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小问题,大观念

2022-06-08

文/赵 丹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制定至今,我们一直在呼吁语文课堂的改革。改革似乎成了每位教师的口头禅。但仔细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真的改了吗?本文就一堂语文课上暴露出来的两个小问题,展开讨论我们当前的语文教改实况,提出相应对策,从教学观,学生观和语文观三个方面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教学观;学生观;语文观

2010年5月20日,我市为举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特请名校的两位教师上了两节阅读教学课,邀请全市100多位语文教师参加听课。听完这两节课,我有两点想法,写下来与大家探讨。

这两节课中有一节课,上的是说明文《松鼠》。其中有两个情景引起了我的思考:

情景一:

(师)问题: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大家讨论下。

(生1)打比方(教师点头)

(生2)举例子

(师)举例子可以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吗?

(生2)我觉得可以啊,怎么不可以?(听课教师和学生均笑)

(师)坐下(教师不置可否)

情景二:

(师):《松鼠》这篇课文前面四节完整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课文结尾一段是否显得多余?可以删去吗?

(生一致答):不可以,因为这一节是全文的补充说明。

以上两个情景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语文新课程标准》制定至今,我们一直在呼吁语文课堂的改革。改革似乎成了每位教师的口头禅。但仔细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真的改了吗?那些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真的变了吗?还是“换汤不换药”呢?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我们预期之外的答案,我们该怎么办?是以沉默来否定?忽视?还是正确面对?对于一些我们认为标准的答案是否真的合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准答案永远标准吗?我认为,这两个小小的问题,反映出的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语文观的问题。

首先,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虽然近几年来,我们常讲教学改革,呼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形式上也有了一些变化,比如分组讨论,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教师是“课堂主体”的原则。教师是课堂的“总导演”,“剧本”就是教参,而学生不过是按照导演要求参演的“演员”,不是真正的“思想者”。不管演员做出什么动作说出什么话,或者有什么临场即兴演出,都得经过“导演”的同意,都得符合“剧本”精神,否则,不予采纳。如上面课堂上的那位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那些问题,他都已经按照教参教程预设好了标准答案,学生不管得出什么结论,符合他的预设答案,就是准确;反之,则否定。这种教学形式只是传统教学观穿了一件“花哨的外衣”。

我们倡导的新教学观,是民主的课程观。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体),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课堂上主张“生成性”。重创造,反预定;重差异,“反同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看法,甚至有时要随时就学生的看法、观点与学生展开对话,或引导学生相互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而且这个活动的过程不是完全按计划进行的,而是会涌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教师要灵活地调控。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成活动。

其次,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学生观。

如上面的那位同学回答举例子可以使说明文生动,这个答案显然不在老师的标准答案之中,他的表现也在老师的预期之外(反问怎么不可以)。对于他的答案,老师不予理睬,对于他的“特别”表现,我不知道课后这位老师是否会找他谈话。这一次师生的对碰,告诉我们,新时代的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渴望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我们有些老师显然还没有意识到,没有准备好。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在课堂上和教师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自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千人一面”,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能越俎代庖。正因为个体的独特,才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该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再如上面那堂语文课上,教师提出“最后一节能够删去”,学生回答异口同声,这是一个好答案吗,这是一种好现象吗?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听见这种答案很高兴,认为学生都掌握了标准答案,但认真反思,是什么抹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把他们的思维训练的千篇一律,这符合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需求吗?

再者,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语文观。

《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何谓“工具性”“人文性”呢?巢宗祺解释道:“‘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科学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

第一,语文课强调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分析整合能力,不应迷信权威迷信标准答案。

有人说,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记得《学习的革命》一书里有这样几句话:“记住拼板玩具的诀窍:如果你能先看清楚整个图案,拼板就变得容易多了”;“一个个科目被分开教学,教的通常只是一个个小的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所学内容的概貌”。事实上,教师通常就是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教的;学生也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的。我们很少进行同类型课文的归纳整合,大多数情况下是就课讲课。

就如上面的那位老师,认为说明文中举例子并不能使文章生动,这个观点正确吗?在《松鼠》一课中,可能的确如此,但别的说明文呢?说明文中举例子的作用是举一些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这种说明方法还有一个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而语言“生动”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具体形象。因此,那位教师只是照搬教参的结论,忽视学生的答案,显然是有失考虑的。

第二,语文课应强调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理念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一位没有情感的老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点激情,少点答案;多点鼓励,少点否定。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

上面那位教师提出《松鼠》一文的最后一段能否删去的问题,全班同学基于老师前面课文分析的“启发”,都回答了同样的答案:不能!这是补充说明。这是个好答案吗?真的不能删去吗?我认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最后一句话完全可以删去!“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这句话和全文表达的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完全不合调,既然松鼠是“漂亮,驯良,乖巧”“惹人喜爱”的小动物,我们为什么要吃它们的肉,拔它们的毛,剥它们的皮呢?布封的原文中有这句话吗?很多资料上表明,布封的《自然史》原文中并没有这句话。布封在他的《自然史》中,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动物们画像的。在他的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这样一位有着“民主思想”的博物学家,怎么可能说出那么残忍的话?再者,就算当初布封这样写,我们现在也应有新的看法。现在我们提倡和谐社会,人与动物,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难道我们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看看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松树金龟子》一文的结尾:“金龟子科中有一些贪食树根或农作物根的品种,给农业造成大害。而松树金龟子的危害,照我看来,成不了灾。它的幼虫有烂叶、朽木吃就足够了。成虫也只是啃啃松针,从不贪得无厌。如果我是松树林主人的话,我对它造成的小损失不会太放在心上……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两者一比较,学生就会在情感的天平上作出选择。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这才是真正的活知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学习。

课堂上的两个小问题,牵引出的是教学活动中一个又一个的新旧观念的对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工作者,应认真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自己的陈腐观念,并在课堂活动中积极贯彻实行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语文建设(Language Planning)》2002年7期

[2]《爱的教育》09版(意)亚米契斯.著,夏丐尊译

[3]《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常熟市东张中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