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被妖魔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2022-06-08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听了两位老师开设的题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的公开课。这一课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两位老师用的素材不同,讲述的方式也有差异,充分体现了同课异构的价值,但在一些结论性的问题上,两位老师却出奇的一致,都强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霸权,美国掌握了世界货币的控制权。这个结论在平时的教学中几乎被作为铁律所认可,理由也非常充分,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的怀特计划完胜英国凯恩斯计划,美元成为中心货币就是最好的证据。而美国财政部长福勒的“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更是明白无误地表明美元获得了霸主的位置。 
  但是,笔者总感觉在一些问题上还没有说清,翻遍了几个版本的教材,这一课的表述中通篇没有提及美元霸权的概念,只是在强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教材中的处理是忘了提及“美元霸权”,还是刻意在回避的这个说法?美元中心地位是美国强加于世界的吗?美国在布雷顿体系的运行中只有获利而没有付出吗?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决定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再深入研究,并写下此文。 
  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和认识,无论在历史学界还是经济学界大致都可分为自由派和霸权派两种不同的观点。霸权说由来已久,我们暂且追本溯源看看是谁最早提出,又为什么会出现“美元霸权”的概念。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霸权”的说法,一般都会想到是凯恩斯最早提出,其实不然。法国总统戴高乐才是西方国家中最早在公开场合严厉指责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霸权的人。1965年,戴高乐召开了一场著名的新闻发布会,会上他从经济学逻辑的角度详细解释了关于“美元霸权”的结论。而通常认为在戴高乐的背后还有一个受过长期经济学训练的人在出谋划策,那就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雅克·吕夫。雅克·吕夫曾担任戴高乐的经济顾问,他在60年代四处宣扬以美元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终将崩溃的思想。他还曾用一句“没有泪水的赤字”对“美元霸权”做了注解,即美国出现贸易赤字,不用像其他国家那样造成外汇储备的减少,只需要多印些对美国来说毫无成本可言的美元支付给贸易伙伴。简单地说,就是可以用美元作为国际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进行全球范围的无限制赖账。 
  分析一个人的思想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法国人“美元霸权”产生的语境是20世纪60年代,深究历史,这个时代恰恰也是美元危机四伏的时代,战后美国拥有250亿美元的黄金存量,从50年代起,由于欧洲国家不断向美国兑黄金,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存量从7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还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这样的情况其实已被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所预料到了,他认为美国不可能同时实现以下两个条件:既向世界提供充足的美元,又使黄金储备维持在一个可靠、合适的水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的结构失衡导致它摇摇欲坠,为了防止美元的持续贬值和黄金的迅速外流,60年代的美国陷入与欧洲的经济博弈中,这台戏怎么唱?山姆大叔使出浑身解数对欧洲施压,如税收、管制、干预黄金市场等手段填补黄金缺口,并对欧洲国家和银行进行“规劝”,不让他们来兑现黄金。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法国首先站了出来,带头反对美元的特殊地位,戴高乐总统曾严厉指责:“两场世界大战使其他国家沦为一片废墟,只有美国独善其身;因此全世界不得不赋予美国的货币一种巨大的、超常的特权地位。”1965年2月4日,他召开了一场著名的新闻发布会,会上他进一步解释了有关结论,即美元不可能作为“一个公正的、国际性的贸易媒介……事实上它是仅提供一个国家使用的信用工具”。①我们也知道在欧洲的压力和美国自身经济问题的双重作用下,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走向解体。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批判的另一股力量来自苏联,1947年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只不过是‘华尔街的分店’,世界银行从属于政治目的,这让它成了一个大国的工具。”但联系到1947年的世界局势,马歇尔计划公开和冷战的加剧,苏联对美国的经济政策产生反感情绪就再正常不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持有“美元霸权”观点的国家或多或少的受当时世界局势的影响,从各自的利益去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会议上这些国家是怎样的态度?设想如果欧洲国家,甚至苏联强烈反对能否通过最后的协定。恰恰相反,我们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途径是通过国际会议,用相互协商的方式建立,这种形式决定了这一体系的形成必然是对话和合作的方式。1944年的会议上大多与会代表最终是同意相关内容并达成协定的,甚至在主要策划人怀特的设想中,苏联、美国将是未来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之后苏、法等国的态度演变可以说是对美国实力增长和冷战局面出现的一种过激反应,如果仅凭苏联、法国一时的态度来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实是对这个体系的一个误读。 
  霸权派还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利用债权优势地位和英国濒临破产的局面来确立美元霸权的工具。这个体系是不是霸权基础上的产物呢?细看教材,却有意外发现,人教版导言对布雷顿体系建立情况有这样叙述:“他(怀特)认为,世界经济应该建立在国际间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而不是霸权或者闭关锁国。”哪个叙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呢?要判断、评价一个事物,我们必须将之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不能用后人的语境去简单评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位历史教育者必须要做的。笔者把布雷顿森林体系放在20世纪前期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来考察,看一看它是建立在怎样的一种历史条件之上?这个体系是美国人强加于全世界的,还是国际合作共识的体现? 
  世界上最早获得世界货币霸权的当属英镑,1870~1914年间,英国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建立了其治下的金本位体系,而这却不是通过国际会议或法律条文来确立的。英国作为近代工业中心和殖民帝国,拥有最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世界各国的贸易结算和贷款往往是以英镑来充当的,英国是最后贷款人,伦敦也成了世界金融中心,英国获得了控制世界金融的特权。英国的货币政策影响或支配着其他国家的货币金融关系,英格兰银行制定了世界利率水平,这就使各国利率一起上下波动,同时其他国家的能力只是使其国内利率水平与世界利率水平之间保持一个微小的差额;英镑汇票用于世界范围的贸易或成为外国的替代货币,而英镑利率则由伦敦操纵,实际上是英格兰银行在管理国际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秩序是金字塔形的格局。弱小国家处于最低层,发达工业国家处于上层,英国则处于塔顶。① 20世纪中期以后美国取代了英国,主导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英国治下的金本位到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之间,国际金融领域有30年的“无体系”时期。②这一时期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一情况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愈演愈烈,以黄金可兑现为基础的货币发行体制逐渐被各国放弃,纷纷实行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一场巨大的货币战在全世界展开。1931年9月,通货紧缩和失业压力迫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随之大幅贬值,触发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货币贬值浪潮。各国都想通过贬值来达到减少进口,增加出口和创造就业的目标,这令全球经济进一步萎缩。美国随后宣布一次性提高进口关税30%,其他国家随即竞相报复,激发了全球贸易战,导致国际贸易数年内急剧萎缩50%。世界货币体系的变革往往带来货币的竞争性和集体性贬值,打乱原有体系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增长和物价预期。20世纪30年代,各国政府为了获得相对贸易优势,争相让本国货币贬值,这种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持续萧条,甚至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素之一。 
  货币问题已经严重困扰世界经济的增长和政治的稳定,有意思的是,“二战”期间最早在货币合作问题上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竟然是纳粹德国经济部长冯克,他提出了“欧洲经济新秩序蓝图”,又称“冯克计划”,其基本构想是建立一个欧洲清算同盟,借助央行间的合作,直接易货贸易。两个贸易伙伴国可以在各自的中央银行分别设立特别账户,用本国货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如果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那就不需要货币兑换了。对于这个计划凯恩斯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大加赞赏,“冯克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凯恩斯。美国也同样注意到合作这个问题,1941年,盟国很早就开始探讨战后的经济恢复问题,丘吉尔和罗斯福会晤之后发布的《大西洋宪章》里,除了对战后成立联合国的建议,一个防止汇率突然波动的全球性支付体制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③《大西洋宪章》提到:“希望达到各国在经济合作方面的充分合作,致力于促进所有国家,不论大小、战胜或战败,在同等条件下,都享受进行贸易或获取用以发展经济繁荣所需原料的途径。”可见,英美两国乃至经历过30年代经济危机的所有国家都共同意识到在货币问题上合作的必要性,原有的靠实力、霸权强加于世界的金融体系在危机面前十分脆弱,世界需要一个通过协商、谈判而产生的公平机制。 
  美国和英国在二战中早已就未来货币组织的基本框架进行谈判,希望通过法律的形式来管理战后经济体系。双方希望建立永久的国际组织来提升在金融问题、贸易问题和发展问题方面的合作。在谈判期间,双方虽有许多冲突,但彼此进行了不懈的协调,最终确定了双方在战后世界金融贸易关系中的地位。所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基本上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它是一个建立在强烈合作意愿上的体系而非某个国家单方面强加于世界的,从这个角度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美国强加于世界的说法显得十分牵强。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最为重要的依据就是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有人认为当时英国代表凯恩斯明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即发行一种超国家主权的国际货币——“班科”,如果发行了“班科”,美元霸主将无从依托,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的金融体系才会出现。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美元中心地位的确立,其实是各国衡量得失后一个理性的体现。凯恩斯拿出的版本叫“国际货币清算同盟计划”,怀特计划的名字更长,叫“联合国稳定基金与同盟国家的复兴开发银行计划草案”。两者都主张创立一个国际货币机构,在自由汇兑原则下稳定汇率,也都主张建立一种国际通用的货币单位。凯恩斯建议成立一个清算联盟,由债权国和债务国共同负担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由这个机构发行300亿美元价值的货币无偿提供给各成员国,进行国际贸易结算。这种国际货币名为“班科”(bancor),它以固定比例直接与黄金挂钩。简而言之,就是成立一个由英美共同主导的“世界中央银行”,它与各国央行的关系,就像本国央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一样。联系到英国在战争中负债累累,国力削弱和对殖民地丧失控制,这个计划明显意在防止美国利用债主身份独霸经济领导权,同时为英国争取在战后国际铸币利益里分一杯羹。 
  但是美国不买这个如意算盘的账,在黄金储备占绝对优势,综合国力举世无匹之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怀特计划认为,只有拥有充足保证的美元才有资格担当国际货币的重任,其他货币应该直接与美元挂钩,当然这样的选择不仅是为了美国,而且还是为了全世界。他曾自信的提出:“美元是一种伟大的货币,也是唯一实力得到普遍承认的货币。它可能将成为战后稳定的货币体系的基石。”① 
  经过一番艰苦交锋,在英国大幅度让步基础上,两个计划达成了妥协。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最终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蓝本、凯恩斯计划为补充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各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在平价1%的范围浮动;美元则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以以35美元一盎司(约31克)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另外各国还同意成立一家“准国际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流动性出现困难的国家提供帮助。至于凯恩斯的“班科”,直到20多年后,才在一种叫做“特别提款权”的黄金货币单位身上复活。 
  撇除英美各自的算盘,从当时客观现实来看,怀特计划无疑比凯恩斯计划更加可行:因为保证美元强大信用的,与其说是黄金,不如说是美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威望。比起由一个人们并不了解和信任的国际机构,发行一种陌生的新货币,用美元作结算储备货币更有利于迅速恢复信用,刺激国际贸易。操作起来,也是如此,简单的一极体制,比可以预见的英美两大佬扯皮强得多。如果“班科”真的出现,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我们把眼光再放长远一点,且看看今天实际存在的“超主权国家货币”——欧元的状况,对这个问题能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欧洲货币统一后,在生产能力未能一体化的同时,南欧尤其是希腊在福利水平上却大踏步向高标准欧元区国家看齐,由此造成政府和私人都拥有大规模赤字的结果,两者都积累了巨额债务。更为严重的是,不只希腊如此,财政赤字占GDP比率超过10%或者债务率越过100%的还有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国家。欧元困局的根本原因,是相互独立且竞争的主权国家使用了无锚的“超主权货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脱离,经济和政治脱离。欧盟不是美国联邦政府,欧洲中央银行也不是美联储。一旦受到冲击,各主权国家的利益泾渭分明,欧洲中央银行形同虚设,无能为力。①这样的类比虽不能完全说明“班科”可能出现的命运,但从欧洲观之,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超主权货币”很难行得通,恐怕连欧元那点尝试努力都做不到,甚至会带来更大的混乱。 
  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的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以黄金为“锚”,以美元为“帆”的运行机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结束金融混乱,促进国际贸易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固定汇率制让汇兑风险大大降低,促进了资本与贸易的自由流动,1948年到1976年之间,国际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8%,为战前的10倍。美国通过援助、信贷、投资、购买商品和劳务活动,向全球提供了大量的美元,比如在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和在日本的经济援助,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带动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大概这是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在货币体制发展历史上,国际汇兑金本位代替了古典金本位,可以带来利息的美元把躺在葛朗台箱子里落灰的金子彻底挤出了流通领域,这个改变中蕴含的深刻而丰富的意义。② 
  按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说法,如果非要认为美元走上霸权,征收高昂的“铸币税”,那应该是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 从此“(美元)无须被国际收支问题所困扰,也无须在无穷无尽的谈判中安抚外国政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这样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超出从中的收益。” 
  历史不是一堆记录在案的数据,也不是一串被记载下来的事实的堆砌,它是一系列相互冲突的争论。一个事件的实际意蕴、一个偶发事件究竟说明了什么、如何最准确地概括这个事件?这些争论就在历史的解释中属于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它为我们提供了可以用来指导方向的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导航图,从而帮助我们在当今日益复杂的时代确定我们的方位。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简单评价会使我们陷入“美国威胁论”的误区,课堂上我们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要让他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价值,产生自己对时代、社会、自我的思考,才是我们追求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作者简介】胡斌,男,197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工作。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