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创设有效情境焕发课堂的生命力

2022-06-08

◆江苏省沭阳县华冲中学 袁仲青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紧扣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成为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品位元命题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文章从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角度入手来探讨分析,力图解决此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有效情境;课堂品位;课堂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72-0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紧扣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让课堂焕发生命力,是探讨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品位元命题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为课堂教学打开一扇门

“教育即生活”一直是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从生活中选取情境,设置探寻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于生活的细节,是让课堂生活化的一个根本着陆点。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效融合、有机统一,让政治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开启政治课堂走向生活的一扇门。

1.教学导入从生活中来。课堂教学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或者以学生耳濡目染、身边发生的事件导入,或者以社会热点话题铺垫,或者以具有轰动效应的国际国内新闻烘托,引领学生领悟生活,进入社会感受现实,导入新课,引发思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激发心灵震撼。

2.教学内容到生活中去。政治课教学,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学生学习,仿佛就是为了习得教材中的内容,而不是为现实生活而活。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事例往往是理想化的,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距,就很难产生共鸣。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用身边的实例来让学生体会生活、提升思维、感悟社会。

陶行知说过,“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里,学生与生活进行了沟通,情感被激起涟漪;学生的生命意识被唤醒了,个性也得以张扬,教育自然也回归了本真。

二、创设互动型情境,为德育教学找个落脚点

在选择做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时,笔者一直设想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在课堂上,学生充满了求知的激情,灵动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老师,不时露出会心和满足的微笑,时而开怀畅论,分享彼此的见解。创设这样的一种课堂情境,关键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情感上的互动,这对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备课、授课及授课方式上多研究,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上多下功夫、多动脑筋,为政治课堂德育目标的实现找准落脚点。

1.注重心灵的沟通。作为一门德育课,政治课堂关注的是学生道德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试想,干巴巴的知识点、枯燥的说教,显然是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波动,实现心灵沟通的。没有情感的认同,又怎么能让学生信服教师所讲的观点呢?教师如果按部就班把一个个问题罗列出来,举例时只举书本上已有或者老掉牙的例子,学生就会觉得老师讲的是“假、大、空”的东西,根本就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也就无所谓认同与沟通,更无法升华这种价值观。

2.实现平等的对话。政治课,要体现其德育性,仅靠教师自上而下地灌输是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不会从心底里信服教师所讲的内容,往往是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和自由的对话实现的。比如,在学习我国税收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总对教材不以为然,认为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比我们要好,他们的税收才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这时候,简单地说教绝对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学生。相反,我们要允许学生表达疑惑,表达不同的观点,然后,再通过一些背景材料来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逐渐认识到国家职能的性质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代表的只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不会是和它对立阶级的利益。资本主义的税收是为资产阶级的国家职能服务的,代表资本家的利益。通过这种平等的对话,学生感到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见解,尊重自己的观点,才会从心底接受教师的观点,达到认知的一致,这比单纯灌输要有效得多,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学生也能更好、更快地理解。

3.实施有效的管理。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仔细倾听,不要因为学生观点错误,就打断他,不让他说下去;要让对话在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中进行,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运用面部表情、各种手势来表达感情,有时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大拇指,就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重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得到承认。所以,教师在互动中要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创设充满信任、自由的氛围,开展平等对话,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

三、创设探究性情境,为课堂教学弹奏小夜曲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弹奏课堂教学小夜曲就显得尤为重要。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精神。“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书本内容的编排,使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公司的经营》一框时,在导入新课时举了个例子:“假如你是一名投资者,你会如何组织和经营公司?”让学生充分讨论。面对不同的答案,学生们就会暗自思考,同样是组织经营公司,成立的方式还有区别?为什么有的能发行股票,有的却不能?这样的悬念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主动探究。

2.创设自由空间,树立探究意识。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探究意识,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3.利用开放题型,开拓探究空间。开放题的答案一般不唯一,解题策略、思维角度不唯一,在政治课堂上充分运用开放题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可以为学生的开放式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到民族关系和宗教信仰相关知识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探究题:“你是怎样与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相处的?”“当看到你身边的人在寺庙里烧香磕头时,你是怎样想和做的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题目的理解程度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多向性、发散性的开放题能更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问题,把握知识点。

正如一位德国学者曾举过的精妙比喻:将15克的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是难以下咽的。但是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在实施新课程的大潮中,在探讨如何提升课堂品位命题时,作为政治老师,应积极思考,学会反思:我们的课堂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我们的教学怎样才更有实效?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善于构建“生活化、互动型、探究性”的情境课堂,用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愉快学习、享受成长的过程,让知识溶入情境之中,彰显活力和美感,让政治“大课堂”焕发应有的生命力。

(编辑:朱泽玲)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