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以“生生之物”写“物之生生”——黄独峰中国画的写生观探析

2022-06-08

卢宗业 韦文羽

关于“师法造化”一词,人们并非陌生甚至觉得有点老生常谈之感,不屑一顾,但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个中真意呢?有人干脆把写生叫做“师法自然”,这是极其肤浅的认识。就“写生”这个概念而言,它也有着理解上的差异性,同样是对景作画,中国画家面向山川操笔运墨谓之写生,西洋画家对着一组静物上测下量亦谓之写生,然而写生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当然是由中、西绘画美学思想的差异所致。即使就中国画这个范畴来说,不同时代、不同画家也有着不同的写生观点。从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到元赵子昂的“到处云山是我师”再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们都主张写生,试看他们的作品面貌之差异何其大矣。“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赵孟頫重“古意”而石涛求“变化”,因此写生结果之差异当然就不足为怪了。

黄独峰先生学养丰厚,通晓中西,对如何“师法造化”自然有自己的独到认识。他曾说:“要提高艺术水平,就要不断地进行艺术实践,多去体验生活,师法自然。”黄独峰所谓的“艺术实践”和“师法造化”观,指的就是“写生”这一常旧常新的问题。黄独峰先生指出:“写生自可博物,久之自可通神,以前物为师,以生机为运。”①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析知黄独峰“写生思想”的过人之处,那就是“物”、“神”俱重。毋庸置疑,在绘画艺术中,“形”和“神”是相辅相成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任何时候任何发展阶段,形和神的问题只有侧重点不同,没有舍此保彼之说。如果一味地强调某一方面,艺术就会出现严重的危机,结果不仅会导致顾此失彼,而且也会抵消了自身的存在意义。过分地强调形的塑造,夸大物趣,就可能把写生变成写“死”(物);反之,过分执着于神的传达而忽视形的作用,结果只能是“神”和“物”同归于尽。

作为中国画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其写意性,这就决定了它的创造过程是由“物境”经“情境”再到“意境”的过程,因此也决定了“神”对“形”的支配地位。孔子说:“辞达而已矣。”②意思是讲话不要太啰嗦,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行了。中国画的写生也应该如此,面向自然万物,必胸中有数,不能见啥画啥,“役于物象”,只要能“合于道”就无须在意笔墨多少,形似与不似,甚至“可忘物象”。所谓笔愈简情愈深,景愈少境愈远,正是中国画始终要追求的目标。更进一步地说,黄独峰中国画的写生观就是:以“生生之物”写“物之生生”。这是科学的绘画观,符合唯物论和辩证法。宗炳说画山水要“澄怀味象”,没有说澄怀观象或看象,味者,精神之发掘也,足见宗炳也是极推崇神似的。但他并未完全抛弃物象,他说:“山水以形媚道”,无形道将焉附?作为画者就要去用心发现并表现出那可“媚道之形”从而达到合于道的目的。应指出的是,虽然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但并不能代表所有形态皆可媚道。如果任何物形皆可“媚道”,那么人人皆可成为画家。其实不然,艺术更多需要的是聪明的“慧眼”去发现“含道”之物形。正如罗丹所言,美(艺术)在于发现。大千世界并非所有的事物都能令人感动,如我们看到一些景象时会说它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而看到另一种景象却会说它生机勃勃,一片盎然。还有看见一件东西我们可能毫不犹豫地指责它死板、僵化,而看见另一件东西却可能被它的鲜活、灵动所折服。艺术在于发现,怎么去发现,艺术修养另当别论,对于画家来说,“写生”当然是重要途径了。鉴于此,黄独峰先生说:“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风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③他教导学生说,写生首先应学会观察,力求做到“知天、知地、知人、知物”。知天就是察四季不同;知地就是感南北气候差异;知人就晓培养之功;知物就是要“致广大而尽精微,总的说来就是要格物致知”。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写生是手、脑和眼并用的绘画实践活动,也只有不断地写生才能更有效地训练自己观察和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格物致知。对此荆浩早有所悟,他于《笔法记》中写道:“太行山有洪谷……皆古松也……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④荆浩画古松先遍而赏之,在操笔写之,达数万本才写出古松的真精神,这说明了写生过程就是“知”与“行”的统一。看到了、发现了能否写出来是两回事,用黄独峰的话来说,写“生生之物”是一个层面,写“物之生生”是另一个而且是更高级的层面,只有从第一个层面进入到第二个层面,才能达到写生之目的。观察并发现、感悟为“知”,用笔墨去表现就“行”。对此黄独峰亦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读万倦书”一定要和“行万里路”(写生)有机结合起来,不要以学力而过于自信,要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唯有自然造化才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做,观于天地之谓也”。⑤庄子大意说,大美在于天地;明法在于四时;成理在于万物,天地之大美、明法、成理都是自在的、深深蕴藏着的,作为圣人要想掌握至理,只能去静观天地,从中感悟出大美来。圣人皆如此,画人更要顺应天道行事,以自然造化为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原大美而写“物之生生”呢?那就是要做到不为情使,不为物役,即“物我两忘”的境界,这个境界既是天人合一,人与道合之境,因为“使情”与“状物”,都会远离“道”的本质。不能为情所使,并不是否定写生中情的作用,只是强调情要随自然而生,无声无迹,与景水乳交融;不能为物所役也不是彻底放弃物形,而是强调人要由器入道,得意而忘形。

艺术创作的陶醉来自于写生中对自然万物审美的共鸣。只有在与自然的碰撞过程中,目与物交、神与物游、物我两化,才能在心中自然兴起审美感受和创作冲动。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写生的过程就是“目击”、“游心”和“物化”的过程,简而论之,就是从物到无物再到物的状态转变。苏轼的两段话说得颇为衷恳:“居士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已亥之发,待行适楚,舟中无事……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⑥

人在山川却不留(见)于物,目与物遇,出神入化;山川、风俗、遗迹等众美见于目,感于心,发于口,都是因物而忘物最后达到神交之境。何为自然之“神”它就是“物之生生”。作为主体的人的精神之所以能和自然万物相融相通,都是合于“道”的原因,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物与我都是“道”的产物,“道”的载体,道乃物我两化的溶剂,道就是万物之根本。故在写生时,必须以原“道”为目的,不可以形器求也,甚而可以不顾笔墨技法,正如荆浩所言:“子勤之,可忘笔墨,而有真景。”这里所说的“真景”就是“物之生生”(道)。认识了中国画写生创作之根本目的是不够的,怎样去付诸实践才是更为关键的事情。写生追求神似,不是说不顾物象或者忽略物象就能为之,那种不假思索信笔涂抹的行为,就像是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永远也不可能抵达终点,写生更需要心灵的参与。黄独峰曾就此指导学生说:“作画时要凝神静气,摒除杂念,忘掉自我,把自己溶入所欲表现的对象中去,这样才能画好对象,才能在画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⑦黄独峰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用心”写生的真谛,是对古人绘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郭熙曰:“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且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⑧郭熙强调师法自然,作画应勤好、应饱游饫看,但他更重视凝神观照,把万物历历罗列于胸中,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庄周化蝶”之境。黄独峰深谙此道,作画从不矫饰雕凿,而是率意自然,任情资性,这一心态在其作品中得以凸显。

黄独峰的写生思想和古人不同,古人“论师造化”大都主张目识心记,即使是高倡“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也未必真正做到直面山川去挥毫写生。黄独峰始终认为拿起笔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提高绘画水平的关键,这是符合科学认识论的观点。人类的一切成果都来自“受”、“想”、“行”、“识”,没有“受”,“想”、“行”和“识”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此,石涛在其画语录《尊受章》中早有论述:“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借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然贵乎人能尊。得其受而不尊,自弃也;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强而用之,无间于外,无息于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乃所以尊受之也。”⑨这里石涛认为“识”和“受”对于绘画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可以互补,但他更强调“受”的作用,认为“受”先于“识”,这里符合一般认识论规律的。“识”指抽象的理性知识,从哲学层面看属于“抽象思维”;“受”指直接的感性认识及理性把握,属“形象思维”,就绘画而言,“识”就是对画理画论的把握;“受”就是对艺术对象的艺术直觉或审美直观,故对造型艺术的绘画来说,“受”不仅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是应该强化的。

此外石涛在《山川章》中写道:“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⑩既然山川之质表现着天地之理,山川之形色决定着笔墨之法,那么身即山川,为山川写生传神就弥见重要了。

山水画的宗旨固然是体“道”通神,但道是有所依附的,正是那千变万化的山山水水体现着道之精神,所以对自然万物的写生即是体现道、把握道的最佳途径。再者,随着人们“受”的不断丰富和“识”的不断提高,会不断对“旧受”和“旧识”进行超越,而这种超越仍然须以对造化的“受”为基础。因此,黄独峰先生不但重视写生,而且树立了终生写生的理念。这对于那些把写生当作基础训练或搜集创作素材的看法来说,其绘画思想的深刻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中国画的发扬光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又何常不是“写生”之结果呢?如王维的佳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恐怕绝非是闭门造车之作,应是在场的有感而发。黄独峰的写生思想就是要求画家要身即山川,用心、手、眼和自然万物对话,达到“山川即我,我即山川”的神遇迹化的创作状态。

应指出的是黄独峰强调心在作画中的作用,并非是指“机巧”和“刻意”,而是指“真诚”与“自然”。去雕去凿、率意自然是黄独峰绘画思想中突出的部分之一。这是极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观点,是老子自然观在绘画领域的丰富拓展。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言之,人应尊天道,天道即普遍规律,普遍规律即事物自身本来的样子,自然状态。所以说,失去自然或不够自然都是不可取的行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此论道:“失去自然而后神,失去神而后妙,失去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11 张氏也认为绘画中的神、妙和精谨皆属“人为痕迹,并且这种表现越明显,越远离艺术之本质,唯有自然天成之作才算的上是最佳作品,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也。

正是这种绘画思想,赋予了他画面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所以,他的画作没有雷同之感,冥冥乎清新洒脱,郁郁乎朝气蓬勃,恽恽乎博大沉雄,“天地之大美”蕴于笔墨间,溢于画作外。尤其是其山水画观之令人混沌初开,冥冥中若有对大道自然的顿悟,对心灵的愉悦和净化。这就是黄独峰绘画创作的又一过人之处、成功所在。

黄独峰先生师法自然、率意而为的写生思想及方法对广西中国画创作的影响尤为突出,更加深广。齐白石先生称黄独峰是“写生妙手”,足见其写生之高超过人处。他的“写生思想”,在今天蓬勃发展的“漓江画派”中深入人心,正在被发扬光大。这一点,做得最成功的当属黄格胜教授。作为黄独峰的研究生,黄格胜教授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探索并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中国画写生理论和技法。他的写生课已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堂,受到美术教育界同仁们的高度赞誉。

综上所述,黄独峰先生所谓的“艺术实践”和“师法造化”观,指的就是“写生”这一问题。黄独峰先生中国画的写生观就是:以“生生之物”写“物之生生”。用黄独峰先生的话来说,写“生生之物”是一个层面,写“物之生生”是另一个而且是更高级的层面,只有从第一个层面进入到第二个层面,才能达到写生之目的。对此黄独峰先生亦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要以学力而过于自信,要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唯有自然造化才是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黄独峰先生深谙此道,作画从不矫饰雕凿,而是率意自然,任情恣性,这一心态在其作品中得以凸显。

黄独峰先生的写生思想和古人不同,古人论“师造化”大都主张目识心记,黄独峰始终认为拿起笔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提高绘画水平的关键,这是符合科学认识论的观点。黄独峰正因其对传统精华的继承、创新及师法自然、率意而为的写生思想形成了恣纵朴茂、自然劲健、生气勃勃的自家风貌,给一度沉寂的中国画坛注入强胜的生命活力,这是不能否认的史实。

注释:

①吴学斌、蒙启菲《黄独峰艺术生涯》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年,第一版,第219 页。

② 孔丘·孟轲《论语·孟子》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年,第1 版,第213 页。

③ 同1,第248 页。

④ [何志明,潘运告《唐五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第1 版,第256 页。

⑤老聃·庄周《老子·庄子》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年,第1 版,第419 页。

⑥ 徐志兴《中国书画美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年,第1 版,第76 页。

⑦ 同1,第214 页。

⑧熊志庭《宋人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年,第1 版第17 页。

⑨杨成寅《石涛画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1 版,,第168 页。

⑩ 同9,第183 页。

11同4,第178 页。

参考文献:

[1]吴风《. 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年.

[2]徐建融《. 中国美术史标准教程》.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年.

[3]傅抱石《. 中国绘画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 年.

[4]温肇桐《. 中国古代画论要籍简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年.

[5]徐书城《. 宋代绘画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年.

[6]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

【卢宗业,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韦文羽,广西文联文学艺术研究室】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