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化学3组一次教学点评活动纪实

2022-06-08

  摘要:记叙了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第3期化学3组的一次教学点评活动。活动中,基地学员和专家围绕学员展示课――“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展开了充分的研讨,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评价水平。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名师培养;物质的析出;教学点评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14?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洪东府(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上海市化学名师培养基地第1、2、3期主持人之一):
  我们的通识培养阶段正在进行之中,最近又开始了教学展示、研讨活动,以利于大家一边学习一边运用,也利于大家在专家和其他学员的指导和帮助下更好地发现和提炼个人特色。上周,杨菊萍老师上了一节研究、展示课――“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教学过程见文后附录,今天我们就来点评这节课。点评内容包括:这节课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我发现了、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可以讨论、可以改进的问题?以后我们每一节课都这样来点评。这次,请跟杨菊萍同组的徐志强和周峰老师作重点发言,最后请今天到会的部分专家做指导。
  杨菊萍(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学校):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之后进行的,学生对于“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以及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已有所了解。通过前面化学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充满好奇,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家庭小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本节课前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课本第81页2、3两个家庭小实验[1],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本节课的教学有较好的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查阅图表知道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可以使他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能力,体验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为这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规律。②理解结晶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体验,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②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分析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②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感悟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课后反思:
  (1)本堂课首先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提出“物质能溶于水形成溶液,那能否从溶液中将物质析出来呢?”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库,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问题的设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展开,使得学生感受化学来源于生活,学科知识与生活的关联是如此的紧密,故学生愿意学。
  (2)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巧妙利用家庭小实验,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实验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从学生有条理地陈述实验过程和现象中透露出他们对动手实验的乐趣。观看海水晒盐的流程,以真实的事例,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晶的两种方法是否对于自然界所有物质都适合?”以抛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认知需求,开展探究,最终获得结晶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在整个突破难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溶解度曲线,将复杂问题通过直观方式简单化,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滋有味。
  (4)整个教学过程问题设置合理且连贯,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尤其是学生在分组实验探究观察讨论过程中,各显其能,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在完成整个探究过程中学习了新知识,同时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混合物中硝酸钾的提纯”问题研讨中的生成性内容没能很好把控,使得学生对该问题留下一些疑惑。在时间把握方面也做得不好,课堂总结、巩固练习、课后思考和拓展空间都没有来得及进行,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设计与实施。
  朱豪(上海市张堰中学):
  杨老师这节课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结合家庭实验比较好。教师讲课干脆利落,有感染力、亲和力。
  但是,快下课时,有一个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期,教师有点急躁,跟时间掌控也有关系。
  单颖(上海市风华中学):
  这节课大气,流畅,一气呵成。师生沟通顺畅,说明教师了解、熟悉学生,是长期积淀的结果。
  课的设计到位,学生思维效果好,有突破性,闪光点处理到位。
  李建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课前的家庭实验拓展了课堂空间,让学生愿意接受、参与,这是很重要的。
  重视跟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是很重要的。
  陈维新(上海市复旦中学):
  观摩了杨菊萍老师的题为“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研讨课,收获良多,总体感受是执教者有亲和力、大方,对课堂把控能力强。具体感受如下:
  (1)教学态度
  执教者对教材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教材为蓝本进行了创造性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让听课教师与学生无不感到执教者对学科的热爱,且执教者以个人对学科的热爱感染着听课教师和学生。执教者对学科的热爱也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如执教者注重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生活生产课程资源的收集,如“军人身上的盐花”、“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等实例,均是日常积累的成果。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指导与启发之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最典型的知识运用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实例分析,最典型的合作探究形式是打破座位区域的学生走动后组合的小组探究。   (3)教学组织安排
  执教者对教学的组织安排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演示实验清晰可见、效果好。
  有两个问题设计极为精到,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1:蒸发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如何变化?
  此问题中,学生也要分情况才能准确分析,要点在溶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降低而降低,还是随温度降低而升高。
  (4)教学效果
  ①学生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规范,非一日之功。
  例:请同学测定液体温度,学生在黑板上不只是写数值,而是写为“冰水混合物:0℃”。
  ②学生有自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教师的激励分不开。
  ③学生学科思维严密。例如:在回答上面所提两个问题时,学生能很快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5)教学建议
  ①学生分组讨论之前,建议有学生个体思考的过程,形成“个体思考――集体研讨――小组展示――教师点评(或学生点评)”的形态。
  ②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即便学生有讲得不规范、不严密、有错误的地方,也让学生完整表述。
  ③在讨论如何提纯混有少量NaCl的KNO3固体时,学生回答“将混合物放入KNO3饱和溶液”,个人认为可以,而且应该表扬该生的大胆设想。
  总之,通过该课的观摩,学习到很多东西,学到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李孔敏(上海市松江二中):
  这节课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的发展,问题链设计得好,逻辑性强。通过讨论启发学生,难点处理得好。注意了联系实际,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应用层面。
  周峰(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
  整体评价:
  (1)教学目标的制定适切,具有可操作性
  杨老师认真钻研课标,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清晰,适切合理,有层次性,有针对性。课标中“结晶”内容的三维目标的水平分别是B、B、A,即分别是理解、认识和体验三个层次。杨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对这三个目标层次的细化,目标中行为程度、行为条件、行为动词都有清晰的表述,包括明确的学习结果,具体的达成途径和可检验的学生行为。如“通过实验体验,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分析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规律”。从学生的高效参与度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所以学习的达成度较高。
  (2)教学内容的处理恰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杨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加工与提炼。课的引入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家庭实验入手来认识新知(结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此知识内容的情感,把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学生汇报家庭实验,教师提供海水晒盐信息,教师演示降温结晶”等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同时又利用这些真实生动的家庭生活情景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饱和溶液,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变化不同”等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抽象、概括,最终形成“物质析晶规律”并进行适当的应用。整个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通过“动手实践或观察具体事例――结合旧知讨论、交流――自主归纳,形成认识”的建构式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杨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频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体验、分析交流、组织讨论等学习活动,较好地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教学民主,课堂氛围轻松、和谐。
  (4)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
  由于对学生比较了解,对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把握准确,杨老师能围绕一定的问题(如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组织开展讨论,学生积极融入集体性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不同程度地尝试利用新知自主解决化学问题。
  细节评价:
  (1)应加强对“生成性问题”的教学处理
  教学片断:
  问题:若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生:取此固体溶在饱和硝酸钾溶液中。
  教师应该表扬该生,说明他对饱和溶液中“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理解深刻;再进行说明。
  (2)部分教学环节的设置和主题关系不紧密
  教学片断:
  在蒸发溶剂和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
  徐志强(上海市金山区蒙山中学):
  之前,在杨老师的课题开题报告以及个人特色提炼中,杨老师讲到了构建幸福课堂的畅想。走进了杨老师的课堂,觉得学生有幸福感,在油然而生的幸福气氛中,我也受到感染,我的感悟也在延伸。
  感悟之一:课堂目标适切
  课程标准关于“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要求是:
  学习内容:(1)结晶的原理;(2)用结晶法分离混合物;(3)除去硝酸钾固体中的氯化钠。
  学习水平:(1)知识与技能:B(理解结晶的原理);(2)过程与方法:B(认识根据溶解度曲线分析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体验结晶在生活中的运用)。
  杨老师的课堂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
  [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规律;(2)理解结晶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体验,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2)通过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分析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2)通过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等实例,感悟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杨老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制定是非常清楚和适切的。足以可见,杨老师对于课程标准是非常熟悉的,把握度很精准。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也一定要紧紧地围绕课程标准,不能人为地拔高,也不能降低要求。   感悟之二:合作探究愉快
  课堂情境:
  (1)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以及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2)若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
  这几个环节的处理,处处都营造了学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特别是在“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以及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这一环节的处理,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得非常热烈,观察到学生的讨论情况: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汇总的时候,学生的补充也相得益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磕磕绊绊是很正常的现象,可以通过学生的补充,或者教师的引导给予帮助。在这里,杨老师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以解决学生问题上的讨论。
  感悟之三:运用曲线合理
  (1)蒸发溶剂: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3)若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以上3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运用了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线以及变化趋势,引导学生进行结晶规律的学习、讨论、总结。这并不仅仅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教给了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在这种思考问题的情境下,学生对于结晶的规律认识会非常深刻。而我们所需要的正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教给他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通过观察实验、查阅图表知道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从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能力,体验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感悟之四:贴近生活现象
  从生活实验入手引入本课,以及提出“我们所吃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海水晒盐”、“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衣服上出现的白色盐花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场景的引入,无一不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感觉非常的亲切。这样对课堂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如果知识引入高高在上,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学习的效果是非常糟糕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化学的兴趣,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感悟之五:融合情感真实
  整堂课体现了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杨老师的教态极其亲切,具亲和力。学生很乐意和她交流、讨论。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涨,能够把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课上,学生都显得非常的阳光,这和老师的亲和力、老师的课堂引导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都是分不开的。
  杨老师积极铸造幸福课堂,提高了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几点建议:
  (1)在学习目标中,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规律。②理解结晶的原理。这是教学的重点,使用了ppt以后,重点的内容就会闪过。所以,我建议是不是可以用板书辅助。当然,杨老师有板书,但不是很突出,我想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把结晶的方法,以及适用范围区分开来。
  (2)我们现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可以不教;学生通过讨论可以解决的,可以不教。基于此,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也可以深入讨论一下,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安排学生的讨论、学生的合作学习?本课中,“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以及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这一环节时,是安排了小组讨论。分组的依据是什么?讨论的依据是什么?这个环节是不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也能够解决?
  (3)若在硝酸钾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如何提纯硝酸钾?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杨老师的预设是先把混合物配成高温下的饱和溶液,然后降温结晶,硝酸钾大量析出,然后过滤。应该说,这是比较完美的。但是,学生给出的思考,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下自己的思维:把混合物放入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少量的氯化钠溶解,硝酸钾不溶解,然后再过滤,这个回答我觉得是很有创意的,很有思考的,为什么不可以呢?应该要加以表扬,因为这位同学紧紧扣住了饱和溶液的概念。我们讨论的焦点不能够被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来源所困住,实验室本来就有硝酸钾溶液,且是饱和的,难道不可以吗?
  施其康(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化学名师培养基地第1、2、3期专家组成员):
  周峰点评的思路不错,准备的也很认真、充分。
  这堂课的亮点是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几乎100%投入,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获得了全面的锻炼,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投入不投入,是产生“差生”的重要原因。教师吸引学生,“差生”可以少一些。
  取得这样效果的原因是:(1)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想学,想讲,想表现自己;(2)教师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有课外实验和恰到好处的ppt(含板书);(3)还有教师平时已经培养了学生较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加上摸准学生认知基础,循循善诱。
  一所有近70%学生是民工子弟的普通中学能有这样的课,特别感到欣慰!
  吴俊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上海市化学名师培养基地第1、2、3期专家组成员):
  这节课还有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在判断有晶体析出之后,教师一再提出问题:溶剂的量有没有变化?溶液的浓度怎样变化?溶液还饱和吗?……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晶体析出,而且细致的追究会细化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的注意不至于简单地停留在有没有晶体析出之上,长此以往,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和精细度的发展的。   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涉及到评价的标准问题。人们对评价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先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验、测验就是评价,后来认为评价要注意全面地描述,再后来发展到重视进行价值判断,现在则重视各方形成共识、促进发展。这些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相应地就有了评价的效能标准、过程标准、理念标准和素质标准等等,这些标准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
  具体地说,根据这4个标准,在评价一节课时,要注意考察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思路、策略和方法;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人际“角色”处理、情意调控以及建构、训练、强化、整合等环节的安排。当然,要重视对教学效果进行考核。这有点困难,但不能放弃努力。
  这节课的主线是什么?刚才大家提了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只要觉得好,就往里面塞,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不但会时间不够,还会导致主线不“主”。没有“骨架”、没有“承重墙”,还谈得上建构高楼大厦吗?!我们在课后反思时不妨争取进行一下优化、再设计。
  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要注意创新,既要有基本的评价,又能深入、细致,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重要内容,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总之,评价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搞好的。只有注意学习,深入分析,积极参加评价实践,才能不断地提高评价的水平。
  杨老师的一节好课引起了学生的幸福感,大家都感到我们这样讨论受益颇多,可以说,大家也有幸福感。看来,它们都是一节课引起的“幸福”!
  附: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教学过程纪要
  (设计、执教: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学校杨菊萍)
  [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同学们还记得吗?在食盐、白糖、面粉、食用油、硝酸钾、硫酸铜、细沙、泥土这些物质中,能溶解于水形成溶液的固态物质有哪些?(投影问题;学生回答)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发问]这些固态物质能溶于水形成均一、透明、稳定的溶液,能够从溶液中分离出这些固态物质吗?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两个家庭小实验,你们说说看,你们得到了什么结果?
  [学生报告实验结果]把白糖溶于热水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发现有白糖析出;把食盐配制成饱和溶液,用筷子蘸一点放在玻璃片上过夜,玻璃片上水分蒸干,有食盐晶体出现。(教师插问怎样保温、降温等操作和现象;询问有没有不同结果?要求跟他们结果相同的举一举手)
  [教师讲述]根据生活经验,物质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也可以从溶液中析出来。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盐从哪里来吗?(学生回答海水、盐田;教师补充井盐等,播放海水制盐过程图片,要求学生集体朗读有关文字说明)
  [教师概述]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怎样使海水析出食盐的?利用太阳的热量把水分蒸发。
  [教师板书](课题)物质从溶液中析出一、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师生讨论]要达到什么状态才能有晶体析出?(饱和)海水通过什么方法达到饱和?(蒸发溶剂)
  [投影]思考:人们用什么方法从海水中获得食盐晶体?(蒸发溶剂)
  思考: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得到晶体?
  [教师边讲边演示]将配制的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观察现象。(学生协助测量温度)
  [讨论、投影]
  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
  2.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什么能析出晶体?
  [学生甲]蒸发溶剂后有两种情况:可能有晶体析出,也可能没有晶体析出。
  [教师启发]溶剂的量有没有变化?怎样变化?……
  [学生甲]蒸发溶液,溶剂的量逐渐减小,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达到饱和后继续蒸发溶剂,会有晶体析出。
  [学生乙]冷却热饱和溶液后有两种情况: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大,没有晶体析出;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小,有晶体析出。
  [教师表扬后追问]对于KNO3热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剂的量有没有变化?溶液还饱和吗?(学生回答)
  [讨论、投影]
  议一议:要由盐水得到食盐晶体,下列方法是不是都适合?
  1.蒸发溶剂
  2.冷却热饱和溶液
  (学生讨论后,教师结合实例用溶解度曲线说明)[教师小结、板书]二、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教师讲述]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讨论、投影]
  人民武警衣服上出现了白色盐花(投影照片),你能解释这是怎么形成的吗?
  我国北方有一些盐湖和碱湖,为了得到比较纯净的食盐或纯碱,当地农民总是在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投影纯碱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