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中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中“多动行为”分析

2022-06-08

 实验课是初中化学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然而,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听话的“多动行为”,给实验教学带来不小的干扰。那么学生为什么会在化学实验课上表现的如此多动呢?教师又该如何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呢? 
  一、学生化学实验课“多动行为”表现及特征 
  1.学生化学实验课“多动行为”的表现 
  学生进入化学实验室这个新环境,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看到各式各样的化学实验仪器就会不自觉地去摆弄,比如,实验台上的天平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在没有熟悉天平使用方法的情况下随手拿起实验台上的烧杯,玻璃棒等仪器放在任意一边的托盘上便开始拨弄游码,就算超出了天平的量程也没有发觉,这样很容易弄坏天平。他们会拧动试验台旁边的水龙头看看有没有水,随意打开试验台的抽屉翻动里面的器材,当看到有密封的很好的试剂时会直接打开来闻,甚至会将几种试剂混合。 
  大部分实验会让学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完成,在新的环境中又有新的同伴,他们会表现得异 
  (教师指出pH试纸是粗略测量工具,不能测量出微小的pH变化,应该改用精密的pH测量仪器,pH计) 
  方案二:①取两份一定量的相同浓度的醋酸溶液,对其中一杯进行加热,然后在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碳酸钙,观察其放出气泡的速度。 
  ②取两份一定量的相同浓度的醋酸溶液,在其中一份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再分别加入碳酸钙,观察气泡放出速率。 
  ③取两份一定量的相同浓度的醋酸溶液,在其中一份中加入少量醋酸钠,再分别加入碳酸钙,观察气泡放出速率。教师评价学生解释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解释。 
  对于两种方案中的实验 的解释:加入冰醋酸的醋酸溶液虽然电离程度减小了,但是加入的醋酸分子总数变多了,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依然对于没加入冰醋酸的醋酸溶液。 
  最后教师肯定学生猜想的正确性。学生根据教师的解释并结合醋酸的电离方程式进行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及微观分析能力。教师给出几个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①如果婴儿长时间啼哭不停,则会使婴儿体内损失大量CO2,血液的pH升高,导致碱中毒,手足抽搐,试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上述事实。②血液的pH范围在7.35-7.45之间,人的皮肤被蚊虫叮咬后会瘙痒的原因是因为蚊虫往皮肤里注射了甲酸,往皮肤上涂点稀氨水可以止痒,试解释原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内化。教师评价并总结。 
  ①CO2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是弱电解质发生电离,生成氢离子,起到调节血液的pH的作用,若体内缺少CO2,则体内pH会升高,导致碱中毒。 
  ②甲酸是弱电解质,在人体发生电离生成氢离子,破坏了血液的酸碱度,导致瘙痒,涂稀氨水止痒是因为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电离生成氢氧根离子,中和了甲酸生成的氢离子,使血液pH恢复正常。学生认真听讲并理解。通过实例来内化知识,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类比、科学探究等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由于课前视频中动画的展示,使得学生对于微观上的化学有了更好的理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微粒观、化学平衡观、动态观。课堂教学的过程穿插了探究实验及化学的生活化,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新知识,类比化学平衡的方式帮助学生内化,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常兴奋,与周围同学说话、甚至打闹,忽视老师的讲解。 
  有的学生对化学实验不重视,尤其是高中生,他们认为高考不会考化学实验操作,因此不认真对待,把化学实验课当成是学习间隙的一种放松形式,因此,他们会暂时放下繁重的书本知识,转换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拿眼前的实验仪器和试剂来大展身手,从而表现的较为多动。 
  2.学生化学实验课“多动行为”的特征 
  学生这些多动的表现有共同的特征,大部分学生只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对化学实验仪器进行敲打、晃动,对化学试剂进行混合,虽然他们不确定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但是接触到新鲜事物时会兴奋、激动,迫切的想去接触它,想按自己的想法对其进行操作以达到想象中的效果,是下意识的。 
  二、学生“多动行为”的成因分析及本质探寻 
  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的“多动行为”并不是 “多动症”,“多动症”是较少数个体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化学实验课上学生的“多动行为”是多数学生注意力转移的普遍现象。通过研究发现,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的多动行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1.对陌生环境充满好奇 
  化学实验课一般都是在化学实验室里实施教学的。学生从熟悉的教室环境转移到相对陌生的实验室里进行学习,必然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陌生感,学生会感到新鲜,导致他们对呈现在面前的化学实验室环境产生好奇心,于是在行为上出现了东张西望、交头接耳、较兴奋的多动现象。 
  2.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化学教师在上课前会准备一些相应的实验器材,这些器材都放在实验桌上。对学生来说,这些器材都是新鲜事物,而人们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倾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免不了对这些实验器材“动手动脚”。 
  3.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学生课前对化学实验没有进行认真的预习,以至于他们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不很明确,学生难免会产生好奇心。与此同时,面对未知的任务,学生的心里会产生不安,导致情绪有所波动,为了抵制这种不安情绪,学生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譬如擅自摆弄身边的实验器材。 
  虽然在上化学实验课之前,教师都会强调实验课纪律,但学生的违纪行为仍然屡次发生。学生大部分的多动行为并不是无目的的下意识行为,都是学生探究未知的自发学习。 
  4.自身求知欲望的驱动 
  如学生看到化学实验台上有温度计,他就会不经教师同意,拿起来又瞧又敲,甚至会使劲甩,想把温度计里的液柱甩进玻璃泡里。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其实是想通过敲击声来判断温度计是不是玻璃制成的,用力甩是因为他知道体温计里的水银是可以甩下去的,这个温度计是否也会呢?这些行为背后的实质是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认识身边的新鲜事物,是一种发自学生内心的自主探究行为。犹如,学生一看到试剂瓶,就会拿起来,甚至打开闻一闻。因为学生不知道试剂瓶里装的什么东西,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以探究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再如学生第一次看到量筒,会联想到酒杯,便拿起量筒跟同学碰杯以表饮酒欢乐。很显然,学生虽然不知道量筒的具体作用,但他知道量筒是用来盛装液体的。  学生的这些多动行为,并不是要刻意对这些化学实验器材进行破坏,更不是故意不听教师的叮嘱去违反纪律,而是源于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为以前不了解,所以想要去了解它,由于没有充分的预习不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不免会对仪器造成损坏。 
  5.学生希望进行创作尝试 
  如在做化学滴定显色实验时,学生会在显色后试图再继续滴加,想知道会不会再有其他变化,这时就把操作注意事项抛之脑后,将滴定管开关开到最大,让滴定液成股流下,浪费大量试剂。又如在做过滤实验时,学生会想有颜色的浑浊液过滤之后会不会把颜色也过滤掉,使溶液变无色,他们就会试图制造有色液体进行过滤,由于迫切想知道答案,就不再细心地用玻璃棒引流,而是直接用烧杯向漏斗中倾倒。 
  学生的这些多动行为,违反了化学实验规范与实验纪律,而且其中的一些多动行为还可能会对某些化学实验器材造成损毁。这些行为的部分原因是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重要原因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尝试、提问的心理倾向,是由于他们不满足于教师规定的实验内容,想探究更多结果而产生的。 
  三、教师对这些“多动行为”的应对策略 
  面对学生的这些多动行为,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 
  1.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多动行为” 
  学生之所以有这些多动行为,是因为他们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个体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个体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个体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学生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2.要积极鼓励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因此,当学生流露出他们的好奇心时,教师就应予以保护和支持。如果学生看到化学实验器材 “动手动脚”,在完成化学实验任务之余额外增加了一些他自设的实验内容,教师就以学生违反纪律为由批评学生,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强行遏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开发与提高。 
  3.要引导好学生的“多动行为”,创设有效学习环境 
  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多动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必要的提醒。像温度计、烧杯、量筒等玻璃制成的实验器材是不能被敲击的,有的测量工具超过量程会被损毁,如电子天平、电流表、电压表等。教师要告知学生爱护化学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这不仅仅是遵守纪律,也是一种行为美德。教师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成长需要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同时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家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环境的创设,组成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还应及时观察学生行为变化,并及时提供支持性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水平。 
  4.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转变教育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榜样被学生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作用。化学教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直接楷模,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参与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对学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就会容易转化为学生的正确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多动行为。 
  学生的好奇心引起的多动行为的出现是一种普遍行为,在化学实验课上会出现,在化学常态课上也会出现。但是,在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心目中,学生的好奇心被当作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冷漠或讥笑。这与他们对学生好奇心的发展特点、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诱发学生好奇心的模糊认识有关。 
  另一方面,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冲突有关:一是应然观念与实然观念的冲突。后者是教师在多年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缄默性知识,具有强势作用。在教师的缄默性知识中.学生的好奇心应当以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设计为前提,一旦超越这个界限,学生的好奇心将招致冷落与压制。二是教育的工具性与育人性的冲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从事教育的工具,学生是工具下的奴隶,当学生的好奇心与教师要求一致时,好奇心就得到支持,相反就遭到训斥。 
  因此,有必要引导教师梳理其缄默性知识中的盲点,觉察自己教育观念中的误区,引导教师自觉转变观念,扮演好学习的支持者的角色。教师应对这种行为加以重视,研究其产生原因,并循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