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美育,渗透心灵的教育——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

2022-06-08

受访者:丁宁

访问者:侯令

时间:2014年3月17日

受访者简介: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评审委员,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侯令(以下简称侯):丁老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有一句话,“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美术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是在党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到了美育教学,而且,强调了两个方面的素养,特别是强调了人文素养。这使一些人感到有深入理解的必要,因为过去一直认为,美育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现在多了一个“人文素养”,这样的提法意味着什么?能不能结合您对艺术史的研究,谈谈对这个问题及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丁宁(以下简称丁):首先,这让我想起了蔡元培先牛“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以美育代宗教,并不是说两者是等同的。我的理解是,蔡先生是强调美育如同人内心深处的信仰一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美以及美的教育恰恰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力量,能够在人们的内心产生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审美创造力,同时也可能深刻地塑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在今灭提倡美育教学,就需要把它放在一个旨在提升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其次,顾名思义,美育是一个高于艺术教育的概念。艺术是美的,但是,并非美的全部。来自自然和社会的美,加上艺术的美,才构成美的世界。因而,如何开展美育教学,是从事艺术教育的人士面临的一大课题。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教育是美育教学的主要载体,但是,鉴于美育与人的素质的养成具有紧密而又独特的联系,我们又不能一仍其旧地以艺术教育替代美育教学。众所周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软实力”还有诸多弱项,特别是国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才能适应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一个人没有对美的感知、欣赏与追求,不懂得与美相关联的历史和文化,就谈不上具有健全乃至完美的素质。

在中小学阶段,强调美育教学的意义尤为特殊。中国占人特别在意“取法乎上”,也就是说,从入门进阶开始,就必须引入品味至上的东西,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并对等而次之的东两有区分能力。从这个年龄段建立起来的审美观之所以举足轻重,就在于其影响贯穿人的一生,中小学美育教学如何通过艺术教育以及其他学科教育达到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的,是一个大课题。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地研究和体会《决定》的内涵,并借此契机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

侯:您能不能具体谈谈艺术与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提高的关系?

丁:好。我先说一个在国外博物馆考察时看到的场景。今年初,我去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在著名的美第奇美术馆看到一位美术教师带着二三十个学生在观摩。当这位老师意识到自己的学生可能阻挡了其他观者的视线时,她就给学生一个示意,所有的学生立刻就地坐了下来,无比的整齐、安静与自然。我不禁肃然起敬,意识到接近和观赏艺术的人同样也应当是美的。这是完美的统一,我们的美育要的难道不是这样的人吗?我当时想到的就是,教师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如何欣赏一件艺术作品,而且还培养了他们在艺术品面前应有的态度——伟大的艺术品体现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是我们所有人应当共享与尊重的。孩子们以一颗崇敬之心走进博物馆,所以,他们安安静静、规规矩矩、恭恭敬敬,而决不会因为坐的位置有前有后而吵吵嚷嚷……他们从小懂得了在美的面前应有的文明态度。除了看到这种美善辉映的场景外,我最有感触的是国外教师在名作前引领和启发学生时丰富多样的方法。只要看一看学生们脸上洋溢的兴奋和好奇的程度,听一听他们与老师之间的一问一答,你就一定会相信这些名画对于他们的影响将会是一辈子的。

有朋友开玩笑地说,衡量大博物馆内观众的素质,只要看一看其步履的快慢就见分晓了。即使是进入了博物馆,如果步履匆匆而且大声喧哗,那么或许艺术美对于这些人仅仅是外在的。真的期望能有更多的人进入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并且得到值得回味的审美体验。只要我们的学校美育教学越来越全面和优化,只要参观者事先做好必要的功课,我相信,那种有修养的、从容而又优雅的步履就会越来越多。

侯:这就涉及到《决定》中所提出的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问题了。如果我们的观众具备了这两方面的素养,他们一定会珍惜参观博物馆的机会。我有一种认识,真正学习过艺术的人,一定会被优秀的艺术作品所熏陶,比起那些没有受过艺术教育的人,更有审美品位与人文修养。所以,在学校开展艺术教育,能使我们的学生更具有文化与艺术品位。我最近看了《盟军夺宝队》这部电影,看到在二次大战期间,一支特别小分队为了从德国纳粹手中夺回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人的名作,穿越枪林弹雨,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牺牲生命都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的使命是崇高的,他们是为了保护人类的文明成果而战!

丁:是的。我们常说人类追求真善美,“真”指的是真理,“善”指的是品德,而“美”指的就是艺术和自然美。没有美的衬托,对真的追求就会动力不足,有时还会出现偏激,善的高度也上不去。当我们不忍看到美的东西被破坏时,这就是善。这三个方而是互为作用、缺一不可的。千万不能唯真为上。譬如,心理学家会讨论所谓“创造力的阴暗面”,电就是说,当美与善缺失时,创造力就有可能走向恶和毁灭之类的结果。

当然,从教学的角度看,直接面对经典名作有时确实会比仅仅拥有美的抽象概念更有意义。因为,后者很可能是不接地气的,空而论道,只从定义上知道美,那不是对美的真正感悟。一个人只看一些三流的美术作品,趣味就难以提高,眼光也就越来越俗,并可能对真正一一流的艺术品兴趣淡漠,无法深入,也就无法获得淋漓尽致的审美体验。我相信,只有大量地观赏人类创造的最美的艺术品,才能获得那种“提升生命”的感动。“提升生命”正是20世纪最伟大的鉴赏家伯纳德·贝伦森的体悟,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们留下的创造奇迹给了他太多直抵心灵的共鸣与启迪。所以,我认为应该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最好的艺术作品,这样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侯:可是,许多地区的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呀!北京、上海、广州的老师好一些,经常能看到一些好展览,而对于许多二三线城市的老师来讲,他们很难看到好展览,有时为了看一个好展览,不得不坐火车去北上广。农村的美术教师想看展览就更困难了。

丁:的确,北上广的展览多,国际交流活动也多。不过,其他地区的老师如果有困难,是否也可以设法充分利用一下互联网来品味一些经典美术作品?我们昕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网上已经有一些虚拟的美术馆,能为我们提供类似博物馆的空间体验,甚至你想看的这张作品在馆内何处,它周边还有哪些作品,都几乎能完整地显现出来(推荐网站:http//www.google.com/culturalinstitute/user-galleries projectid=art-project)。可能你站在原作面前不一定能看明白一些画的细节,而网络上提供的一些美术作品清晰得令人惊讶。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一壁画为例,桌子上摆放的是什么饮品和食物,以前大都认为是面包和葡萄酒。可是,现在通过网上呈现的高清图片,我们却辨认出了鳗鱼和橘子片。达·芬奇当然知道鱼也是基督的象征,可是,将米兰当时流行的一道美食——鳗鱼配橘子——放到壁画里,就增添了特殊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当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细节时,美术史大概要改写了。我在这里再给各位推荐一个值得访问的网址:http//:wwwhaltadefinizione.com/en/gallery.html。

侯:《决定》中提到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是一个新的要求,也是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之后,全国美术教师一直在努力追求的。因为在新旧两版美术课程标准里,都明确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不过,美术教师应当怎样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它会给美术教学带来什么新的任务呢?

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美术教学的确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曾在《美术鉴赏》一书中提到过,魅力四射的人文意蕴是经典美术作品的价值之一。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它的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内涵。就拿普桑在1648年创作的《收集佛西翁骨灰的风景》这幅油画作品(图2)来说,初看起来似乎只是普通风景而已,并没有太多的思想内涵。但是,一旦我们了解风景背后的故事,就会发现画面上灿烂的阳光、舒展的云朵、粗壮浓密的树叶、不远处矗立的古典建筑等,都在给我们提供一种反衬。

侯:您的这本书我读过,这张画我也记得。它描绘的是古希腊的将军佛西翁被处死之后,焚骨扬灰。他的妻子冒着生命危险到刑场收集丈夫的骨灰,又把它喝下去,让它有了永久的归宿:让自己的身体成为丈夫的坟墓。这确实与纯粹的风景画大有区别。

丁:其实,这幅画是对伟大爱情的赞颂。

侯:这也说明,经典之作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某种意味深长的人文内涵。如果不了解画家所针对的历史事件、神话或宗教故事,我们就难以透过作品的形式语言(构图、明暗、色彩、线条等)进入到作品的精神内核。审美的素养与人文的素养看来缺一不可。

丁:面对艺术品,特别是经典作品,人们从中获取的确实不仅仅是单纯的愉悦,应当还有深切的审美体验。我们在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的同时,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也在回应我们,仿佛是一种对话。一旦有了默契和感应,艺术品甚至会令我们难以忘怀。同样,面对落日、大海、高山、小溪、白雪、细雨以及内心辽阔的道德星空,我们如果有一点异样的激动,大概也是极为难得的体验;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高峰体验”。而有了这种特殊体验,我觉得美育教学就成功了。但是,我们现在的美育教学或艺术教育在这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地方师资不够,甚至开不了美术课。即使开了,也以为美术就是教一些技法,画画石膏、练练笔墨,好像艺术教育就是学习一些技巧。我们不能把培养艺术家的思路变成美育教学的思路。技法是要学习的,但是,它显然不是美育教学的全部内容。不少学生大概就因为学习技法的枯燥和挫折感,对美术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其实,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与享受能力,才是美育教学的重心。

还是回到多多接触经典作品这一话题上来。所谓经典,是指在历史坐标上只产生过一次的伟大创造,它在美术史上的位置也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美术史内在的逻辑就在于,永远只承认时间上在先的伟大创造,这就是它们的独特价值。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的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对美的根深蒂固的好感和喜爱。我们的美育教学如果能够普遍地让学生们确信,商代的青铜器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铸造艺术,青花瓷作为文化宠儿风靡世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是美的极致,《蒙娜丽莎》不愧是西方绘画的翘楚……那么,他们将来就可能养成关注博物馆的习惯,精神上会有更多的追求,更懂得珍视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而让美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这也许比仅仅培养出几个艺术家要重要得多。

侯:这样的审美不仅仅是色彩、线条带给我们的愉悦,而是对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之美的认识,它也必然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提升。这就是提高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带给我们的礼物。如果我们的学生都能从美育教学获得这样的礼物,那我们的国民素质也一定会得到整体提高。

丁:在进行美育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对我国经典作品的欣赏。我在佛罗伦萨的伊塔蒂别墅(现为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做研究时,有机会亲睹了伯纳德·贝伦森当年收藏的中国卷轴画。贝伦森主要研究和收藏西方艺术品,从未到过我国,但是,却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评价特别高。譬如,在评价他最喜欢的西方画家波提切利时,他说,世上无人可与这位杰出的画家相比,除了东方的画家之外。换句话说,东方的艺术是另一种无与伦比的境界。这电多少解释了贝伦森自己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收藏中国艺术品。他的藏品中有一些是艺术价值很高的卷轴画,比如李公麟的《山庄图》(摹本),还有一些青铜器、佛像、唐卡等。说实话,我看了以后特别感慨:一个没有到过中国的人,凭借着一双热爱艺术的慧眼,收藏中国的艺术品,这说明他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欣赏与收藏的。美的东西是相通的,不管是出自哪个国家和地区。

侯:他是从什么地方买到中国古代艺术品的呢?

丁:是在巴黎和意大利的古玩市场上买的。他的眼光太好了!1951年,我国学者陈世骧在伊塔蒂别墅看到《山庄图》,曾大加赞赏。我在哈佛研究中心的档案馆读过陈世骧写给贝伦森的亲笔信,颇有感触。

我由衷地觉得,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学生如果既能对中国的文化精华赞不绝口,又能欣赏国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必将有助于形成博大的胸襟和独特的眼光。

候:这对我们的美育教学,对落实《决定》提出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有积极的启示作用的。

丁: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西方的艺术有着不同的追求。书法、绘画、雕塑等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我们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侯:是的。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有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具有“面向世界”的眼光。最近,总书记在欧洲也强调了“文明互鉴”。他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这对我们全面理解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决定》给中小学的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我认为,我们从《决定》中,应当看到中央对美育教学强调了什么。在美育教学中,您对我们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希望是什么?

丁:归纳一下我刚才讲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按照《决定》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自觉地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方面下功夫。技法的学习不是不要,但不能用培养艺术家的思路替代美育教学的思路。美育本质上是渗透心灵的教育,内容丰富,实施起来并非易事。

二是尽量为学生创造直接面对经典美术作品的机会。偏远地区的教师要尽量利用网络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或者围绕美术课本中的图片,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图像资料,以供他们学习和讨论。

三是按照《决定》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加强对我国传统经典艺术的欣赏。

四是希望美术教师能够与时俱进,运用美术史新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欣赏,而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例如对印象画派的介绍,北大出版社新出了一本《印象派全景》,其中就有不少有关印象派研究的新材料、新成果。另外,要争取多看展览,特别是有学术性的大展。目前正在上海展出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就很值得一看。

侯:您说的这点很重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把对外国美术流派的介绍列入中学生应了解的内容。就介绍印象画派而言,如果美术教师对印象画派的认识还停留在自己上学时的水平,就大大地落后于时代了。我最近看了一些有关印象画派的书和文章,像《现代生活的画像》一书的作者认为,印象派画家不仅是技法上的革命,他们还描写了酒吧女、划船者、妓女、观光客等一幅幅现代生活的画卷。所谓“现代生活的观察者”“现代生活的画像”“视觉现代性的诞生”“光的现代性”等,都是对印象派的概括,相信会让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获得新启发。

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