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浅谈

2022-06-08

 【摘要】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景观是大学文化中最直观、显现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内容,是一种以大学精神为底蕴、以艺术表现为手段的重要文化要素,它通常以物质文化载体的方式,向公众特别是师生传达精神意蕴与审美意识。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校园文化;表现形态;艺术景观 
  公共艺术是比较新的概念,通常来说,“公共艺术”这一词汇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我国的使用,大约源于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从狭义上来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的景观和相关的事件、活动。大的包括城市雕塑、壁画、装置、建筑的装饰品等;小的包括路标、报栏、橱窗、公交站牌、地铁站牌等。公共艺术还包括环境艺术,如艺术建筑及其配饰、艺术景观园林及其配饰等。具体有照明灯具、车站、报栏、喷水池、指示系统、地标、纪念碑等,还有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前卫试验性艺术。就艺术形态而言,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 
  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和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是市民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公共艺术具有很多特点:公共性、参与性、互动性、过程性、多样性、问题性、观念性、地域性、强制性、通俗性、综合性等。 
  校园公共艺术是特定场所内特定公众的公共艺术,校园这一场所的性质和以师生为主的公众决定了校园公共艺术的精神内涵,校园公共艺术创作是对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构的深刻实践。校园公共艺术应该同校园的建筑和环境一样,做总体规划,从总体上控制公共艺术的分布创作方向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件作品之间的联系。 
  一、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态 
  从大学校园空间的划分,可分为室外形态和室内形态,但无论是室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不同的大学还是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不同地点或楼宇、地段,其环境形态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一)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写实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基于对客观事物形体的理解和归纳,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传达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容。写实性雕塑注意写实模拟,再现自然与历史,客观去观察和分析自然事物,表现历史。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谐的审美特征。 
  大学校园都有自己的主体性、纪念性、标志性空间,以塑造和反映这所大学曾经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以此承载和传播大学的精神,弘扬文化价值与理想信念。在这类空间中设置的公共艺术景观,通常具有主题性、专属性,艺术手法呈现写实、具象、直观等特征,如鲁迅美术学院的雕塑《鲁迅塑像》、中央美术学院的雕塑《徐悲鸿塑像》等。 
  (二)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装饰性雕塑的艺术形态,是指运用了归纳、提炼、美化、夸张、变形等装饰手法,依托校园室内外空间环境的特定场景,以其含蓄性、标志性与恒定性、寓言性与意味性等艺术特质,从形态及构成上追求形式与神似的统一,追求强烈的造型及视觉冲击,使师生进入这个公共艺术景观环境中,通过对艺术造型物象的形态比例、透视关系以及空间构成张力等方面的感应,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审美愉悦。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雕塑《化学之美》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传达了科学与艺术之美。 
  (三)抽象雕塑的艺术形态 
  大学公共艺术景观抽象雕塑是指非具象雕塑。抽象雕塑的含义,不特指具体的雕塑形象,抽象雕塑对形体的要求具有美观的特征,还要求内在的涵义,比如不锈钢锻造的流线形体,必须美观、线条流畅、块面平滑等;还有半抽象,也叫意象,它要求有一点像某一具体事物,而又简化变形,也要表现出夸张的美感以及内在的涵义。在大学公共艺术景观中,抽象的表现方式从自然现象、科学理性或思维灵感出发,对艺术造型加以简约或抽象其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简单的、极其概括的审美形象:以变化的、夸张的几何构成,抽离于自然物象的基础,又从整体上隐喻物象的主旨与本质内涵,使艺术的意象和审美感受成为作品的核心。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雕塑《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圆形喷泉为底座,中间为两个青年学子合力托举地球的写意造型,轮廓匀称流畅,姿态简洁优雅,整体寓意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四)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观念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创作理念、材料、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综合集成的互动艺术形态是新材料、新观念、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现代雕塑的艺术形态的艺术震撼力更强,对观者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更大。比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雕塑《大地金针》,169根斜入大地的金针象征着中医学子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意志与决心。 
  二、大学公共艺术景观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公共艺术形式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大学校园空间的不断拓展,师生对校园环境的审美诉求不断提高,公共艺术景观的表现形式、内容题材、艺术品质也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注重大学文化理念与校园生态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表现相结合、艺术审美性与文化传播功能相结合等综合性公共艺术特征。 
  (一)主题性纪念雕塑建设与周围的环境结合,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体现校园的文化精神。 
  (二)校园公共设施 
  每一所大学校园都需要一定空间设施及标志性、表现性、功能性景观,这些设施或标志通常起到显示校园区域和功能的特征,传达区域或环境信息的作用,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公共艺术的审美设计及视觉传达内涵,既是标志性概括,又是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设计品。如校园里的导视图,能够让每一个来到校园的人通过导视图找到所要去的地点,以避免人的陌生感。 
  (三)主题性壁画 
  在大学公共艺术中,主题壁画依附于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术交流场所等公共空间,是常见的公共艺术表现方式,壁画题材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通常采用铸铜、锻铜、不锈钢、石材、木材、陶瓷、玻璃、丙烯、油漆、纤维等,使得校园壁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带来美好艺术享受,也使得整个校园建筑充满了大学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 
  (四)装置景观 
  当代艺术观念和科技的创新及运用,为大学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语言及途径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支持。很多大学采用新的艺术观念与技术,与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办学理念相结合,在大学校园设置了一些具有典型文化意义的景观装置,形成了校园空间的焦点,推动了大学公共艺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逐步深化、多元与开放,人们对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三、结语 
  大学校园公共艺术景观是大学文化中最直观、显现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内容,是一种以大学精神为底蕴、以艺术表现为手段的重要文化要素,它通常以物质文化载体的方式,向公众特别是师生传达精神意蕴与审美意识。当人们走进大学校园,首先感知的是校园的物质环境,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场、学术活动设施等,但校园环境中最引人注目、最能打动人心,同时也最能反映一所大学文化特质的,则是大学公共艺术的建设,包括校园园林景观、雕塑装置、公共设施等。任何一所大学都需要一定的公共艺术景观作品去演绎其大学精神与文化特质,通过追求和树立群体性的价值观、审美观,形成一种文化向心力,把师生的思想行为维系于公共艺术景观基础上,体现于大学的精神文化中,直观并艺术地反映大学的历史、传统、特色和价值,提升一个学校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品位,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公共艺术景观的感染和熏陶。因此,大学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加强大学公共艺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