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荆楚特色服饰艺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6-08

【摘要】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湖北,也是古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在当前文化竞争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特别是在我们的高校教学中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设计教学中有益和有效的资源,如何有效的整合及发扬荆楚服饰艺术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一项引人注目的文化工程。

【关键词】荆楚特色文化;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荆楚符号

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在21 世纪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及全球化文化背景下,本着结合湖北当地文化的同时,如何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将荆楚服饰文化整合并应用在设计的各个专业里,这一直是值得探讨和发展的思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这样可以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艺术视野;2.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锻炼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3.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4.提升荆楚文化的认知度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文化行业来发展。基于上述几点,本文将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要了解何谓荆楚文化,其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楚文化,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靠着独特的楚文化精神底蕴形成了符合本地区审美标准的服饰色彩、款式风格、面料材质及图案的楚文化,这些鲜明的特色都将作为本课题的重点推广理念。当下,随着在各地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好形势下,如何推动及带领地方经济是我们地方高校应思考的问题,高校现在的设计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设计的教学了,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中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设计的任务不仅仅要满足个人需求,它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与实际结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是设计专业与企业结合的目的所在,在设计课教学中如何积极运用荆楚服饰艺术和图案艺术在课堂教学里相互融入是此文章的重点。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具有多元色彩,在西风东渐的当下,设计潮流的本土化操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楚服饰文化的美学、哲学、社会价值及如何渗入教学的具体课程、具体方法方式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在此我想从以下三点来进行对策思考。

一、加强学生对荆楚服饰发展历史的了解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服饰有两种基本的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注:古制上为衣,下为裳)。在楚国,这两种服式是交互使用的。那么,历史上曾冠以“楚服”和“楚制”专称的楚国服装是什么样式呢?据考古资料和史料记载,楚国的衣有单衣(楚人称为褋)和夹衣,单衣即有面无里的衣服;夹衣即面和里夹合而成的。但若按照季节分,夹衣可细分为春衣和秋衣(写作[纟秋]衣)。而裳按照《说文》的解释为“下裙也”。裙的实用功用是遮羞,而不能防寒。因为裙内穿夸也就是古文献所说的“胫衣”,即穿在两腿上的筒套,两裆不相连,在背腰处开衩,类似于现在小孩穿的开裆裤。正因夸有开衩,因此夸上要加穿裙。显然夸是裤的雏形,楚服袖子的上部也收得很小,因而袖口和袖底非常大,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楚服收腰,它的裙摆一般相对很小,不会比腰部大很多,楚服给人的感觉,是紧凑、健美、有力的感觉。如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衣袍,其服饰的色彩变化非常细微精妙,不仅有深有浅,或鲜或灰,同时其丝织刺绣工艺的造型、勾线、设色等匠心独运,五光十色,令人叹为观止让后人所不及。面对这些鬼斧神工式的艺术绝品,我们不仅领略到楚人灵动飞扬、自由浪漫的艺术精神及人文知识,更有待于我们去创新,努力使现代艺术设计焕发新的活力。

二、重视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荆楚符号”

以立足荆楚文化、融合中华民族文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为出发点,从科学的角度对教育体系中课程设计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为突破口,将有效地运用地域图像符号来传达观念,把传统内涵灵活渗入到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里,牢牢把设计回归到传统人文意境当作现代对传统文化研究的视点去推广,从这个意义上说,荆楚文化的研究是有很多事情可做的。

课堂教学是一种“显性”文化体系,是传授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阵地。要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思维,就需要培养学生拥有深厚、扎实的科学人文底蕴。因此,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创新理念,构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新体系。对荆楚特色服饰文化的拓展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上,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收集资料是为了让自己重视及熟悉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了更好的创新。熟悉及临摹荆楚特色服饰的过程中不需要还原或与临本相像,而是培养学生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去发现、去分析、去寻求用多形式的方法挖掘传统的、典型的荆楚式的表现语言,发现旧有的表现形式以外的可能性,区别出传统服饰什么地方优秀,什么地方还有欠缺,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用继承的眼光去改进、去创造,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努力使现代的服饰设计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荆楚符号。

三、强调学生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形式语言的研究

市场的瞬息万变会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现代的艺术设计强调的是设计的创造性、功用性、自主性,为了充分表达出优秀设计作品的这些特性,必须借助有别于其他的地方特色艺术文化,由于楚服饰的着装模式及制作技巧丰富多元,这就更大范围的提供了设计素材,比如,在材料上可以首先通过新科技的方法将传统的工艺接合到现代人开放的观念与新的媒材中,设计出拓宽视觉的各种类的现代设计。从已有的服饰穿着资料来看,楚人使用的服饰主要有佩剑、佩玉、花卉及带钩。装饰上以花草的图形作为佩饰,这是楚人佩饰的一个鲜明的地区性特点。男女佩饰香草,除起装饰作用外,还可以避邪等。那么,从这一点上来看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无比的展示空间,带来了创新思维的变化基础,我们可以在某一个设计课题里,运用其色彩及图形符号的内在含义表现在需要表达的媒介物上,例如色彩搭配、服饰图案设计、款式设计等设计的教学和实践环节里,使设计课程除了具备紧随潮流的前瞻思维,还体现出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在设计中可以运用现代材料的多样性把借鉴中的具有单纯直接的荆楚色调进行分割布局,并且将其浓厚大气的装饰性进行夸张,直接展示其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风格,从荆楚地域特点及民风民俗中汲取和提炼设计元素。在教学中整合资源、壮大规模,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支柱产业,努力解决在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客观存在,通过以图像符号为媒介的传达路径,带动地方艺术科学创新精神研究。深入挖掘荆楚地域特有的区域文化元素,提炼荆楚服饰(形、色、纹样)的符号特征以及图式语言的象征意义,更新观念实现文化经济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和公共化,结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人才竞争为根本目的是我们教学的职责,只有学生改变固有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重视对荆楚特色服饰艺术的形式语言的研究,才能实现现代设计的丰富多样性,有力地推动地方高校设计创作教学的发展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2.

[2]周秉高.楚辞服饰研究[J] .职大学报,2008.1

[3]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4]张晓萍.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M]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013 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Y081)

【索菲娅,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