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侗族民俗雕塑系列创作有感

2022-06-08

文/ 赵忠勤

我的家乡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那里有侗族风雨桥、鼓楼、干栏式木构建筑,有许多勤劳淳朴、善良的侗族人,那里保留了古时民族传统文化、饮食生活习惯。每次回家乡看到身穿侗族服饰的侗族人,总有莫名的感动,儿时记忆瞬间浮现于眼前。自从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侗族老人们在鼓楼里和风雨桥上唱侗歌,那些歌曲古老、神秘、自然,就像百灵鸟的呼唤声穿梭于青山绿水间,引领我的灵魂在大自然中自由飞翔。当清晨的阳光普照在青山绿水间时,侗族人民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男人上山砍柴打猎,妇女们便在家忙于家务照顾孩子,这些让我联想到了中国古时男耕女织的年代,侗族延续了这样的一种民族传统。儿时,当村寨新建鼓楼、风雨桥时我会虔诚地去学习师傅们怎么量取木料、凿榫,学习雕刻师雕刻瓦檐上的龙、凤等图腾崇拜的灵物,有时候自己也拾起一小块木料琢磨着便雕了起来。时常与小伙伴们在田间收集泥土捏出自己心中的向往。时至今日,当看见那些土色的雕塑泥时便时常回忆,因为它蕴含了侗乡的温情,也唤起了我儿时那懵懂的记忆,这些让我走向了雕塑的这一条艺术道路,并且一直往这条路走下去!

雨水滋润着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便更增添活力。每日清晨,太阳初升,侗家人便有规律的上山劳作,尽情洒下每一滴辛勤的汗水,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向大自然索取,必将回馈于大自然。在辛勤的劳作下,糯米熟了,收割时节总令人愉快,此刻,侗寨男女老少迎接喜庆佳节,每位侗家同胞脸上因此热情洋溢。寨头寨尾的妇女准备糯米糍粑,用祖上承传下的舂米之具舂在每一粒糯米上,侗家人对于生活的自信、向往与深存感恩之心,因此,幸福感深植于侗寨。这时,侗家人把自酿的米酒、酸鱼、酸肉、糯米糍粑等食材摆放于风雨桥与鼓楼上,以此种形式感谢上天的恩赐。

作品《侗家糯香》,取材于侗家人的劳作景象,吸取侗族建筑榫卯构造方式,以组合构造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两种不同材质与造型之元素合理组合并置,使其形成装置场景式的艺术样式,表现侗家人特有的生存哲学理念。深入侗寨体验生活,用心领悟侗家人辛勤劳作之情景,把最动人的那一瞬间转化为雕塑艺术。泥板成型塑造艺术手法与木结构的榫卯技艺两者结合,作品呈现现实主义场景雕塑。侗家人以劳动为骄傲、自豪,每日劳作收获的快乐便自然流露,那是他们的天性。《侗家糯香》的主体人物部分构图节奏轻快活泼,营造收获的喜悦,体现侗家人热爱劳作,以劳作为快乐的一种价值观。作品人物部分通过形体动作、空间造型,以节奏、线条、形态起伏、强调空间等方法,通过雕塑构图的基本法则达到呼应主题的效果,侗家人的特性得以刻画。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的养身理念。侗寨鼓楼建于寨心,带来胆识、力量,是侗族智慧的结晶。侗族视鼓楼为太阳、神灵、智慧的引导者,他们信仰天、地、万物神灵,以歌声呼唤大自然,模仿水流、鸟、虫的声音。他们三五成行来到鼓楼前,此时鼓楼犹如沟通神灵之平台,他们向神灵呼唤,唱出灵魂之歌,歌声在山的那边与侗寨之间连绵回荡,百灵鸟三五成群在枝头上呼应,穿过侗寨的小溪欢快的涌动,天空为之湛蓝,大地海纳百川,此时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上山劳作一天归家的男人们来到侗寨鼓楼,侧耳聆听寨老歌唱陈年往事,侗族历史在寨老唱的歌里呈现。

陶作品《唱完这山唱那山》,取材于侗族大歌,以此作品述说自己内心深处思乡情怀,表现侗族大歌最原生态的一面,把长年生存于青山绿水间的侗族的生活气息加以刻画。作品选用坭兴陶质材料进行创作,为了使作品呈现质朴亲和感和浓郁的乡村田园气息,侗族大歌其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与坭兴陶古朴原始的特质相互融合。在烧制工艺上,用还原氧化的烧制技艺,在窑炉的烧制温度上进行合理控制缓慢升温,当温度达到850 度时,适量加入250 克松香,并将窑炉观火口堵塞,让松香与陶充分融合,使陶的颜色古朴沉稳,色泽含蓄动人。作品制作技法采用泥版成型的塑造手法,运用切、捏、推、刻等艺术塑造技法,其凸显手的痕迹,使作品富含人性关怀的手温,泥土的语言成为这件作品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泥版之间相互叠加,如音乐般魅力,唱出连绵起伏的侗族大歌,此时侗族大歌一直在耳边环绕。

身居他乡,时常恋家,偶遇某景让人回忆儿时往事,不禁感慨。万千母亲对儿女的关怀胜过自己的生命,为了自己的儿女,母亲献出所有,这是人性的根本。阳光照耀大地,母亲像大地一样提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贡献,泥土栽培着万千植物,民以食为天,农民向土地有序地索取。树木提供给侗族赖以生存的栖身之处,种下树苗,树木得以繁衍,母亲的伟大无可比拟。古时的侗族,侗寨里男的上山砍柴打猎,妇女们便在家把持家务、照顾儿女,一针一线把家人的衣物、鞋子做出来,侗族妇女们一群人围在火堆旁做些小手工艺,也在期盼着自己的丈夫从山里收获归家。

作品《母亲》,取材自侗族,受到母亲的感动而创作。小的时候受到母亲的教诲:为人处世需虔诚,真诚待人,认真做事,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路,要感恩,这些话我时刻记于心。记忆里的事总是那么美好,向往懵懂的时期与童年的回忆,把这些记忆表达在作品上。作品的创作吸收了侗族干栏式、梯式榫卯构造方式来进行艺术深加工,以组合构造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木楼梯与人物主体相融合,产生一种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作品构图的处理上,把三角形稳定性的理念融入其中,把母亲坚韧、关怀、母爱情怀加以诠释。作品人物呈现一种期盼的场景,儿女们依偎着母亲,等待着他们的父亲归来。

侗族系列作品是从深入侗寨体验生活到构思,再到后期制作,共用了三年时间完成。这些作品饱含我对侗寨的热恋,对侗家人的感情。创作准备初期,我把作品的构思创作意图告诉了家乡侗寨寨主,得到了很多帮助,找到了许多侗族古老的农具来作为创作参考,侗寨的许多父老乡亲热心帮助,争相做模特,在那得到了很多一手素材,也因为自己是侗家人并且对侗族民俗文化的了解,促使我的雕塑作品素材与灵感源泉取自侗族地区,也得到父亲母亲的支持,所以我把全身心的感情倾注于侗族民俗的雕塑艺术创作当中。

以此文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

赵忠勤

1985 年9 月生于广西柳州三江县,侗族。2013 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雕塑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雕塑家何镇海教授。

职业雕塑艺术创作者、教师。

代表作品:《唱完这山唱那山》《侗家糯香》《母亲》《暮归》《山音》。

2014 年,作品《侗家糯香》获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雕塑作品展最高奖银奖(中国·长春)。

2014 年,作品《侗家糯香》获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展获奖提名(中国·北京)。

2013 年,作品《唱完这山唱那山》获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银奖(中国·北京)。

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长春雕塑艺术馆等部门与私人企业家收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