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室内地面的形态与空间设计初探

2022-06-08

杨亚平 马云林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居住和生活空间环境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地面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在室内设计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室内地面的形态以及它和空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求对室内地面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室内地面;形态设计;室内空间;空间设计

地面作为室内空间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是提供给人们各类室内活动并提供放置家具器物的基面。在人的视域范围内,地面所占的比例还是较大的,它是室内所有元素之中,受到最大磨损和灰尘污染的地方。为了满足人们在物质上、精神上的享受,达到对室内地面舒适化、科学化、艺术化的追求。首先地面的设计必须满足支撑、隔音、安全、美观、耐久和无障碍等功能。在此基础之上,根据人们对地面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的使用空间做出不同的考虑。

一、室内地面的形态

室内设计包含了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内容,为了满足一定的功能要求或者创造丰富的空间形态,作为支撑空间的基面,地面往往能给人比较直观的感受。室内地面通常是以面的形式出现。最常见的有下沉式地面和抬升式地面,两者都是空间二次设计的一种独特手法。

(一)下沉式地面

对室内局部地面进行下沉处理,限定出范围比较明确的空间,我们称之为下沉式地面。根据使用要求而定,下沉地面与周围地面产生一定的落差,底面标高比周围的要低,形成了室内空间的层次变化。人在下沉空间中活动,具有较强的维护感和安全感。由于视线的下降常常对周围空间感到新鲜有趣,为周围空间提供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更易于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

(二)抬升式地面

室内局部地面抬高,抬高的边缘向内划分出,并且有一定限定性的空间称为抬升式地面。它与下沉式地面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表现出一种开敞、活泼的情景。就方位上而言,人处在地台地面上,有种优越感,并且成为视觉的焦点。除此之外,抬升式地面可以使空间的序列充满趣味性,具有强调和突出空间的功能,让人们对空间产生深刻的印象。

二、室内地面形态的空间组合

空间本身是无形态的,它是我们在决定如何使用空间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并且要借助于实体的限定才能被人感知。室内地面形式之间的相交、穿插、转折、弯曲等设计手段,都可以使其形成丰富的、美观的室内景观与空间效果。除此之外,地面形态在建筑空间中,可以分为单一空间中的组合、复合空间中的组合。

(一)单一空间中的地面形态组合

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构成地面形态(例如:圆形的游泳池)。地面在单一空间中,大多数都是水平地面,只有一些局部需要强调的空间环境会出现近距离的抬升或下沉。

1.垂直方向的限定,通常在室内设计中用设立和围合的方法来限定空间,围合的方式不一样,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2.水平方向的限定,也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水平地面、抬升地面、下沉地面。

(二)复合空间中的地面形态组合

根据空间的使用性质、位置的不同,所形成的地面形态也是多样的。人们往往依赖于连续性的行动来感受不同地面形态的存在。不管是把一个单一的空间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功能区,还是将多个单一空间组合在一起使用的空间,地面形态都会随着使用功能区域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多个空间中地面形态相互作用的效果,这就是复合空间中地面形态的空间组合。在较大的室内空间中,地面形态组合主要有集中式组合、线式组合、放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以及网格式组合。

1.集中式组合

由一个大的、占主导位置的中心造型来统率一定数量的次要形体,经次要形体围绕形成一种稳定的向心式造型。

2.线式组合

由若干个单元形体(单元形体可以相同也可以在形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按一定方向相连接,构成的地面形态序列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灵活性。

3.放射式

综合了前面两种组合的特点,由居于中间的主导形体和从主导形体呈放射状向外扩展的线式空间组合而成。

4.组团式组合

将功能类似的空间单元按照形状、大小等方面的共同特征紧密连接,甚至采用对称、轴线等秩序手段建立一定的联系,就可以构成相对集中的地面形态。

5.网格式组合

由两套平行线相交形成网格,当网格由二维转化为三维,就形成一系列重复的、模数化的空间单元。为了贯穿区域的视觉和空间的连续性,还可以在地面形态组合中运用削减、层叠、滑动等造型变化。

三、室内地面的视觉要素

地面的形态无法脱离环境以及人的感受,其形状、色彩、质感、尺度、比例、人工照明等这些基本元素作为室内地面造型的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一)形状

在满足人类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形式的地面形态所表达的设计语言是不同的。例如矩形的下沉或上升给人直爽、明快的感觉,圆形地面的下沉或上升让空间显得更生动、活泼。

(二)色彩

色彩在地面装饰中是设计的音符,并且存在一定的引导作用。色彩具有冷暖感、距离感、重量感、尺度感,它能够改变人对物体的形状、尺度和位置的感知。因此地面装饰色彩不仅可以创造特殊的气氛,营造不一样的艺术效果,还可以加强空间感和立体感。

(三)质感与肌理

对地面设计一些具有风格、样式和美学特点的造型以及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室内环境是离不开装饰材料的。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才能实现造型上的可能性。

(四)尺度与比例

对于地面形态来讲,地面造型的尺度是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来设计的。不同室内的不同场合,我们要求下沉或者抬升的区域有所不同。

(五)室内人工照明

室内地面的照明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功能特性,人工照明投射在地面上,使地面的色相、明度和彩度都发生了变化,对顾客产生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四、室内空间中地面形态的秩序

无论是多复杂的室内空间,秩序是不可少的。我们在这里简单的介绍几个秩序原理——轴线、对称、等级、韵律、基准、变换,他们可以使任何一个复杂的室内空间,共存于一个有秩序的、统一的、和谐的整体之中。此外,根据人流方向上的主要空间序列,地面的形式在进行空间组合的时候也应该包括:序言、高潮、结尾三个部分。在室内不同的序列阶段,地面造型的大小、形状、方向、色彩等空间处理手法是不一样的。整个空间中地面形态的秩序,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空间过渡。更重要的是,不能将重点仅仅集中在一个地方,地面设计需要既有变化又有秩序,才使得地面形式与其周围环境空间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五、结语

以上是简要的谈了一下在室内空间中地面的形态与空间的关系。我们都清楚从事室内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怎样设计、安排和组织内部空间。不管地面是下沉式空间还是上升式空间,都是一种利用虚拟手法创造的空间形式。无论什么样的地面造型,什么样的视觉冲击力,一切都应该从形式美的原则出发,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求统一,灵活运用各种设计方法,综合考虑地面的形态与空间的关系,来满足各类室内活动的地面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其钧,室内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f21胡剑虹.室内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张书鸿.室内设计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易.室内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许炳权.室内装修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

[6]顾馥保.建筑形态构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三版[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8]辛艺峰,建筑室内环境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9]程大锦.图解室内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0]沈白禄,室内设计元素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杨亚平马云林,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