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谈张书放牛旂花鸟画的艺术风格

2022-06-08

TEXT/谭平

【摘要]张书旂的花鸟画会给人振奋、爽快的感觉,好似春光明媚、生气勃勃的自然再现。传统文人画被他以独具匠心地继承并有所创新。他的写意花鸟画的格调是高雅的,用奔放洒脱的笔法描绘物象形态,用诗化语言表现中国哲学空灵境界、意境成为花鸟画艺术的灵魂所在。张书旂的写意花鸟画在题材内容上惯于描写花鸟鱼虫,但是艺术意趣却完全新颖,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关键词]花鸟;色彩;诗意;空灵

一、多样化的表现方法

张书旃(1900-1957),浙江浦江人,原名张世忠,字书旃,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门研究学习国画,深受任伯年花鸟画清新的画法启发。1929年被徐悲鸿赏识而聘为中央大学教授。徐悲鸿曾对其评价道:“刻意写生,自得家法,其气雄健,其笔超脱,欲与古人争一席之地。”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举办的两次全国美展上,他的作品获奖。张书旂名满天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张书旂早年有过学习西画的经历,其造型能力非常强,是许多画家所望尘莫及的。

张书旂在作品中的设色与其说是受任伯年影响不如说是他天性活泼的本性,在用色上典雅生动,墨色的饱满,水分的滋润,笔意的洒脱,不逊于任伯年。中国画色彩讲究配置,好的配色高雅不俗,他喜好在仿古色纸上作画,更善用白粉与鲜亮颜色调和运用,用白色作画,以白代彩、以白代墨。传统水墨强调“墨分五彩”,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以“粉分五色”代替之。在中国画界少有用白粉绘画,因为要用好白粉是很有难度的,很多画家采取回避态度,不敢轻易使用白粉色。张书旃对白粉则驾轻就熟,情有独钟。他的许多作品里都大量使用白粉,被人称他为“白粉画家”。白粉在他笔下不但没有“板、结、腻”的通病,而且还有着不逊于墨色的表现力。无论是所画白樱花、粉红桃花、白雀、白孔雀、白鹭,还是白鹰、白鸡、鸽等,或双勾、或点写,无不写意传神,用笔苍劲秀润,非但不会让人感觉艳丽浮躁与俗气,反而使人感叹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典雅清新、浑厚华滋、明丽俊逸而又气韵生动的艺术感染力颇具现代感。吴茆之先生称其为白粉主义画家,白粉成就了张书旂花鸟画的特色。

张书旃也用高丽纸作画,高丽纸特殊的性能是不太浸水,这对小写意的色彩表现手法最为适宜,在作品中色彩与水墨相互融合,所表现的对象清新滋润,韵味无穷。在《桃花雄鸡图》中我们看出石头的淡绿色与鸡冠及桃花的红色形成对比,还有以黑树干与鸟的白羽毛的对比作用增加了画面节奏感,使墨与色相得益彰,达到了古人说的以色助墨,进而画面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具体的用笔方法上他多用侧锋来画枝干,在一笔中将干湿、浓淡、枯润表现出来,不仅体现了枝干的形态也体现了用笔的技巧。张书旂在画叶子时也是用侧锋,笔身调上淡色,笔尖调入重色,一笔下去,在纸上就会有浓淡变化的产生。写是一种国画的表现方法,它有不可重复性,最重要的是讲究节奏感,在“提按顿挫”的行笔之中表现有矛盾力、有涩进的味道。从中看出张书旃在落笔之前对花木的自然结构、造型以及画面的构图、枝干穿插都做到心里有数,深思熟虑,九朽一罢。所以构图能力、色彩配置、形象记忆都是绘画技法质量的保证。从张书旃两幅作品《花鸟》《白孔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用白粉不但能画出丰富的层次,而且还能画出光泽、画出质感、画出神韵。在后期作品中,张书旃对白粉的运用,更加娴熟,以至达到出神入化之艺术境地。张书旂曾说:“技无定法,凭心慧而得我法,创新也。”虽然他的墨法与古法不能相比,但色彩画法却无人能及。

二、留白诗意的美学观

徐悲鸿在评论中国近代绘画在世界画坛上所居的地位时说:“人物山水不足道,所长者只有花鸟。”近代画家中所有成功的画家,也不过齐白石、张书旃、陈树人、张大千等几个花鸟画家而已。中国花鸟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其因有二:一是中国花鸟画的色彩和布局富有装饰性;二是中国花鸟画既写实又写意,要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而西洋画中有人物、风景、静物,唯有花鸟,只得让步于中国画。理由是花鸟在西洋画中最难布局,同时鸟的动作,不能固定,最难捕捉它的形。西洋画中有鸟,但往往失却了鸟的本性与鸟的灵动。而抓住鸟的一瞬间变化,正发挥了中国花鸟画的长处。张书旃花鸟画的成功,正是继承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传统创作方法。他没有一般近代画家略形重意的习气,凡国画上所有的技法特点多能保留。画面上充满趣味,色彩有鲜艳的配置,往往在仿古色纸上,用白红和深绿色调独创一格的花鸟画,纯从写生中得来,鸟的动作自然,花的色彩正确,是写生观察和心中意会的结果。张书旃花鸟画的杰出成就和其追随者的艺术风格、审美倾向、艺术趣味,无疑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形成了一个熠熠生辉的花鸟画流派。

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的空白是张书旂写意花鸟画的另一个特点,这一美学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源于《易经》太极阴阳互补的哲学思想。表达对宇宙自然、人生观的体验认识感悟,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将形而下的物理世界中花木、山石展现在这一片虚幻空灵的素底上相互映衬,互为表里,造成了宁静、悠远的艺术效果。虚化了物象而呈现出的空白,为观者留足了其想象的空间,留空白能诱发朦胧意象,艺术不可能将一切描述尽,让人一览无余。太过直白的画,将限制观赏者的二度创造。

在张书旂画的《锦鸡》图中可以体会到如何留空白的:双鸡伏在一块石头上,而石头只是以一根线条写出,由于这一条线在运动中充满着轻重、虚实的节奏变化和光照变化,就使人感受到它是主体物质的轮廓,可辨别出这是一块很硬的花岗石,右边的杂草和题字起到了稳重心和呼应主题的作用。寥寥数笔将两只困思朦胧的锦鸡描绘得神完气足,以一胜百、以简胜繁地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在他的《岁朝清供》图上有一瓶子插着白梅花以及一盆水仙和二颗石榴放在一空白之中,它将背景之物全部省掉,不知道石榴是放置在桌子上,还是放在地面上。这种构成方式在西方人看来,会一定认为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其实这就是中国画艺术之美。在中国画家眼中重要的不是空白究竟是什么,而是对画中主体形象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文学意味的花鸟画作品,所产生的联想韵味远远超过了画面艺术所能表达的。张书旃的花鸟画是诗意的.往往是借景抒情,有着象征性的含意,表达出了他的高尚情操,这也正是他高深文学的修养影响着他的绘画。在作品《芦雁图》中近景在大片摇曳的芦花下有三五只大雁正抬头向远处飞奔而来的孤雁呜叫,几只大雁动态各异,造型上准确生动、顾盼有情,用笔洒脱而充满灵性,表现出了鸟的羽毛的蓬松、轻盈,脚爪的质感惟妙惟肖、富有诗意;对芦苇的笔墨处理少而精,使画面的幽深空间层次得以表达,这是对传统中国画“诗情画意”淋漓尽致的体现。画上虽没有直接题诗,但“天涯孤旅寻伴侣”的诗情意境却耐人寻味。通过解读张书旂的花鸟画,可以说写意花鸟画艺术是要对人们有美感的启发,而非美的讲述。花鸟画中的花草、迎风的飞鸟、幽崖深谷、飞流丛林,皆因其在空白衬托下露出勃勃生机。都是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运用写生与色彩这一特殊的绘画语言去概括地表现自然精神本质,在不似之似的神似中去追求物象的真实感觉,不为现实所役,达到审美的目的。

张书旂的艺术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他的人品学养、思想境界已达超凡出尘高度。继承和发扬传统技法,以大自然为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长,探索并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成就了其艺术的辉煌。张书旃是花鸟画的一块里程碑,他的贡献是卓越的。研究张书旃的艺术无疑给当代花鸟画创新带来很多启示。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12.

[2]张世简.写意花鸟画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9.

[3]张书旃,张书旃画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10.

[谭平,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