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隐性激励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的动力机制探讨

2022-06-09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与突破口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07-2012年,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构建了混合多元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2012年全国学生受资助人数已突破8000万人次,资助金额达1100亿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新时期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既要资助又要育人的新使命,在解决学生生存和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展和成长。然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仍面临一些现实障碍,一是存在教育活动与资助管理"两张皮"的现象,既没有把资助工作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来开展,也没有从资助本身来寻求合适的教育方式,资助育人效果有待提高。二是资助育人的内容对学生的培养针对性不强,资助育人的形式对学生吸引力不够,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工作者配合和推广力度不足等现象。
  资助育人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其顺利推行的根本则是要发掘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动力。激励可以充分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从激励的角度而言,通过制定合约规则,促使人自我约束和产生自我内部驱动力的隐性激励又可以弥补显性激励的不足。深入探究隐性激励要素对学生的刺激作用,从根本上发掘资助育人的动力并找到育人路径,有利于突破资助育人的推行瓶颈,增强育人效果。
  二、高校资助育人的隐性激励要素及动力传导
  1、高校资助育人的隐性激励要素
  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已意识到个人的隐性激励问题,Fama和Holmstrom进一步将这种思想模型化。Fama(1980)认为,特定条件下隐性激励可以作为显性激励的一个不完备替代。隐性激励理论把人看成既关注经济收益,也向往地位和名誉、渴望组织和社会认同,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具有多维度需求的"复杂人"。隐性激励机制激励成本低、激励作用持久,同时能够促使激励客体形成有效的自激励。隐性激励的要素很多,本文重点分析典型的三种要素--声誉激励、内部竞争、成就需要在资助育人中的作用。
  (1)资助育人中声誉效应对学生的激励。Kreps、Milgrom、Roberts和Wilson构建的KMRW声誉模型认为:在一些长期的交易关系中,交易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致力于建立和维护自己良好的声誉,尽管在短期来看这些声誉带来的收益是不经济的,但长期合作的收益补偿了声誉建立的成本。
  声誉效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作用源于两个因素:一是困难学生代表着家庭甚至家族的希望,具有更高的自尊需求,为了获得在团队(如班级)或在家庭中的自豪感,他们更重视建立和维护自己的良好声誉;同时,困难学生的声誉又会影响其在大学期间的收益--获得好评或奖学金:高校评优、评奖会参考该同学平时的表现,民主管理制度下,班级成员的评价显得愈加重要。假设某同学取得的成绩或成就由其努力程度a、个人能力u和声誉对成绩(成就)的贡献率r决定,令其收益函数为:
  U=?棕+r?棕-■ab2=(1+r)(?兹1a+?兹2u+?着)-■ab2
  根据优化条件■=(1+r)?兹1a-c(a)=0可得,学生为了获得最大效用,所选择的最优努力为:a?鄢=■?兹1。可见,学生的努力水平与声誉对成绩(成就)的贡献率r成正比,声誉影响学生的长期收益。正面的声誉是一种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努力且诚信,而负面的声誉则成为一种约束和制裁机制,惩罚不守信行为,有利于减少"败德"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
  (2)资助育人中内部竞争对学生的激励。内部竞争激励的代表是锦标制度,通常具有三个特征:竞争中获胜者的非确定性;以相对工作绩效(即工作排名)而非绝对工作绩效为竞争获胜的主要依据;竞争获胜和失败两者之间的收益存在巨大差距,马太效应明显。
  以学生成就为例,如果两个学生存在能力差别,那么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两轮以上竞争获胜的机会要大于仅仅进行一轮竞争。一般地,如果进行N轮竞争(N为自然数),那么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其中m轮竞争胜利的概率为:
  Pm=C■■p■(1-p)■m=1,2,3…,m?燮N
  其中,p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一轮竞争中获胜的概率。由此可知,若进行N轮竞争,能力较强的学生获得竞争胜利的总概率为:
  p总=■C■■p■(1-p)■i=1,2,3…,N
  可见,对于任何1/2p,且P总随着N的增加而增大。可见,N轮竞争中,获胜一轮或几轮可看成一种偶然;当N足够大即竞争次数越多时,真正有能力的人胜出的可能性就越大,学生因为偶然因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学生的评优、评奖、就业选拔等都存在内部竞争的问题,困难学生可能由于其公平感缺失,更期待公平、透明、合理的竞争规则,从而可增大他们成功或获胜的机会。
  (3)资助育人中成就需要对学生的激励。成就需要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较高层次需求,按照David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可影响绩效,当个体取得成功时,可得到更多的经验,给组织带来较高的绩效,又可实现个人价值,获得归属感,从而激发自己取得更大成就的动机。
  成就需要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困难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期望者对被期望者施加自己的期望或预言,会对被期望者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使被期望者的行为逐渐符合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按照美国学者布罗菲和古德提出的"五步模型",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困难学生的传导过程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对困难学生产生认知并对学生持有差异化的行为或绩效期望;第二步,教师依据特定期望差别对待不同的困难学生;第三步,将差别对待传递给学生并被学生感知,学生改变自我认知、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第四步,学生接受教师的期望,并让这种差别对待延续,影响学生的行为和积极性;第五步,学生的行为或绩效愈渐接近和符合教师当初对他们的期望。至此,一个五步循环传导完成,皮格马利翁效应得以实现。当学生的行为和绩效符合教师的最初期望后,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并施加新的期望,进入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下一个五步传导。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考上大学既是一种荣耀,又并非易事。他们本能的具有不服输、想成功的性格。因此他们具有更强的成就动机,迫切需要老师寄予"特殊"的期望。
  2、高校资助育人的动力传导
  由上可知,资助育人动力来自于三大典型的隐性激励要素--声誉效应(R)、内部竞争(C)和成就需要(S),因而困难学生隐性激励的效力就可表示为这三个变量的函数,即:M=f(R,C,S)。按照作用力的不同,隐性激励的动力机制也可看作是声誉效应的推动力、内部竞争的拉动力、成就动机的能动力这三大驱动力构成的联动机制。
  声誉效应作为一种外力作用于困难学生,相比于一般学生,困难学生因其自尊心、家庭荣耀使命感,更加重视声誉。由于信息的传递作用和声誉事后结算机制的存在,困难学生会主动选择为了维护自己良好的声誉和信用而努力学习和工作,声誉就起到了激励学生的作用,产生了学生自我约束的推动力。内部竞争则是为困难学生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方向,锦标制度条件下,学生团体内部形成了竞争性的环境,如果困难学生能力相对较强,他们可以而且知道自己可以通过长期的公平内部竞争获得胜利或取得成功,内部竞争就成了刺激困难学生的拉动力。隐性激励发挥作用还必须依靠困难学生个体,由于困难学生自身的独特特点,他们具有较强的成就需要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抱有期望,此时教师通过施加适当的期望,可促进困难学生将这种期望转化为内部动机并付诸实践,从而实现隐性激励的根本在于发挥困难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