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发挥社科联独特优势建设特色新型智库

2022-06-09

  近年来,我国的智库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有针对性地发挥社科联的独特作用,在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综合性、专业化的新型智库建设中进一步彰显社科联的组织优势,探索社科联团结专家、整合资源、服务大局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各级社科联组织需要认真思考回答的问题。

  1、我国智库建设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协调推进,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更加需要大量的思想上、理论上、学术上、政策上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这就为智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肥沃的土壤。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越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越需要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体系,越需要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智库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令我们感到振奋的是,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智库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不久前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是新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智库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从顶层设计、制度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新措施、新要求,必将对我国智库的创新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我国智库建设已经进入了顺改革发展之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智库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是真正高水平、高质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权威性的高端智库机构还比较少;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适度超前的深入研究和“储备性政策”;三是不少智库的机关化或行政化色彩比较浓,问题意识不够强,阐释论证多,提出新思想、新战略比较少;四是我国的智库建设还没有形成一套符合国情的新型智库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些资源配置不够科学,有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创新;五是我国智库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其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2、着力发挥社科联三大优势

  (1)社科联在特色智库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面临着哪些挑战?

  社科联作为地方社会科学界学术性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在理论武装、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社科普及、社团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渠道”、“联合”、“平台”优势。

  “渠道”优势主要讲的是覆盖面和工作机制。天津社科联作为一个群团组织,所属社科类学术团体128个,涵盖了文、史、哲、经、法、管等学科,涉及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党校系统、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新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可以建立有效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发挥综合各方的“中介”优势,组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各类调查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渠道比较宽,系统性比较强。

  “联合”优势是社科联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特色。通过加强会员之间、学科之间、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专家学者与党政领导之间的多维的联系,天津社科联紧紧围绕天津乃至京津冀、环渤海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特点的重大课题,组织联合攻关,开展跨部门、跨学科的项目研究,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优势互补、合力共赢的“大社科”格局。

  “平台”优势主要是指发挥社科联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天津社科联近年来努力搭建多层次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开展高层次、高质量学术活动,举办了“理论创新论坛”、“青年学者论坛”以及一系列学术交流研讨,并组织社科优秀成果评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平台建设,推动社科学术界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优秀人才,取得了积极成效。社科联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方面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因素,社科联的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还不够紧密,重大课题研究经费有时不足、研究成果转化渠道比较单一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资源保障、运行机制、创新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等。

  (2)天津市社科联在智库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在推进智库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是团结凝聚社科界力量,搭建助力各类智库平台,为天津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同时也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区市提供咨询服务。

  一是围绕中央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比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自由贸易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设立了“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应急问题研究”课题,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专家学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研究成果以《社科界咨政要报》、《天津市社科联咨政专报》的方式报送天津市领导、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参阅,一些政策建议和研究成果被采纳,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效果,较好地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二是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我们创办的“理论创新”论坛已举办了47次活动,“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已举办了10届234场交流活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论坛”等活动已坚持多年。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有效发挥社科联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推动智库组织对相关重大问题的深入关注和研讨。

  三是促进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转化。我们以社科优秀成果评奖为导向,充分调动社科工作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成长。迄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评选已进行了13届,评出优秀社科成果1781项,涉及专著、论文等十几个大类;天津社科联学术年会评选优秀学术论文超过1500篇,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编辑出版学术论文集8套1000多万字;还组织编辑出版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综合配套改革》等一批有分量的专著和研究成果。

  四是加强社科专家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并定期更新“社科界专家数据库”,目前涵盖科研单位31个、重点学科领域8个、专家学者2340名。在天津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我们还协助做好天津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理论人才的选拔培养等工作,从人才队伍上为智库建设凝聚力量。

  (3)天津市社科联在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将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党和国家正在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打造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对各级社科联组织来说,这是新的机遇,必须主动作为、积极作为。

  一是进一步发挥“联”与“合”的枢纽优势,强化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围绕国家的重点导向,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等五大机遇叠加的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积极思考谋划,瞄准战略,找准定位,深度参与天津市乃至我国北方新型高端智库建设。

  二是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空间,重点是提高已有各类项目、平台的建设水平和成果质量,并积极争取和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开展社科研究,提升社科联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加大社科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社科联凝聚社科人才的优势迸发出来,建立动态、高端、具有集成效应的各类顶层人才库,加大对优秀社科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团结一批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社科研究和决策咨询人才,使他们成为建设特色新型智库的骨干,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