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2022-06-09

  摘要: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员在美术方面的提升和全面的认识的重要机构,旨在提高职业人员的美术方面的综合能力,更加适应新时代下激烈竞争的工作和生活。然而,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为了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教育;美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职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成分,在教育人才和建设社会方面贡献了不小的力量。本文指出了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和缺点,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和缺点

  目前,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模式与新时代下美术的教育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相应改革也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当下的高职美术教育远远没有达到改革的要求。存在着如下的缺点和不足:(1)高职院校过于重视理论。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层面上,很少有院校能使教学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目前高职院校,一般而言普遍是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存在着起步晚、起点低的缺陷。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在沿用着本科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是由于教师本身是本科学员或者是原本科老师调度多来的,没有对高职院校的美术学员进行相切实合理的教育教学的改进,没有重视或者很少重视高职院校的美术学员的实践能力。这样下去,高职院校的美术学员慢慢地只会纸上谈兵,不能进行实际的生活工作的应用。(2)重视整体发展,忽视个性化培养。由于参加高职院校教育的学员都是在职员工,没有统一的教学基础,学员的基本知识水平没有在同一起跑线上,按班教学的方法只能满足大部分学员。学员长期在工作岗位,对于现在的一些著名的建筑和图纸不能具体地说出作者是谁,或是说与美术相关行业,学员们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知识面只局限于所从事的行业。对美术的整体把握不够全面,同时还往往忽视美术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与本科相差不大,这就导致了学员统一上课,统一学习的局限性,由于在职学员的工作岗位不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不同,这就导致了学员们在学习期间的重点就有所不同。然而,现在的高职美术院校没有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很好的解决办法。作为美术专业的人才,往往是需要有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个性的思维方式,现存的院校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以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为教学准则,没有能对学员进行因材施教,更不用说学员的个性化发展了。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当代的高职院校尽快地进行适度的变更,更好地满足时代的要求和学员的个性化发展。

  2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

  (1)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不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个学员都能掌握全面的美术创作技巧,更不用说把每个人培养成美术家。通过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使学员的综合素质全面的提高,同时为日后就业中培养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和过硬的竞争能力。在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中,不仅要有大众化的公开课,还应该开设一些不同国家的美术史及优秀作品的欣赏,学员们对创作理论的应用,使学员们对艺术概论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美术文学和古典美术文学作为美术的发展史来介绍,并且讲解不同时期的美术主流是什么,怎样形成的。不得不说的素描教学是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的基础部分,它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学员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对造型要素形成初步的认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使得美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在形式、内容和观念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综上所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除了必要的公共文化课程和美术基础理论课程之外,学院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去增设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这样不仅仅完善和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加强了学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2)理论联系现实。新时期高职教育为了更好地与实用教育结合起来,理论联系现实的教学模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的与职业发展相互融合,在美术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的网络结构,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创建和应用美术理念,使理论联系现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是新时期高职教育作为院校教育的一种,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只有牢靠的基础才能建造自己领域中的“高楼大厦”。作为美术专业的学员不能禁锢自己的思想,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只是存在正确和错误,不要追求统一性,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邓小平同志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要是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注重应用。另一个方面是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为未来的领导基层,不要仅仅局限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员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从一点找到一个面的综合能力。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学员能够深入社会,接触现实的动手能力,着力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两手抓,还要两手硬。为社会培养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3)因材施教。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更加要求学院注重因材施教这方面,强调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是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与传统高职美术教育的明显不同点,是高职美术教育思想的转变,同时也是我国现阶段高职美术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需要。从根本上说,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是使用社会本位模型,传统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统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严重地制约着学员的积极性,使学员陷入一种机械式的学习和思维模式。在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明显的不能满足时代的学院和学员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旧事物不断变化和新事物的不断涌进,要求发挥人们积极的探索。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今天,新的理念不断地产生对美术的创意等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地增加。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在尊重人自身的基础上,承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无限的创造力。综上所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要对学员因材施教,使学员们能够个性化发展,作为世界的主导者的身份地来进行创作。(4)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要求学员们不能拘泥于传统观点去看待事物,而从新的角度和观念去理解和表达。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求学员具有怀疑的精神,不被权威所震慑,能够对各种结论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表达自我的真实观点和想法,能够标新立异。创新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同时也是当代大学员在新时代发展要求下行程的一种很可贵的品质。所以,学院要重视学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适时的给予学员们鼓励,鼓励大家对旧事物的不同看法。只有具备了怀疑精神的学员才能提出那些“非正常的”“不可思议的”“异想天开的”想法和观点,虽然这些观点和想法大部分是错误的或欠缺实践的。但是,在这些想法和观点中也从存着那些可以改变美术思想亦或是改变世界的观点。这些观点和想法就是新思潮和奇迹的发源地地。我们要以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学员们提出的新的观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老师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下要求学院为学员提供创新思维的环境和气氛,要求学员具备创新思维方式来进行创作,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3结语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的发展也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社会对高职美术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对高职美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也就成为势在必行的过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加剧,都在要求高职美术院校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总之,高职美术教育必须重视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探索和实践,同时要更加注重美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健全美术教育体系,不断提高高职美术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李连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6):99100.作者简介:王璐(1991—),女,浙江宁波人,丽水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