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雕塑空间理论研究浅析

2022-06-08

文/ 杨志忠

【摘要】空间的本质是实体冲击外围界限产生的虚运动,对空间的认识已走过了从感性空间、理性空间进而到非理性空间的漫长历程。雕塑空间有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种,二者可以互相转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研究不同时期精神文化对应的空间理论,使雕塑作品的空间感与环境相适应,满足不同场景的心理需求,进而赋予作品生命与灵性,以更好地表达出艺术家的自身情感和创作意图。

【关键词】雕塑;空间;实体空间,虚拟空间

空间是事物存在的相对概念,藉由长、宽、高表现出客观存在的形式,体现出扩张性和延展性的发展变化。老子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今日读来不难理解这是古人对“无形之形”的古朴探索,其洞见之深可见一斑。

空间的本质是实体运动冲击外围界限产生的虚运动,也就是空间的张力。它是相对的,离不开对象的距离、疏密、比例等衡量尺度,理论上的“纯空间”是不存在的。空间由实体产生,却存在于空虚世界,对其加以研究,就是为了善用人类的视觉经验,把作品的创造性思维外延和艺术修养内涵散发到更广、更深和更高层次的角度,简言之就是赋予作品生命与灵魂。

作为专门研究形态的艺术,雕塑之美既是形态之美,更是研究空间的智慧之美。雕塑的空间可分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两种,这一实一虚的划分,将其具化为物象自身体积占有的物理空间和实体之间的空隙部分与实体之外的空洞结构。前者是客观的物理存在,是对现实世界的视觉折射和实际扩张,后者是心理空间或是惯性扩张的主观存在,只是能感受、能意会的空间感。不同空间的分割、界定是模糊的,也是消极的,因为实体的结构决定了空间的组织形式,而一定条件下不同空间的分布又反作用于雕塑的构成视角,即存在空间封闭与开放之间互相转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美学关系。

人类对空间的认识走过了相当漫长的时期,陶罐就是空间探索的不自觉阶段,此后艺术家孜孜以求苦苦思索,慢慢攀上了理论殿堂的台阶。低级认识如感性空间,反映事物的现象,是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闻。我们能感受到一个长方体有多长、多宽、多高,就如同面对模特写生练习,感受到具体的形态,是一个用感觉器官体验空间的过程。把对感性空间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后,就形成了关于事物本质性、联系性的新认识,借助人类特有的理性因素,如逻辑思维、经验决策、程序规范等特点,抽象概括后达到了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空间注重节奏和韵律,讲究点、线、面元素的构成,致力于空间大小排列的美感,影响深远。近年来又有关于非理性空间的探索和研究,将人类情绪中非理性因素注入空间的认识里,比如自发的动机、信念、直觉、猜测、灵感等。这是艺术家深层意识中的另类空间,也是全新的研究领域。王羲之醉酒书兰亭,后世多少人临摹都难以达到那种效果,还有很多艺术家灵感迸发的作品也是如此。不过这些研究还都处于比较基础的层面,此处就不再展开论述了。

对比观察古法老雕像那种中规中矩的静立模式,缺乏生机;而希腊菲狄亚斯的《命运三女神》姿态典雅,动作优美,十分和谐。古埃及雕塑尽管有立体艺术的概念,但缺乏空间感,而希腊人则用运动的体态揭示了空间的秘密。《掷铁饼者》用连续的动作展现出富有动感的风格,那圆锥螺旋的造型切开了空间,创造了真正有艺术价值的空间感。从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艺术可以反映出空间的深入认识对于加强形体造型的巨大意义,这是一步一个脚印累计后的升华飞跃。

我国汉代的雕塑,造型简约、气势雄浑、充满生机,注重整体和团块效果,把圆雕、浮雕、线刻有机结合。以《铜奔马》为例,空间的力度感、流动性呈现出独有的节奏,布局突出虚与实的界限,首尾的弧度虚线增强了奔跑中的飞驰感。再有南北朝的佛像,飘逸消瘦、超凡脱俗、宁静幽远,具有空间的“灵性”,而唐代的佛像却丰腴圆润、华贵内敛、亲切动人,呈现出空间的流动性。总之,静态的雕塑是各个时期精神状况的映像,深深刻上了抽象的哲学影子。

与中国的佛像相比,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更加能创造空间的能动效果和激烈的视觉冲突,把作者内心的情绪动荡在实体与虚体的接触面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的雕塑姿势往往有多个转折,这明显区别于以往传统封闭空间的均衡布置,人体与空间的处理不再是对称的,空间围绕形体相互渗透,锤炼到了出神入化、非常精辟的地步,并以此征服了世人。

回顾雕塑空间的探索历程,由感性上升至理性的认识,深刻改变着艺术理论和艺术形态。不能否认,空间理论的巨大突破要归功于上个世纪以来现代艺术取得的辉煌成就。许多更具革命性的表现形式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空间形式概念的根本性变化,即虚空间逐渐成为了雕塑的实在语言因素。例如:阿基本科创作的《三角台座上的雕像》就运用了透空的处理手法,将“空间环绕实体”这一历史性概念颠倒过来。传统形体的团块成为空洞和凹陷,致使三维空间逆向塑造,突出空间意识的高度敏感。还有毕加索的铁丝雕塑,完全没有量感和质感,实让位于虚,更有甚者大量运用凹陷、穿孔,引入时间的第四维度,赋予空间以情感和生命。

到了60 年代初,后现代主义方法论也对空间研究影响深刻,解构、颠覆、支解,信息化背景下的精神感官变化极其简单又具有特殊的魅力,在学院派的迷惑和愤怒中,以戏谑的方式展现出他们对传统空间理念的破坏或是突破。极强烈的互动性把观众运动的轨迹都预先计算在作品的结构之中,无论是声音、色彩、构型还是作者本身都成了空间的部分,等待观众的身体从特定位置与路径上到来,这种扩张感传统理论无法企及,但也极富争议。

把握空间的本质,有必要了解它与环境的紧密联系。众所周知,雕塑是三维空间的艺术,这区别于绘画要靠设定的边框把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区分开。同一件雕塑,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时间去欣赏,配合周围的环境,诸如日光、阴影、建筑、地貌等,都会产生巨大的不同。你可以说它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融合在特定环境里,它占有的实体空间、内部的空隙空洞、散射的虚拟空间都成为向周围辐射能量的发散点,不仅是物质层次的,更是精神层面的。成功的作品会不断向周围环境弥散生命的气息,凝聚起浓厚的精神氛围,仿佛引领着空气的流动,烘托出与周围环境水乳交融的观赏状态,从而使纯粹的形体描述变得丰富多彩,雕塑和环境彼此相得益彰,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

另一种方式是借助环境的因素来展示作者的创作意图,譬如霍去病墓雕塑就安置在特意布置的巨型山体背景之下,采用“因势象形”的技法,依山为势,颇具质感,利用古朴深远的空间气氛表现出将军的戎马一生,那种勇武豪迈的气概跃然眼前。与自然景色或者现实环境协调一致对于现代雕塑尤为重要,作品的形态多变、动作差异都需要在大的空间背景下加以展示,这是作品生命力呈现的前提。雕塑空间必须去适应不同文化场景的心理需求,纪念主题庄严肃穆,需要刚性力度和宏大感;园林主题恬静雅致,需要清新淡雅和亲切感;都市主题效率明快,需要简洁精致和刺激感。想满足这一切就不能忽略雕塑的空间配合。

综上所述,雕塑的空间概念已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飞跃。这里研究的意义就是揭示不同的探索历程和与之对应的精神内涵。雕塑始终是人类情感外露的物化,是精神的产品,只要饱含对生命的激情,不断地去思索宇宙的规律和时空的奥秘,去协调雕塑作品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去追寻内心艺术审美的方向,则艰苦卓绝的努力必将硕果累累。

【杨志忠,桂林市同升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