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化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2-06-08

◇湖北省公安县第二中学 邱德猛

摘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是当今比较成功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文章从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淡薄成因分析、解决策略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化学教学;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124-02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课后不少学生对和上课分析过的相同题型的习题不知如何下手。用学生的话讲就是上课明白,下课糊涂。对于这种情况,归因无外乎两种:一是认为学生基础差,上课分析时仅仅是听懂而没有理解;二是学生自以为是,在知识的过渡阶段仍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导致换题目时新知识跟不上,无法应用。这两种归因有一定的道理,但最本质的原因,是教学缺少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情况下难以主动发现问题,造成思考困难。

化学新课标明确指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将是新课标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最有效的方式。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则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学习过程,应该围绕学生产生“问”展开,促使学生为“问”而思,为“问”而学。学生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能力也是在化学教学中“建立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基础。 因此,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原因的分析

1.教师方面的原因:在现实教学中,问题的提出者往往是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导演下掌握规定的知识。同时,教师不鼓励学生课堂上提问的原因也有多种,主要有:

(1)怕“误事”:有的教师觉得,让学生自己提问,太浪费时间;有的学生提的问题与教师要讲的内容不一致,干扰了教师的讲课。

(2)怕“冷场”: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有问有答,气氛活跃、热烈,上课有意思。而为让学生提问题,时间多花在学生读书、思考上,气氛上不来,课堂显得沉闷,常会“冷场”。

(3)怕“难堪”:有的教师课堂上不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怕的是学生的提问一时回答不上,显得“难堪”。

2.学生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化学课堂教学普遍采用凯洛夫“复习—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则成了教师的任务,学生只要按部就班,逐个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就能掌握所规定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流程和教学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提不出有个人见解的、非常规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依赖心理,形成了教师问什么、答什么,讲什么、听什么,记什么、背什么的习惯,把做“学问”变成了做“学答”。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教学观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起到指导作用。在教学中不要太过忠于教案,不要让教案成为教学陷阱。不要满堂灌,应多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转变为“群言堂”,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为师生平等、 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给学生的思维、行为以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能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

2.鼓励学生问。让学生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多提问、质疑,可以问老师、问书本、问同学等;提出问题并不代表学习不好,恰恰相反,正说明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不能提出问题才说明没有深入思考,对所学知识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认识上。古人说:“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则不进。”学生只有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去探究、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并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3.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材料,是学生自己能够对材料信息进行再加工,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学生才能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慢慢地摸索出了一些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比较法。对于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规律、反应式,要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发现问题。 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有些知识点不直接强加给学生,可以借助比喻、类比等,使其变得更有趣。使学生能更有效地记住、更容易理解某些似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方法》时,学生对原子和相应的离子半径大小比较不理解,如rCl和rCl-的比较。可以作一个比喻:将原子核内的质子比作幼儿园的老师,将核外电子比作为小朋友,那么同样是17个老师,你说看住17个小朋友容易还是看住18个小朋友容易?这样学生就能非常容易理解18个小朋友的活动范围大一些,所以rCl-大,这样就避免了纯粹的理论解释。

(2)联系法。对平时所看到的实验或生活现象,要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提倡少用塑料制品?白色污染指什么?废旧电池为什么不能随意乱扔?自行车为什么会生锈?怎样防止锈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比比皆是,要教育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些现象,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

(3)反向法。对于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去提出疑问。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酸溶液的 pH<7,碱溶液的 pH>7,是否可以理解为 pH<7 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pH>7 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4)发散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改变原题中的条件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如:发生下列情况时,你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①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②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发生火灾;③ 化工厂金属钠着火了。

(5)台阶法。笔者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一节的教学中,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自主探究—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过程。首先,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拿出一张音乐卡提出问题:干电池产生电流使音乐卡发出声音,电能是由什么转化来的?然后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3】用导线把实验2中的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4】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设置如下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锌与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会放出氢气?反应中电子如何转移?铜片接触到锌片时,为什么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子的转移有什么改变?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分析两极各发生了什么反应?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设置合理台阶,使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了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起头。”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化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能有效促进他们的独创性与主动性,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师,必定能优化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激活课堂氛围,开启智慧之门,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心亮.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育学文摘,2011,(10).

(编辑:杨迪)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