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简论中国画艺术中的诗与画

2022-06-08

沈洪利 Shen Hongli

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史长河之中,诗歌与绘画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彼此密切相关,却又并不相同。苏轼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昧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用诗化的画面传达思想,抒发情感,而使绘画艺术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中求“诗”、求“意境”始终是中国画艺术的灵魂所在。诗中求“画”、求“意象”同样是古代文人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统观艺术史的发展过程,诗与画的结合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画外在形式的结合,即画上题诗或依诗配画,二是诗与画的内在结合,即诗中含蕴画境,画中含蕴诗意,以及它们创作规律的共同性,即诗画本一律。

(一)题画诗或诗配画

中国画的题是中国文人画充分发挥个性的体现,题与画的结合拓展了画作原有的思维深度。创作者在画技之外,还需磨炼书法与诗歌创作,使得绘画创作的难度和趣味进一步提升,并散发出别样的魅力。真正的文人画家题画都是切入画中又引之画外的,题与画的浑然一体可增加“韵”的魅力。齐白石有一幅《雁来红》极有题趣,题日“老来怕听秋声,故叶下不画蟋蟀”。我想是否当时有人觉得画面太简单,要求老人再画点诸如蟋蟀之类的小虫,老人不肯,想出这招“偷懒”的方法。如此应付差事,旁人便也无话可说。合乎情理,又不显哕唆。作为画家,不仅耍有高超的绘画技术,更需要有较为完备的人格修养,以使其绘画作品更具有诗意与意境。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了一生的竹,为何不厌呢?疏疏密密自然是拿手好戏,但竹终是竹,其用功实际是在题跋上。“若使循循墙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时”是一种意境:“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又是另一种趣味。他把竹人格化,左题右题,痛快淋漓,所以越画越多,越画越有情趣,这是与深厚的文学造诣和良好的人格修养息息相关的。

中国的汉字与绘画联系密切,汉字除了表意功用外还具有美学意义,所以书画结合便成为很自然的事。中国画表现较虚,“计白当黑”尤其重要。那画面存在的“白”和“虚”用什么来充实呢?这就需要我们不仅用眼来观画,还得用心来品画。从笔墨中去体会人文精神,在“白”处去思考意味无穷的“有”。当然这种体味并不直接,它需要文字作为媒介和桥梁,如写得好,哪怕就几个字便能给画面增添又一妙境。

(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理想和创作追求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更为密切。王维的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的破墨山水画同样充满诗情画意。

看王维的诗,体味诗所蕴含的美妙画意。“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描写漫游荆溪一段山路的景象。仅用寥寥二十字便勾勒出一幅色彩绚丽、环境幽静、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实为“诗中有画”的典型。类似这样饱含“画意”的诗句很多,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等。王维之水墨山水用笔“敛吴生之锋”,像“春蚕吐丝,秋虫蚀木”,浑不着迹。比之吴道子更为含蓄,比之李思训父子的“精工极细”又更多“笔意纵横”,笔力雄壮。用墨则实为特色所在,不着颜色,人称“破墨山水”。笔意清润,迥异尘俗,独树一帜,画面充满诗意,意境更强。

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从精神上感染人,不只在于描绘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出的作者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题画诗不是画中客观形象的本身,而是作者透过客观形象所折射出来的直观感受。它蕴含着画家的情感和意趣,可观赏而不可诵读的诗意。如果观画者领悟并接受了这种情感和意趣,就会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体昧到更丰富的画外之意。这种再创造便是画外之画,便是画中之诗。

(三)诗画本一律

苏轼有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道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见解,那就是“诗画本一律“。诗中指出:诗与画的审美规律是一致的,那就是含蓄、自然、清新与洗练。东坡的这一见解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理想互为表里。因此,只有掌握诗与画相通的创作规律并在实践中恰当运用,才能更好地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有些诗,看似只是描绘某些景象,而没有直接吐露自己的内心,其实他的思想感情已经蕴含在对景物的描绘之中,我们能体会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含蓄美。于是我们会想到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潺潺泉水中一群摆尾游荡的蝌蚪,并未见一只青蛙。我们不禁会想哪里来的这么多蝌蚪?于是我们不仅想到青蛙,还似乎会听到山泉外的蛙声,这是多么高超的“意外之妙”的表现手法呀张彦远提倡“画尽意在”,郭熙强调“景外景”“景外意”“意外妙”,这不就是要求绘画也要像诗一般含蓄隽永吗?中国画中隐与显、虚与实的对比以及画面中“留白”的处理方法,正是这种独到的含蓄美的杰出体现。

成功的作品总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形容炼句之苦。删繁就简、去粗取精、高度洗练的写作手法实在是诗的一大特点。郭熙也有“五日一水,十日一石”的创作情状,以“竖画三寸,当干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体现大自然的无穷变幻。由此可见,画家的创作用心与洗练绝不亚于诗人。

如诗歌的表现手法之单纯、自然,直抒胸臆,画家同样追求“自然”这一审美理想。正如五代荆浩之“神、妙、奇、巧”与北宋黄休复之“逸、神、妙、能”等对于绘画的品评,都强调“信手拈来,天然成趣”,这与司空图的“俯拾即是……着手成春”相一致。“自然”并不等于粗俗、浅陋。“自然”是艺术修养和功力已经达到融会贯通、无所不妙的境地。学识渊博、功力深厚的人往往能够发挥其学养与本领,即便随意涂抹也能处处得法,正应“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都要具有独到之处,有新意的作品才更具艺术感染力,也更具旺盛的生命力,绘画创作亦然。中国画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更要有创造、新意和个性。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

由此可见,画家笔下之画,墨客心中之诗,无不体现着创作者的人格素养与学识才艺。纸上班斓墨迹所晕染下的,是其灵魂、信念与追求的具象。借助有形画面的直观表现,加之以题诗、题词的艺术升华,由诗与画相得益彰所产生的情状,才能造就观者脑海中的意境之美。而将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相融合,以抒胸中意气,则是无论古代文人抑或现代画家都执著追求的。

沈洪利: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本期《诗画合璧》栏目主持:邵亮、董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