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烛影摇红:跨界的心灵与艺术——谈董澍先生的艺术状态,兼说本期《诗画合璧》的新尝试

2022-06-08

邵 亮 Shao Liang

初见董澍兄,是在整整二十年前。当时我十八岁,董二十八岁。当时网络远未普及,文艺青年之间的交流仍主要靠手书信件和结社。1993 年我加入北京青年诗社,董澍时任副社长,其间认识了许多热爱诗歌也热爱艺术的朋友;我没想到的是,多年之后,这个诗歌团体还在,更重要的是,彼此读诗和思考艺术的状态仍在。现在的董澍,已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青年诗社(新松诗社)社长。简单点说,已经是一位“著名”诗人①,我为董兄的“著名”打一个引号,是因为今天并不是一个单靠写诗可以著名的年代,当代真正的著名诗人排除掉大量的文化掮客,剩下的已然凤毛麟角。重新认识董澍是因为我负责天津美术学院学报《诗画合璧》栏目的约稿,我们开始谈论诗歌与视觉艺术的当代关系,提及“诗画结合”的中国文人传统,又提及今天普遍存在的“诗人不懂画,画家不懂诗”的文化局面,我想这肯定是一个传统诗歌作者容易切入的话题,但我没想到,董澍兄很快就抢去了我为自己准备的台词:“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媒介的时代,艺术拥有这样丰富的可能性——问题不是诗歌与绘画该不该‘结合’,怎样‘结合’,而是艺术的生命本就一体相通,艺术本身就是‘跨界’,何必诗画强分?!”

《诗画合璧》一直期待更深刻地探索艺术的多种可能性,董澍兄的观点让我颇为振奋,因为我们都并不认为,当代的“诗画结合”,就是简单地让画家学习平仄,或简单地用毛笔宣纸把诗歌山水放在一起而已。今天我们随手打开一个腾讯QQ 的空间,静态的图片背景、动态的flash、自动播放的音乐以及那些文字,它们不再是孤立地引起我们的注视,而是形成一种综合化的、共鸣共振的视听感受——信息媒介的多样化,构成的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细节,而是我们今天的整个当代生活。而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今天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理当来自这样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对于当代生活的这种种变化,在艺术创作中视之不见。

出于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视角,我重新审视这个被定位为“诗人”的董澍先生。我注意到董兄有关“艺术跨界”的提法的确事出有因,这个二十年前就以平仄旧体诗词活跃文艺界的诗人,在他所工作的单位——协和医科大学则是一位特殊的设计师,他所设计的作品作为协和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早已广为流传,并多番渠道地作为礼物馈赠于国际政要名流,然而,在一种美术学院的视觉下,他的设计或许仍然只是一种“业余”的设计。

我这样使用“业余”这个词,并非对董澍兄的批评,而是对于当今学科习见的一种疑惑:从何时起,我们这样强调艺术的“专业”与“业余”?从何时起,我们学院的目光开始越来越局限于院墙之内的“专业”,而忽略了无比丰富的“业余”?我们似乎忘了,诗歌本就应当属于业余,千年的诗歌史,李白杜甫白居易,哪一个不曾事帝王天下,而只是“业余”作诗,而今天的“体制内”诗人作家,笔下的文字就真能傲视“业余”么?就书画领域而言,传统美术史中为宫廷作画的“院派”向来为文人所轻,而那些渊源深远的文人画,难道不是“业余”的么?而在我们当今资源共享越来越便捷的网络时代,并非只有“专家”才会写诗,也并非只有学院画家才能画出好画,今天的学院人,必须正视这一点,今天的学院艺术创作,只有真正放眼当代,不局限于师门院墙,才可能继续创作出体现生活、引领人心、直指生命的真实的艺术。

董澍的艺术设计,至少是真实的,因为他真实地反映出当代社会的生态和自身的状态,体现出他在自己的文化位置上,对于其“赞助人”的要求、其读者群的目光和自我要求的真实设计和权衡。董澍的诗歌创作,也是真实的。我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他二十年来一如既往地潇洒与狷狂,他自信而同时又善于学习,这让他可以在几个不同的艺术领域同时地大胆探索,他的笔法可收可放,工整之时温文雅致,奔放之时奇峰百转,不拘一格。

但我并不是想简单地说,董澍兄“能诗能画能设计”,是一个文武全才——这样的赞美,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谈论古代文人艺术的那种陈词滥调。我想说的是,生命是一个整体,艺术的设计、绘画的创作、诗中的文字,其实都是同一个整体的文化闪现——艺术是跨界的,它们之间相互映衬相互说明,且只有当你理解了整体的文化生命,你才能在其中的各个领域获得真实完整的表达——艺术的“跨界”不是把许多原本独立的领域镶嵌在一起,而是要把原本完整的艺术生命重新完整地呈现出来。

在大学的分科教育日益严密的时代,我们经常忘记了这样去思考艺术,在这个时候,站在学院围墙之外的董澍,以及许多跟他一样出色而敏锐的“业余”文化艺术人,用他们跨界式的艺术探索,为我们学院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味针砭良方。

结合与董澍先生的这一番有关视觉艺术与诗歌艺术的理论探讨,2014 年第1 期的天津美术学院学报《诗画合璧》栏目,将在创设栏目两年之后,开始又一种新形式的探索:以往两年来栏目主要是“以诗配画”;而本期栏目则要“以画配诗”——让艺术创作者尝试着用视觉的语言来演绎诗歌的心灵——尽管,这样一种形式对于习惯了现代美术教育的很多学子来说,可能已逐渐陌生,但天津美术学院的广大研究生们,试图用他们的手笔向本栏目说明,在他们年轻的心灵当中,“诗歌”未死,诗歌并不仅仅是文字,它是一种生命状态,可以同时生活在视觉、听觉和文字感受当中。

在此亦感谢董澍先生为本期《诗画合璧》栏目提供了一个相当有趣的选题,就是他以下创作的这首《烛影摇红》。这并不是一首一般意义上的词牌创作,而是董澍对于外国诗歌创作的再创作:原诗《风中之烛》(Candle in the Wind)是1973 年英国歌手博尼·托平与艾尔顿·约翰为美国演员玛丽莲·梦露所作。1997 年在英国王妃戴安娜·斯宾赛葬礼上,约翰沿用原曲重新填词翻唱。该歌在1997 年9 月发行时,1 周售出约350 万张,打破历年单曲单周销售记录。在此,董澍受到1997 年版本《风中之烛》的激发,以中国诗歌意象中相近的“烛影摇红”对于原作进行“意译”,中英文版本相映成趣(见文后所附原诗与译文)。

在这里,我们进行着多重的艺术“跨界”:首先是中文诗与英文诗的跨界,同时亦是流行文艺、通俗文化与经典传统审美的跨界;然后,当我们的视觉艺术创作者介入“烛影摇红”之时,那就是对于跨界的“再次跨界”。在这里,早已远去的戴安娜或许不再重要,在这里,你的哪些灵感来自《风中之烛》、哪些灵感来自《烛影摇红》或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学子们正在学会直面自己的感受,他们同时是美院人亦是即将面向社会当下的人,他们是既向往艺术的象牙之塔,又实实在在地从流行文化、网络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可以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灵活地去选择属于自己的创作灵感资源,他们希望通过跨界激发出更为真实的自己,如果能如此,本刊栏目就达到了部分的目的,当代的学院,也将在跨界中看到更绚烂的远景。

注释:

①董澍作品多次获奖、公演,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泰国公主诗琳通等团体和个人收藏。参与策划中国中央电视台系列节目《荧屏诗坛》。2007 年主持发起“不信东风唤不回”——首届网络诗词大赛。2008 年1 月被《诗刊》杂志评为“本期聚焦”人物,2008 年4 月被《北京诗苑》杂志评为“北京百家”,2011 年5 月被《中华诗词》杂志评为“吟坛百家”,2013 年6 月被《中国诗词选刊》杂志评为“中华诗人”。邵 亮: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执行主编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本期《诗画合璧》栏目参与同诗人董澍先生对话的所有视觉作品均来自天津美术学院各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