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视觉见证历史——“85美术新潮”后近30年的湖北当代艺术

2022-06-08

孙国涛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自“85 新潮”后至今已有30 年历程,湖北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独立的艺术创作思想、延续不断的发展脉络,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湖北当代艺术创作多彩多样,风格多变,至今艺术创作支脉繁多,人才辈出,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活跃着各种探索者的活动轨迹。湖北当代艺术创作群体是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域特有的文化现象,无论是作为艺术本体创作上的坚守,还是其探索及实验精神都令艺术界瞩目和思考。

【关键词】湖北;当代艺术;30 年历程;梳理回顾;地域特征

在文化艺术的创造性方面,湖北的艺术家们既聪明又勤奋,无论在哪个时代从来不缺少新锐艺术家。由于地处中部,并不为外界熟悉,但他们的创作实力,以及他们的执着与坚守,对于丰富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生态有着深远意义。

一、“85美术新潮”时期的湖北

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面对外来文化,国内青年艺术家敏感而热烈,从未有过的一大批艺术观念、图式和表现形式涌入进来,五光十色的西方现代艺术给中国的艺术家们以强烈的刺激,他们抱以极大热情去学习、模仿。1985年,美术研究所发起在安徽泾县召开了一次油画研讨会即“黄山会议”。取得全国油画家共识的主张是“要多样,不要一统”,倡导创作个性和艺术观念更新,从而带动“85美术新潮”兴起。与当时的文学界一样,积极参与“85 美术新潮”的艺术家们都有很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当时的青年厌烦了苏联的美术样式,努力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寻找新的语言,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艺术新潮,史称“85 思潮”。当时的青年艺术家大部分都借用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与手法来达到他们融入新潮艺术的目的,一时间,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快速地实验了一遍西方现代艺术近百年来的所有艺术流派和样式。

与此同时艺术理论的探讨也不甘落后,有浓郁探讨和争鸣色彩的艺术理论刊物出现了,湖北美术家协会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激励鼓动下体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反叛和探索精神。1984 年底,湖北美协组织召开美术理论探讨会,本省及外省的美术理论家参加并就当时艺术界有关创作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面讨论当时美术界各方面问题的重要理论会议。1985 年1 月,湖北美协组织创办的《美术思潮》试刊号开始发行,彭德任主编,鲁慕迅、周韶华任副主编,强调刊物的新颖性,热衷探讨和争鸣,对当时的美术界发展动向和潮流予以关注、支持和理论上的探讨,有真正的批评精神,文风犀利率真。由此使湖北的实验探索性艺术非常活跃,1986 年的湖北青年美术节,是湖北美协组织的大规模的艺术活动,在武汉、黄石、沙市、襄樊、宜昌、十堰等地同时举行,在28 个展场展出50 个由青年艺术家自愿组合成的群展或个展。湖北青年美术节"呈现的多元化趋势和包容宽松的艺术氛围,成为“85 美术新潮”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其中傅中望、黄雅莉的雕塑,高校的青年教师方少华、魏光庆、李邦耀、肖丰等的油画都使艺术界瞩目,活跃于艺术界的这些勇于创新和探索的青年艺术家们与稍后的“部落、部落”群体的董继宁、郭正善等在形式语言上都有较重的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迹象,这些艺术家努力在自身地域性的文化背景及传统中找寻与西方现代艺术潮流融合的方法。1987 年4 月,中国美协从湖北青年美术节展览中挑选一部分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艺术界受到很大震动,反应热烈。

此间,一批有艺术理想、思维活跃的青年批评家,如皮道坚、彭德、黄专、严善錞、祝斌、鲁虹等人与艺术家持续的互动,阮璞、汤麟、刘纲纪、鲁慕迅等老一辈理论家就美术思潮写出了重要的学术文章和著作,这一时期湖北的美术理论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推进,使湖北实验性艺术在当时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在国内前卫艺术领域有很大影响,备受艺术界广泛关注,这场艺术思潮在全国很快蔓延。

二、“85美术新潮”后至90年代

经过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那场轰轰烈烈的美术思潮之后,20 世纪90 年代的湖北当代艺术家们变得理性,他们在反思自己过往的艺术之路后重新调整,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对艺术家各个方面的影响,引发了艺术创作的市场化与商品化。湖北美协、湖北省美术院、武汉画院以及湖北美术学院等艺术机构、创作团体、专业院校等构成了这一时期湖北美术创作多元化的主体和推动力量。90 年代以来,湖北的探索性美术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石冲、冷军、周向林的超级写实主义作品,聂干因、钟孺乾、刘一原等艺术家作品中的彩墨现象,尚扬、傅中望、肖丰等人作品中呈现的文化母体现象,魏光庆等人的波普艺术现象,等等,这些艺术家在创作上有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执着强烈的实验性与观念性,是湖北美术多元发展中醒目的一抹亮色。

(一)短暂的中部崛起

1989 年以后,一批艺术家从全国各地来到湖北,“北方极地文化”艺术家的代表王广义、任戬、舒群等,以及一批中央美院、浙江美院等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到湖北,给湖北当代艺术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以王广义、魏光庆、李邦耀等为代表的“波普”现象和以任戬为主的“新历史主义”小组都受到很大关注。他们的艺术融入了湖北美术开放与创新的大格局之中。

这一时期湖北美术创作在形式观念上更加前卫和先锋,已取得成就的中年艺术家用新的实验性作品否定自我,年轻艺术家则思想活跃勇于探索,运用新材料和表现技巧努力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这时期湖北美术学院的教授尚扬,因为受利奥塔等西方哲学家影响,否定了被艺术界广泛认可的略有苦涩伤感的浪漫风格,创作出形式上较为简练抽象的《状态》《大风景》等作品。此时尚扬艺术风格成熟却有勇气否定自己去努力探索,无论作品还是性格都很有魅力,成为当时湖北年轻艺术家的精神领袖。一些中青年批评家既在理论研讨中努力与艺术实践发展同步,同时又密切关注全国艺术动态并积极推介湖北本土的优秀艺术家,一时间湖北的当代艺术力量从全国来看有“中部崛起”之势。

(二)艺术家注重个体价值的发掘

伴随着90 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来临,中国全面进入大众文化的消费时代,至此,理想主义和对西方现代文明盲目崇拜的潮流逐渐消退,艺术家开始对个人生存价值重新审视并关心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视觉艺术家开始将目光从对过去的沉思转向对置身其中的这个陌生时代而思考。

湖北的魏光庆、石冲、冷军、傅中望等艺术家面对极具诱惑的艺术市场却冷静思考,孤独努力地进行个人的学术探索,他们的创作带有浓重的哲学思辨色彩和人性的深刻反省。魏光庆对观念艺术抱以浓厚的兴趣,是湖北实验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傅中望的雕塑在传统与当代的语言对垒中,探索其观念的意义和价值,并将创作取向对准传统的榫卯结构,试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一种契合当下又区别于西方艺术的东方品格。此外以周韶华、聂干因、朱振庚和刘一原等为代表的现代彩墨画家锐意开拓、求新求变,以其独具品格的探索引起国内学术界关注。

这一时期举办的重要群展与交流活动有:1994 年“中国现代水墨画展暨研讨会”在台北举办,周韶华、燕柳林参展并与会;《新介入:当代艺术展》在武汉展出,参展艺术家有方少华、魏光庆、杨国辛、袁晓舫、石磊等;此时,《美术文献》以丛书形式出版,由批评家从各个角度全面推介当代艺术家,是继《美术思潮》停刊后湖北出现的一本具有重要影响的先锋艺术杂志;1995 年,湖北艺术家傅中望、方少华、杨国辛、石冲、李邦耀、曾梵志等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

(三)艺术评论家、艺术家集体出走

湖北经济发展的滞后无疑对美术人才的流失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家和批评家开始流向了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浏览中国美术界,有众多史论家、评论家、艺术家从湖北走出并活跃在全国各大城市,批评家有皮道坚、彭德、严善錞、鲁虹等,艺术家有尚扬、石冲、方少华、刘子建等。

20 世纪80 年代移居香港的洪耀,开始了全新的艺术探索之路。他后来的创作有重大的变化,即对于传统“弹线”手法的创造性运用,近年来他的艺术风格一直有逻辑的在向前推进。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的李全武和工作于湖北省美术院的苏笑柏,都曾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学习,1985 年李全武移居美国,因其在人物画创作方面独到的理解和表现力,特别是“布什总统图书博物馆”的巨幅总统肖像订件,为他在肖像画坛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地位,现担任武汉创意天地的规划、设计工作。1987 年苏笑柏在中央美院研修后获德国文化艺术奖学金,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研究生班及大师班学习,先后在里希特及吕佩尔茨等现代艺术大师工作室学习,现在是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在现代大漆绘画领域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此外,曾任职湖北省美术院的雕塑家黄雅莉,她的《静穆》系列作品在80年代有广泛的影响力,1989 年进修于加拿大班芙艺术中心学院,现居温哥华,自由艺术家,近年来把目光转向观念摄影领域。

这些艺术家、批评家虽然陆续离开湖北却在其流向的地域开花结果,对当地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85 文化”批判精神深入他们的骨髓,他们将当代艺术的探查追寻意识,对当代社会的感悟和体验,以及个性化的视觉经验带入他乡,并将自己的视觉图式和他处文化相融合,从而使湖北当代艺术得以更广阔的扩散。

(四)超级写实

上世纪90 年代湖北涌现了几个顶尖的超级写实艺术家,推动了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发展和转型,他们是周向林、石冲、冷军。在湖北“中部崛起”式微之后,为湖北的美术界又一次赢得学术声望,在传统技术日益瓦解并被逐渐舍弃的今天,他们专注于传统技艺并将其推向极致,让人叹服,他们的创作观念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与探索意味。

1990 年周向林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期间创作了著名的作品《1969 年11 月12日·开封》,展现的是画家对于“历史画”的深刻认识。“写实”不仅是周向林在历史和艺术之间最为恰当的表达方式,也是他对待历史的一种“冷峻”态度。从1993 年创作的《红色机器》系列开始,周向林的创作原型不仅仅是对历史性的“实物”的描摹或者分析研究,而是将分析研究的过程直接视为创作,并将绘画作为分析研究结论的最终呈现。

在架上油画遭到质疑和摒弃、写实绘画备受冷落的90 年代画坛,冷军却以其纤毫毕现的写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是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强烈地表达着他作为艺术个体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1993 年到1996 年,他创作了大量的带有主题性和价值倾向性的作品。《世纪风景系列》表现了人在强大工业文明下的卑微和无助。《鱼》系列及《生命之像》是石冲以身体为主题的作品的源头,他的观念、行为、装置、雕塑、摄影、绘画的工作方法也逐渐明晰,“装置艺术架上化”是艺术家这一阶段艺术实践的总体特征。此后的《综合景观》《欣慰中的年轻人》《今日景观》《外科大夫》《某年某月某日的肖像》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成为20 世纪90 年代中国艺术界一个重要文化景观。他以装置为题材的绘画,更像以超级写实技术为外壳的行为、观念或装置艺术,石冲在观念先行并对所布置的场景所做的极端写实作品,使观者和描绘对象产生了陌生和距离,对观者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震撼。

三、全新文化语境的十年—— 2000~2010年进入2000 年以后,已经很难再用一种流派和风格对艺术现状进行概括和总结,我们进入了一个由图像完全侵袭人们思维的图像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也使数字艺术和视像艺术突然出现,艺术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湖北当代艺术翻开了新的一页,一个全新的文化艺术语境时代到来了。

进入21 世纪,面对走向四面八方的湖北当代艺术家,而留下坚守的艺术家反而显得冷静而思辨,傅中望、魏光庆、袁晓舫、肖丰等一批艺术创作骨干相继在美术教育机构、学术研究机构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在培育新生力量和文化担当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培养的一批新人在创作上已崭露头角,这些青年艺术家感性地去体验和表现发生在自身周遭的各样变化,他们用自己熟练的技巧和语言走向身边的现实生活,从观感上更显亲切,他们是湖北当代艺术创作中灿烂的一道风景。

(一)学院、创作团体及展览机构对当代艺术的推动作用

湖北美术学院以魏光庆、袁晓舫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家对文化有独立的批判立场,他们结合自己的艺术创作对年轻后辈产生了很大影响,给有些守势的湖北艺术界增添一些鲜活的空气,以魏光庆、袁晓舫为主体的骨干力量,周围又汇集了一批新生力量。他们对年轻人从绘画走向装置、行为、录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徐文涛、李继开、龚剑这些敏感而富有勇气的后辈也以个性化的视觉图式,续写了新世纪的多彩乐章。

湖北省美术院则以傅中望为代表,他很巧妙地把传统元素和西方现代艺术结合起来,寻求传统元素的当代转换方式,智性地表达了自我的文化立场和精神诉求。他的这种机智,对于供职于美术院的青年雕塑家史金淞视野的开阔及表达上的丰富有很大影响。

这个时期的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作为仅有的正式展览场所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2001 年,湖北当代艺术主题展《现在》《呼·吸》等相继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展出,成为首次在武汉地区举办的面对公众的综合性当代艺术展。“在场:武汉2008 当代艺术邀请展”由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是坚守湖北的本土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新老艺术家的一次沟通与交流。

2003 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在《美术文献》杂志的基础上创办“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成功实施了一系列当代艺术展与相关活动。如2004 年举办的“慢——当代艺术展”,这个综合性的艺术展览显得前沿而另类,备受关注。2005 年的“天空——曾梵志的绘画”展示了曾梵志新创作的“乱笔”系列作品。2006 年2 月“时间的一个点——在武汉”则是湖北本土艺术家与外埠艺术家的一次互动与交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术文献》对湖北70后的艺术家的推介作用功不可没。

2004 年,《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由《美术文献》主办,邀请学术主持人提名,展出海内外112 位艺术家的200 余件作品,涉及雕塑、装置、影像及架上艺术。作为首次在武汉按照国际惯例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当代艺术展,受到各方媒体的广泛关注。2007 年的“观念与形态——第二届美术文献展”的举办和延续便具有更多的文化象征意义,希望能够从当代艺术史和当下话语的边缘出发,重新寻找那些观念和前卫的片断,从而从当代艺术的前沿性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文脉,将那些被体制化和市场泡沫化所遮蔽的、散乱的历史线索重新厘清。文献展使湖北有了一个全国性的当代艺术展,对推动湖北的当代艺术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活跃在美术理论界的彭德、皮道坚、鲁虹等批评力量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展的频繁涌现。

一个当代美术馆既要有责任感,同时又要有文化理想。美术馆的展览策划,它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多元的。美术馆本身就是公共艺术场所,首先要强调公共性和包容性。美术馆在提升湖北文化艺术形象、推介湖北当代艺术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7 年湖北美术馆建成开馆和2008 年武汉美术馆落成使湖北当代艺术和国内国际间的联系有了一个很好的对接。武汉美术馆以“互动:中国当代油画展”为开馆展,参展艺术家以湖北籍艺术家为主。湖北美术馆则以“观念与形态——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作为当代艺术的切入口。

(二)女性艺术家及公共图像时代

在湖北以“七拍:武汉艺术家当代油画作品展”作为集体亮相的女性艺术家群体,有王清丽、余萍、高虹、黄海蓉、王衍如、刘晓峰、林欣等,被称为“七仙女”。每年进行年度展览和异地交流展览,她们每人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叙述,以女性敏感而细腻的视角展现了社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观念形态的变化。

进入2000 年后,大众文化和公共图像时代全面到来,殖民文化、边缘与身份、女性艺术等后现代艺术命题广泛吸引了文化界的目光。“70后”“80 后”的湖北青年艺术家很自觉熟练地把身边的大众图像和景观等视觉经验转换为艺术表达的语言,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视觉表达,他们热衷采用装置、行为、影像、图片等非绘画性艺术形式,彻底颠覆了人们头脑习惯的价值体系,他们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创造出了一个虚幻的卡通世界和语言来表达他们眼中的现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看似乎现实也被他们卡通化了。

四、当代艺术新繁荣的背后——2010 至今(民营美术馆和画廊,东湖计划,海归新力量)

(一)民营美术馆和画廊的兴起

进入2010 年,湖北的民营美术馆和画廊遍地开花,2010 年钻石艺术博物馆正式落户武汉并成功举办了首次钻石艺术收藏展后,为多名中外艺术家成功举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展览。2011 年,武汉K11 艺术村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常青花园启动,为年轻艺术家们搭建了良好的展览平台并提供自由使用工作室进行创作的机会,除了鼓励艺术家进行常规创作外,还通过公开展览及定期开放的活动,与社区和公众之间互动和交流,促进区域艺术的繁荣。2014 年4 月光谷联合在武汉创意天地合美术馆前广场举行了“回声:多维传统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呈现研究展”的隆重启动仪式。

此外还有嘉宝美术馆、益合美术馆、湖北佳和当代艺术博物馆和龟山脚下的汉阳造以及武昌的昙华林周边的众多艺术机构争相开幕,为湖北的当代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多展示及交流平台。

(二)东湖艺术计划

2010 年值得一提的是“每个人的东湖”艺术计划,使艺术成为一个公共事件,至今仍有艺术家和公众为保护东湖水资源而努力。例如湖北美院年轻的教师周罡把武汉东湖凌波门水面上的平台用50 罐喷漆涂成了金色,涂成“土豪金”希望借此提示东湖正在遭遇的地貌和水质的变化,让人们直接感受到借东湖发迹的土豪们的存在。

东湖艺术计划发起人是李巨川、李郁,李巨川是一位跨越于建筑与艺术两个领域的人,身为一位从不接活的建筑师,李巨川选择用艺术的方式(录像、行为、装置)来表达自己的关于建筑和城市空间的思考,同时,他也是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的实践者之一,正是他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周边的青年艺术家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对空间、政治、权利关系的研究使他们更容易以艺术的方式参入焦点式的公共事件中去。

(三)重要展览及活动

2011 年湖北美术馆《中转——2011 三官殿1 号艺术展》,方少华、石磊、肖丰、李邦耀、杨国辛、袁晓舫、傅中望、魏光庆8 位艺术家作品展览是对湖北近10 年的当代艺术状态进行了梳理,是艺术家们人生与艺术的中转,透过他们的创作,也能洞察到近年来全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缩影。

2012 年3 月武汉K11 艺术村“记忆存在于身体之外”当代艺术联展展出了10 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有多媒体影像、油画、摄影、装置等不同艺术形式,艺术家对“记忆”这个话题进行了多样性的解读。艺术家试图对于个人创伤记忆,以及时间磨损后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做出深刻思考和质疑。

2014 年9 月“2014 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来自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79 位当代艺术家参加此次展览,共展出近百组艺术作品,联手展现“再现代”主题。本届“美术文献展”展览共分四个版块,包括冀少峰担任策展人的“再现代”,付晓东担任策展人的“刻奇博物馆”和“后传统时刻”,以及严舒黎担任策展人的“残缺的文献”。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引起在全球化语境中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各种问题的讨论,以期建立一个为国内、国际艺术界关注的学术平台。

由湖北美术馆与湖北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2014“学院空间:社会向度——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旨在通过美术馆的公共平台推介新人新作,丰富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土壤,为美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发现和储备人才。“社会向度”在某种程度上将学院美术的视角延伸放大,并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与其所处社会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既有艺术家个体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又有社会环境对个体艺术创作的影响。

(四)海归新势力

海归艺术家在熟悉西方艺术风格和艺术态度后,对中国的文化进行挖掘,以新的艺术目光审视中国的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独立而不盲从。他们把国外的工作方式和艺术思维带回来,实现零距离的对接,展示新文化的多样性。他们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区别于传统的经典美学,试图建立中国独有的对当代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意味。唐骁、李鹏、詹蕤和周罡等都是留学欧洲后回国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是另一种艺术力量的呈现,年轻有锐气、海外留学背景、文化差异和国际视角使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迥异于同辈的艺术青年。

唐骁、李鹏和詹蕤都执着于对抽象的表达,他们既维护抽象的“正宗”又必须面对抽象的局限,唐骁近年来倾向尝试各种材料。高度的视觉修养使他对材质的感觉和符号上的把握非常精准。李鹏近来已采用宣纸,但是他的作品迥异于传统水墨趣味。

周罡与张彦峰的影像作品《大武汉》中,曾经映像中的城市都通过武汉炎炎的夏日骄阳、粘粘的潮湿空气、浓浓的市井味道在模糊与清晰中交替。动物、街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通过他们手中的摄像机变成了当下中国的一幅肖像,一份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档案。此作品参加了由王春辰策展的2014 年10 月在美国布罗德美术馆开幕的“未来的回归: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展,并被收藏。

结语

湖北的经济发展滞后于沿海城市,微弱不规范的艺术市场和艺术品推出途径的不畅,是阻滞湖北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市场的薄弱也使艺术家在创作上避免了的浅薄与媚态,在忙碌喧嚣的社会大环境下创作出有深度和力度、经得起历史推敲和沉淀的视觉经典。另外,湖北拥有一批有实力的美术院校和创作团体,每年都有许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来到湖北,走上社会展现自己的艺术才华,艺术人才储备雄厚,上升很快。一批又一批的青年艺术家勇于在语言技法和艺术观念上探索和创新,成为湖北艺术家的优良传统和特质,使湖北的艺术创作群体和个案呈现出极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文将近30 年的湖北当代艺术划分以上四个时期,是以历史为线索对各个时期所进行整体而全面的回顾,将湖北当代艺术置于中国社会变化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从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湖北当代艺术的源起、中兴与发展这一角度,去呈现其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特征。虽是管中窥豹,但其间的文化发展脉络却可见一斑,记录与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变革与发展。

注释: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3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湖北当代艺术研究》(项目编号: 13d041)。

参考文献:

[1] 李建春. 迫切与悠然——近十年湖北当代艺术个案[J].艺术当代,2010(10).

[2] 娄宇.回顾与展望——湖北现当代美术扫描[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3 (1).

[3] 鲁虹.新中国美术60 年[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

[4]殷双喜.兼容与创新——90 年代湖北画家印象[A]. 湖北美术学院建校90 周年学术论文集[C].湖北美术学院,2010.

【孙国涛,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