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希望在这里萌发,梦想从这里起航——记改革奋进中的安徽省蚌埠第六中学

2022-06-08

本刊特约记者/郑立平 通讯员/刘俊英

坚持“人文立校、主体发展、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育”是六中办学理念的核心。创建全市领航、全省一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质初中是六中人不懈的追求。

学校目前有教学班级48个,学生近2600人,教职工159人,其中高级职称40人。自2000年恢复办学以来,蚌埠六中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作风优良、业务精深的教师队伍。现拥有省优秀教师4人、省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市劳模1人、市巾帼标兵1人、特级教师1人、省教坛新星2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教坛新星13人、市学科带头人10人、市青年骨干教师11人、市级优秀教师6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市首批中小学名班主任1人、市首届十佳班主任2人、市优秀班主任25人。

近年来,六中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一历史机遇来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整体发展,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大力实施推进“一体两翼四驱动”战略,即坚持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主体,突出微课、对外交流两翼,激活乒乓球、国际象棋、机器人、管弦乐团四个特色项目的驱动力。十余年来,六中素质教育硕果累累,科技活动、艺术体育、棋类、计算机等各项比赛捷报频传,对外交流不断向纵深推进。同时,中考成绩逐年稳步提升,屡创佳绩。

一、仰望星空,以先进理念引领发展主线

蚌埠第六中学始终坚持以教育本质为学校价值取向,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注重传承、创新和弘扬学校文化内涵,不断注入时代元素,从而形成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正确的办学方向。学校秉承“人文立校、主体发展、整体推进的一体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定位于创建“全市领航、全省一流、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优质初中”,同时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优化学生培养目标,将其定位为“志存高远,博学笃行;主动热情,勇于创新;多向成才,优化个性;知耻明礼,诚实守信;竞争合作,自律自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先进办学理念指引下,学校基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上下求索、积极实践,从而创造了珠城义务教育领域内多项第一:2000年,在全市第一个确立无差别平行分班原则;2001年,第一个探索创办校本俱乐部课程;2002年,承担省级科研课题“新课程环境下初中生学业评价改革实验研究”,并在初中生学业评价方面取得突破;2004年,模范贯彻国家课改方针,在开齐开足所有学科的同时,率先在全市初中开设综合实践课;2006年,首批承担初中公派新加坡留学生项目;2008年,在全市最早尝试开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2009年,首批参与西安交大少年班在蚌招考,开展了和美国马萨诸塞州麦德菲尔德学校的师生交流项目。

先进的教育理念及丰硕的办学成果屡受省内各界关注,各级领导来校视察并给予极高评价。

二、敢为人先,以务实创新推进教学改革

蚌埠六中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学校迅速实现了发展壮大。但到了2008年前后,“六中人”开始敏锐意识到灌输式教学及被动接受式学习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研究分析、回顾反思,明确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合作学习的组织,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经过学习交流,全校上下逐渐统一了思想,大家都深刻意识到:要发展,就必须改革,要改革,就必须打造高效课堂。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从2008年2月开始在2007级两个班率先进行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旨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验。该模式是以学生学习小组为主要教学组织手段,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质疑思辨,发挥群体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动力和能力,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2010年中考,两个课改实验班勇创佳绩,中考成绩在当年14个平行班级中名列前茅。鉴于个体实践的成功,学校于2010年开始在2010级、2011级和2013级三个年级48个教学班中全面推行课堂模式改革,目前是皖北地区率先也是唯一实现全校推广的城区中学。

经过反复探索尝试,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六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现已被科学总结为六段学习法,即“读书自学、自主探究;完成学案、二度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解疑;展示点评、总结升华;消化反刍、当堂检测;自我完善、训练提升”。至此,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师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注重对学生“三基三力”的培养,即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向成才服务。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发展,真正落实了“重预习、敢质疑、善交流、精点评、勤反思”的课堂要求。

为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六中开展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研究,通过教师微课制作,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丰富教师生成性课程资源,探究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高屋建瓴,以多元发展构建校本课程

恢复办学之初,蚌埠六中即明确课程建设要立足实际,着眼未来,重点发展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型、拓展型与研究型三类课程,倾力打造一批适合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共同构成六中课程结构体系,以优化学生个性,服务学生成才成长。为实现此目标,学校于2000年秋季开设了艺术、体育、科技、文学四大类二十多个校本课程俱乐部,2002年后结合新课程改革需要,又增设了以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的十多个校本课程俱乐部。现已形成两大体系。一类以活动为载体,主要包括常规性科技活动、文化活动、艺术活动、德育活动、团队活动等,成为课内教学的有效延伸;另一类以俱乐部为载体,主要由探究类、学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四大板块类课程组成。

长期坚持开设的俱乐部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发引领作用。2002年以来,学校每年均有大批学生在全国信息学联赛、省市中学生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获奖,每届均有众多学生通过各级别全国基础教育英语水平检测。同时,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还积极开设综合实践课,实行多学科联动、跨学科组合,围绕“探究自然世界、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三条主线,以活动为主要载体,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系列实践活动。

从2013年起,学校还开设了乒乓球、国际象棋、阅读、心理健康四门必修的校本课程,建立乒乓球俱乐部和国际象棋俱乐部,设置专用教室,聘请专业教练,安排专职教师开展教学,保障课程落实。近年来,学校多次组队参加省市级比赛,在个人和团体项目均取得优异成绩,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乒乓球手和国际象棋棋协大师,向各级学校输送了多名优秀运动员。六中机器人项目在全市中学中起步较早,经过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一支掌握技术、熟悉比赛的教师团队,吸引了一大批喜爱科技、善于实践的青少年机器人项目爱好者,经过不断历练,学校机器人项目成绩斐然,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作为“少年蚌埠”行动实验学校,六中着力落实素质教育,组建全市首家中学生管弦乐团,现拥有正式队员46人,已成功在全市多场大型活动中登台亮相,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亮丽名片。

由于艺体教育成绩显著,学校现已被批准为市乒乓球、棋类传统项目学校、市青少年乒乓球培训基地,被省教育厅批准为艺体特长生招生学校,积极推进国际象棋课程进课堂,普及国际象棋教育,为筹办国家级国际象棋培训基地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入选安徽省试点招收空军飞行少年军校学员定点学校,被团省委定为直接联系学校。

四、见微知著,以德育实践彰显人文本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法和手段,而德育是衡量人才最基本的砝码和准则。学校始终坚持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线,以创建丰富多彩的德育载体为重点,通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把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机统一起来,健全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把开展有特色的、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办学过程中,学校贯彻落实“德育为首、全员育人”理念,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初中生社团活动,按照“大力扶持学习研究型社团,热情鼓励科技创新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的原则,加大协调指导、宏观管理力度,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每学期,德育实践活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注重主题化、系列化、时效化,着眼人文关怀,张扬学生个性。

五、注重沉淀,以文化底蕴擦亮学校品牌

蚌埠六中一直致力于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发掘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及以“民主和谐、团结进取、敬业精业、开拓创新”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以“三风一训”为切入口,在学生培养中渗透“刻苦、勤奋、求真、进取”的学风;在教师管理中提倡“博学、精思、善教、爱生”的教风;在师生学习生活中贯彻“洁行、砥志、践言、永劼”的校训和“和谐、严谨、务实、创新”的校风。同时,每学期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确定学校工作口号加以宣传,凝聚师生共识。

学校通过构建绿色和谐、具有内涵的校园物质文化,组织每一届学生学习校训、校风、学风,参观校史陈列室;面向全体师生征集楼宇名称;通过定制师生奖状、校徽校服等,突显出自身文化烙印;通过教师走访家庭传授家教艺术及把家长请进校园聆听讲座、交流心得、观摩教学、文艺汇演,制作爱心贺卡、开展亲子活动;通过建立文化长廊、学生笑脸墙、征集六中教育教学三字经、春联、学生格言及校内宣传画等一系列途径,突出环境育人功能;建立阳光工作室,开展心理咨询师入校园活动,对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分析、及时疏导,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此外,为构建书香校园、人文六中、创新六中、和谐六中,创办校刊《七彩林》、编印社会科学系列的《禹风》、自然科学系列的《小小科学家论坛》、书画艺术类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在这些刊物中,随处可以发现学生创新与思索、智慧与道德的闪光点。

六、博采众长,以内外交流助推品位提升

一方面,六中传承学校“务实开放、追求卓越、挺立潮头、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坚持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即通过坚持长期开展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名校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以不断砥砺学校品格,提升学校品位,凸显办学特色。

在对内交流方面,学校目前主要开展了以与上海江桥实验中学建立的网络结对、与龙湖中学建立的托管结对及与影子培训参训学校的指导结对为具体内容的合作项目。2012年以来,先后承担了安徽省三期影子校长培训及教育部两期长三角地区名校长研修,共接待各地校长近50人次。此外,学校还应邀加入江淮中学联谊会,晋升为省初级中学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长期保持与安庆四中、合肥五十中、马鞍山七中等省内名校的交流合作。在对外交流方面,2006年,省教育厅批准了学校和新加坡莱佛士书院及莱佛士女中的合作办学项目。至今,学校共有10名学子前往新加坡求学。2009年至今,六中先后派出九批47名师生赴美交流,同时接待了九批次美国校长和师生共44人次的来访。2013年4月,学校成功承办中美学生交流音乐会,在全市引发强烈反响。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六中取得骄人的办学业绩,学校目前是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实践基地及蚌埠市挂职干部交流基地、国家青少年消防教育示范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实验学校、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百佳创新学校、省首批特色初中、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绿色学校、省青年文明号、省卫生先进单位、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省数字化校园建设优秀学校、省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验校、省初级中学防空知识教育先进单位,同时蝉联第七至第十届省文明单位。2005年以来,连续两次获得蚌埠市初中办学水平评估第一名,中考连续十年多项指标名列全市第一;2009年至今,先后有16名学子考取西安交大少年班;2010年,被《蚌埠日报》评为读者心中的“蚌埠市教育名片”;2011年暑期,在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德育论坛上做了中学组德育工作经验的典型发言;2014年暑期,参加教育部影子基地校长高级研修班并进行经验分享。

这里是一片沃土,师生们在这里沐浴阳光茁壮成长;这里是一片天空,师生们在这里无拘无束自由翱翔。希望在这里萌发,雏鹰从这里展翅,梦想从这里起航!展望未来,全体六中人将继续秉承严谨务实的校风,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完美诠释校训精神:纯洁行为、磨砺意志、实践诺言、永远勤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安徽蚌埠第六中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