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浅谈伦勃朗油画语言的独特魅力

2022-06-08

【摘要】17 世纪的荷兰迎来了艺术的“黄金时期”,诞生了多位著名的画家。伦勃朗作为其中的一员,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尤其是在绘画技法和光影上的研究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层次。神奇的光影、新颖的构思、豪放的色彩无不令后世的画家所推崇,伦勃朗以其独特的油画语言在西方绘画史上留下了璀璨的光辉。

【关键词】油画语言;光影技法;笔触;绘画艺术

伦勃朗作为欧洲艺术史上璀璨的大师,无论是油画技法、绘画语言,或是其对于油画艺术独到的见解和执着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刻学习和借鉴的。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伦勃朗在创作构思、光影运用、色彩处理等方面的分析,来诠释伦勃朗油画语言的独特魅力。

一、别出心裁的创作布局

伦勃朗是一位不肯墨守成规、另立独行的画家,他从不为迎合订画者的需求而作画。创作追寻自由、灵动,常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见解来审视艺术。

诸如伦勃朗的成名作《杜普医生的解剖学课》这幅作品,画家在创作构思时,舍弃了同时代那种因循守旧的“照相片”式的模式,巧妙地选取了杜普医生在授课时的一个环节来加以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杜普医生与学生之间那种肃穆、庄严的氛围。“金字塔式”的构图,增添了画面的庄重感。亮光集中于画面中的尸体上凸显了主题,杜普医生深暗的衣服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画面右侧的背景又衬托出了杜普医生,画面中七个学生聚精会神的聆听杜普医生授课的状态,与他形成一种均衡感。

再如基督受难系列作品:《升举十字架》《自十字架上解降》《下葬》《复活》及《升天》等,伦勃朗在创作宗教题材的作品中,对耶稣等神话人物的描绘同样与众不同。其他画家都是各尽其能的把耶稣神圣化、唯美化,而伦勃朗则是从生活中取材,完全是按照民间人物的形象来再现耶稣等圣经人物,他认为耶稣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只有凡人最能理解凡人的苦难。“艺术源于生活”这一奥义,在伦勃朗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他非常喜欢游走于底层人物间,在世俗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常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来揭示和讽刺日趋黑暗的现实社会。

饱受非议的作品《夜巡》同样是一幅布局精妙的佳作,它的构图一改同时代群体肖像画中那“一”字排开的均衡布局模式,采用更加自由、主动的、层次感强的构图风格,将这一富有戏剧性、历史性的瞬间永远地定格在了画面中。画家将传统的荷兰群体肖像画转化成为充满光线色彩与动感的激情作品,整幅画面因有力的光影对比而达到高潮。画家没有将画面上的每一个人物都细致地描绘出来,而是分主次、虚实,根据画面的情节而灵活地处理;长枪、旗杆、长矛交叉的趋势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士兵们磨枪擦矛严阵以待,只等着队长的一声令下;集束式的光线、舞台剧式的构图使画面洋溢着戏剧式的氛围,画面神秘而富有激情。

纵观伦勃朗的诸多作品,画面的布局都是经过其精心设计的,力求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透过画面的本身体会到深层次的内涵,与画家之间达成思想的互动。除却“金字塔”式的构图,“对角线”式的布局也常见于其画作之中。

二、神奇的光影技法

有人称伦勃朗为“光影魔术师”,笔者觉得没有比这个再适合的称谓了。伦勃朗对于光线的运用非常纯熟,观其作品,画面中的光线既让人感到神秘,又让人觉得淳朴自然。伦勃朗在光影技法上,受其授业恩师拉斯特曼的影响,在吸收和借鉴卡拉瓦乔、艾谢梅尔光影技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集束式的光影表现技法。观伦勃朗的绘画作品,只要寻着光影就可以很快的看到画面的主体部分,并被其深深地吸引,自然而然的去欣赏画面,揣摩画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

《夜巡》这幅作品完美诠释了伦勃朗在光影技法上的高深造诣,明暗、虚实交相呼应是其油画作品的一大特色。在光影处理上,伦勃朗在画面的亮部运用厚涂法与透明罩染法多次覆盖,增添画面亮部的厚重感,笔触、肌理依稀可见;而在画面的暗部则采用大面积的灰暗色调,画面薄而透,基本上虚到与背景相融合,这样整个画面在强烈的明暗和虚实对比中显得更加朦胧和神秘。在《夜巡》这幅作品中,由于其独特的光影效果,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好似站在舞台上一样,两侧灰暗的人物和背景,与光线集中投射的亮部人物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戏剧式效果,给人以奇特的视觉感受。

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伦勃朗也主要是借助于光线的明暗对比和画面的虚实对比来表现的,他认为油画的魅力在于用色彩来表现空间和光线,通过对画面色彩和光线的自由设计来营造光感和空间感。恰恰是这种对空间的独特认识,使得伦勃朗的画面总能给人带来神秘和惊喜。

三、奔放的笔触和色彩

看过伦勃朗绘画作品的人,都会被其画面中奔放而富有节奏感的笔触所深深吸引,笔触的巧妙运用是其油画语言的一大特色。伦勃朗极其善于用笔触来营造画面的层次感,根据物象的不同质感采用不同的笔触、肌理,画面生动而富有韵律感。他的笔触常让人觉得好似音符一般,或高昂、或深沉、或狂野、或委婉。

在伦勃朗早期的油画作品中,受巴洛克奢华风格的影响,作品中的物象刻画得都比较细腻、华美,很少能看到比较奔放的笔触;而到了中后期,特别是伦勃朗的晚年,作品的笔触感越发明显和粗犷。早期画面的笔触给人以欢快、愉悦的感觉,而中晚期则更多的呈现出沧桑、凄凉、无助的氛围。这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境遇戚戚相关,资产阶级的腐败、作品的非议、生活的困顿、妻儿的离世,这一切引发了伦勃朗在绘画上心性的变化,作品的视感也不断变化,狂野、简约取代了细腻、奢华。

从伦勃朗的《自画像》系列作品中可以很好地看到其不同时期作品中笔触和色彩的变化。在早期的自画像中,笔触感并不是很强,有的只是局部地方稍加点缀,画面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古典的唯美和细腻。例如作于1629年的两幅《自画像》,画面中的伦勃朗英气勃发充满自信,刚刚在绘画界崭露头角的他,对于绘画充满了向往和激情。我们可以通过画面看到,这两幅画中,除了衣物的领子部分可以发现明显笔触外,整个画面都处在一种静谧的氛围中。色彩的运用同样是比较平稳。在衣物的处理上,基本与背景相融合,除了光线投射的主体部分色彩相对明快一些,其他都是笼罩在灰褐色调之中。而在1639 年的《自画像》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伦勃朗中年时代的画风有了明显的转变,画面中呈现出了明显的笔触感,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也由静谧转向欢快;衣襟和头发上简约的笔触与衣领和画家面部细腻的笔触和肌理形成明显的对比,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再如作于其晚年1668 年的《自画像》,笔风狂放不羁,整个画面都布满着笔触,厚涂叠加的色彩、苍劲的笔法勾勒出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苦涩的微笑仿佛似在讽刺这个社会的不公,又像是在嘲笑自己的境遇。

越到晚年伦勃朗的绘画风格越显得粗野、豪放,色彩和笔触也越加丰富和浑成。他的油画技法既是分割又是混涂,既是厚堆又是透明重置,他用厚涂和分割笔法所建立起来的层次变化,在物质构造和视觉效果上,几乎达到了难于置信的程度。

综上所述,伦勃朗以其独特的油画语言深深地打动了后世众多艺术爱好者和画家,让世人对于油画及油画语言有了全新的认识;油画语言实际上就是画家对油画本质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是画家审美主体意识的体现。我们从对伦勃朗及其油画语言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艺术家在对待艺术时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对艺术有明确的感知力,要坚持自己的准则和方向,这样才能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油画的本质,逐渐提炼和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走在油画艺术道路的前沿。

参考文献:

[1] 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20.

[2] 何政广.绘画光影魔术师—伦勃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35-38

[3] 李春.欧洲十七世纪美术[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4:237.

[4] 范达明编;金冶等著.油画学问:金冶艺术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79.

【包明雨,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