我国大学图书馆应该多建设人文资源库,建一批特色鲜明的资源库,不但使之成为人文教育的发散地,而且,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科研、教学,也使得馆藏面貌有非常大的改观。二是发挥大学图书馆在通识教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教育部等主管领导部门,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在大学倡导通识教育,这无疑是扭转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缺欠的重要途径,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尽管由于各大学的情况不同,“通识”课程的内容也有区别,但人文教育无疑是通识教育的主角。在此,通过建设集成式人文资源库,可以极大弥补单科性为主的大学在人文教育中的缺欠。同时,通过提升图书馆人员的人文素质,使得他们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师资来源,这既有利于加强图书馆建设,也有助于落实大学图书馆第二课堂的功能。而在通识教育课堂中,大学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得以展示出来。三是开设人文讲堂和人文专题。大学图书馆不但拥有人文资源的优势,也有把这种优势发挥出来的空间和环境。近年来北京和全国其它不少重点大学的图书馆都已经开设了人文主题类课堂,如清华大学的中国历史、中国古典文学讲座很受欢迎。图书馆本身具有整合校内外各类人文教育资源的便利,通过馆际互借等方式,不但使得图书馆的知识集成优势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大学图书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协调校内外人文资源,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学校人文教育的基地。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家图书馆的做法,定期开设人文讲堂,把校内外人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进来,真正使图书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还拥有最宝贵的资源———教师,这是与文献资源同等重要甚至高于后者的资源。大学图书馆要把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充分利用人文文献资源的同时,更要利用好教师这个资源。同时,通过馆藏特色、珍品的展示,更好地发挥人文教育功能。可以说,藏品的展示活动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文教育形式之一。在专题展示同时,开展专题讲座,把二者很好结合起来,更能吸引教师、学生参与此类活动,从而延展大学图书馆的人文教育内容,实现人文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常态化。如上所述,在知识密集、交织的大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尽管遇到了一些挑战,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利用大学图书馆的特有人文资源优势,通过拓展方式,创新模式,实现人文教育功能。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中,大学图书馆应该而且能够大有作为。(本文来自于《焦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