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生态文明视域下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

2022-06-0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又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全省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并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是教育。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公民的重任,他们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全民生态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意义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生态公民的客观需要
  事实证明,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人口素质的高低最终影响着实现生态文明的程度。因此,要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丰富的生态文化、先进的生态技术,就需要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加强公民生态素养的培养,扩充他们的生态知识,引领他们认识、使用最新的生态技术,并且激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创新。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市民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生态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态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培育和深化市民生态意识是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因此,培育和深化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能够促使更多的公民直接接受生态文化教育。
  (二)有利于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的培养
  赵洪祝在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上指出: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加速全体人民生态素养教育,以达到全省公民丰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环境优化意识等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低碳生活、合理消费的目标。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公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责任带领更多的新生代公民乃至全社会的公民加入生态文化建设的队伍,从而形成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与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目标,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保证,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基础。社会是是由"人"组成的集体,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素质的高低。师范类大学生,是未来我国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将成为一代代人的启蒙教师或者是中学生的领路人,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素养,能否将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是我国能否逐步走上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没有受过良好生态教育、没有较好生态素养的教育者是不大可能从生活工作中来引导一代代人坚持并且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的。从此意义上说,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用单幅篇章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长期的革命,生态道德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宏伟远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生态文化的氛围,创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匹夫有责"的生态文明观,才能真正跨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二、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设计了一份关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和主体问卷两个部分,主题部分共20个问题,分别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生态教育师资等方面各提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生态素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生态知识和科学的生态教育课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听说过"环境污染"、"物种破坏"、"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及"低碳生活"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在97%以上,远高于全国城市公众77%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一类生态环境知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相对来说,学生对具体的生态知识及应用了解仅占23.5%,对垃圾具体分类、碳汇交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的了解率分别为45%、15%、24.2%、23.6%。在调查的省内5所师范类高校里,开设的生态知识课程仅限于选修课范围内,且课时较少,内容单调枯燥,并不能满足生态知识教育的需要。
  (二)生态意识薄弱,生态教育师资明显不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师范类大学生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容乐观。具体问题如下:如果有生态保护活动您愿意参加吗?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愿意"的大学生占30.4%,选择"愿意,但要视情况而定"的占35.3%,而选择"从不参加"的占到了34.3%。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关于"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是否会加以制止并进行批评",表示"会主动去制止"的只有25.9%。另一项关于生态保护责任方的问题调查的情况是,超过半数(50.5%)的学生认为这主要是环保相关部门的责任。这说明仍然有很多人缺乏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对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全面。
  目前,我国师资培养不能满足生态教育的要求。调查显示,一方面,调查的师范类高等院校只有不到10%的生态专业专职及专业教师,开设生态保护课程的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技能和法规方面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因经费不足,多数院校的教师都是自学,自己寻找一些资助进行校内外交流。环境教育资金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