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蒋兆和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的美术分析

2022-06-08

【摘要】蒋兆和是20世纪改革中国人物画的先驱和巨匠,他的巅峰之作《流民图》蕴含着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悲剧意识的思想内涵以及震撼人心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以蒋兆和的《流民图》为研究对象,从形式和内容来分析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流民图;形式美;艺术美 
  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时局动荡、政治黑暗的年代,中华民族遭受着沉重的苦难。当时的社会混乱不堪,为了解救人民从危难中脱离,一些有识之士发起了一系列的抗战运动,其中“五四运动”是这些抗战运动中的典型,他们对传统文化方式提出了质疑,倡导追求自由、民主、科学的新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唤醒人们对人权的尊重、生存的自由、科学的思考以及对自我存在意义的肯定。艺术作品受时代特征、政治理念、经济实力、文化更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特定的环境下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时代造就了蒋兆和伟大的艺术,在那个战乱年代,蒋兆和被当时动荡不安的现实生活所折磨,他在身体和心灵上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他以时代的无奈、民族的伤痛和群众的疾苦为创作的出发点,以现实主义作品的形式真实呈现那个时代感人的瞬间。他笔下的《流民图》是水墨人物画的典型之作,作品以史诗般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流民形象,并揭示了战争的苦难,在中国美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形式美 
  美是人类艺术创作的理想和愿望,也是其主要目的和意图。一切艺术品都不是抽象的,都客观形象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可以提高作品的内容,使之更有深度、更有内涵,从而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宗白华认为,艺术是“以形传神”的结构,所谓绘画艺术的形式结构,主要表现在构图、线条和笔墨方面,形式结构传递生命的意义、精神的感悟、内在的气质。艺术家比较注重艺术形式的表达,认为“形式”可以作为艺术的根基,重视的是艺术的形式感,《流民图》的形式美就在于用强有力的现实主义姿态和深入细致的真实形象来塑造。 
  (一)构图 
  “构图”在中国画中可以称为“经营位置”,而在西方绘画中则是忠实于模仿自然。因东西方绘画文化的差异导致在画面构图选择角度方面产生不同,中国画在构图上并不运用固定的程式而是采取多角度、多视点来进行创作,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科学合理的透视规律。 
  蒋兆和是一个特别注重形式感的画家,他取中西之精,舍中西之短,并将中西绘画融为一炉。在作品《流民图》中,以西方绘画的透视原理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单个的人物形象,在整体布局方面又采用多角度、多视点的手法,最终《流民图》以横卷的构图形式展现给人民大众。画中展现了近百个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神情的人物形象,这种构图方式使人们在观看时要从局部出发循序渐进品味,由于画幅巨大,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当你站在画前,你会被整幅画的形式感所吸引,你似乎觉得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画面中人物形象聚散、动静、情绪的连贯和变化,汇合起来好像江潮一样汹涌起伏,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共鸣。 
  (二)线条 
  作品《流民图》在线条上采用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原则,结合画家的主观感受,在传统描绘线描方式上加以改变,因人物形象、年龄、身份的差异所采取的线条也有所不同,用苍老干枯的笔触描绘老年人,用柔美平滑的笔触描绘青年人,明暗关系和体积感通过这些线条来体现。在人物形象结构转折处充分利用中国山水画技法来充实线条不能完全胜任的地方,塑造出更加深厚富有力量的形象。 
  (三)笔墨 
  蒋兆和的《流民图》将笔墨技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小写意对人物面部及手部进行细致刻画;头发的处理是将笔上的水分吸干,先用干笔皴出结构,再用淡墨染出明暗:衣纹的处理与面部及手部形成反差,衣褶的线条通过行笔的提顿来体现;衣服的设色在颜色上用得不多,但恰到好处,大多是在花青和红颜色里加少量的墨色,主要以暗颜色为主,给人的感受也符合当时的环境氛围。整幅画对人物形象的描绘,用笔刚劲有力,造型形象准确,墨色富有变化,线条简洁干练,情感表达细腻。更重要的是蒋兆和的笔墨技法,既完成了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表明了他本人的精神品格,充分体现出一个真正大师应有的艺术风范。 
  二、艺术美 
  就像音乐是节奏和音律的统一一样,美也毫不例外,它是外在形式和内心世界的结合,美既要在形式上展现,又要在内心上注重表达,只有将这些综合在一起才能让人们领悟到美的内涵。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感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是艺术家在对自身经历、社会认识、自然体会上加以提炼与概括之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看法。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感性是人们初探艺术的直觉象征,艺术通过感性的表现化形式将自我的直觉意念注入现实生活中,其感性自身就有一定的美感,但与现实生活结合之后,继而超越升华被观者更容易感知,所谓艺术美的本质大抵就是感性直觉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流民图》是蒋兆和艺术作品的巅峰,包含了蒋兆和对人性价值的思考以及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完美地表现出他“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创作思想内涵。其在主观方面上个人性格理想化,在客观方面上外部环境、人生经历、贵人相助等诸多因素的注入,使他选择了现实主义的绘画之路,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服务于大众的信念。 
  (一)真实性 
  蒋兆和生活在社会底层,他时刻都在感受着身边人的凄苦,失去土地的农民、食不果腹的小孩、悲愤无奈的知识分子都成为他的表现对象,这些都是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真实的写照,蒋兆和并没有对人物形象刻意地进行美化,只是用艺术手法进行真实的再现。《流民图》通过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画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透过对具体形象的描绘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画家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思想来客观呈现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画家将情感注入生活,通过捕捉不同年龄阶段的苦难形象来抒发对毁灭人性的罪恶战争的控诉,真实地将客观现实生活的悲惨和自己对战乱年代生活的感受一同体现出来。 
  (二)典型性 
  《流民图》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将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蕴含其内,既表达了自己对特定现实生活的关切,也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战苦难命运的乐观精神。画家以真实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塑造了具有鲜明独特的典型流民形象。画中的每个人物形象看似体现的是单个人物,实质上都是蒋兆和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致的探索力,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作为作品的典型形象,是对现实的批判、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命运的思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概括性。 
  (三)悲剧性 
  《流民图》通过当时社会中的一幕幕悲剧真实地将战乱的生活展现给世人。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城市到农村、从劳苦大众到知识分子所遭遇的不幸,作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画家通过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描绘来表现那个特定年代人民命运的悲惨,表达了作者对身处悲苦中的大众的无限同情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通过对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神态和内心的刻画来表现画家对人生的关切和对社会的思考,表达了对造成这一残酷现实的阶级压迫和罪恶战争的强烈控诉和反抗。 
  三、结语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蒋兆和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和大自然进行深刻记载,为《流民图》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其艺术创作道路上,他反对因袭保守,提倡中西结合,反对脱离现实生活、脱离人民群众,提倡面向生活、面向大众。作品《流民图》散发出一种气势,它的形式美与艺术美使欣赏者在视觉上产生了很强的冲击力,在心灵上被深深震撼。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