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山区寄宿制小学与城区学校的远程协同模式

2022-06-08

陈 超

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

北京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地处北京市最东北端,属于深山区寄宿制小学。我校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办学宗旨的积淀与优化,是伴随学校成长并引领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基于此,我校在发展中格外重视文化建设,将学校历史、地域资源、传统文化、现代发展等要素综合考虑,将“包容与发展”作为学校的文化理念。在立足学校发展特色的同时,我校还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加学校的开放程度,努力做到传统与现代包容并存,不同地域风貌包容并存,不同学校文化包容并存。随着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我校将朝着“传统底蕴、现代色彩”的发展方向,依托课程文化特色,努力实现“风景区里小学校,中华文化大课堂”的建设目标。

图1 学校的校园网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在建设学校“校本课程文化”特色的同时,学校从长远发展目标着眼,发现了影响自身发展的若干问题。(1)由于地处北京边远的山区,教学资源匮乏,导致教师和学生发展受到很大局限。

(2)师生信息素养以及教与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难以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需要。

(3)学校当地人文、自然资源等传统文化只局限于校本课程,缺少更大范围的宣传和推广。同时,校本课程缺少不同地区文化对比,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为此,我校对数字校园的建设需求更关注学校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需要通过数字校园提供以下支持:一是提供便捷的校级文化交流途径;二是促进与优质学校合作,利用优质学校的资源优势,提升本校的办学水平,更有效地提高山区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为了使数字校园有效地促进校际文化交流和校际合作,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以开展校际远程协同合作为核心,力图为山区学校打通通往山外的路。

我校通过使用密云教委县域内远程视频和远程互动教学系统与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丰师附小)建成结对学校,把“教学跨校共研”“校本跨校共享”“教材跨校共建”和“科研跨校共进”作为切入点,构建了校际间远程协同的新模式。

结对后,我校与丰师附小共同研究基于智能平板的互动教学,并参与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小学远程协同教育的行动研究》。通过远程互动教学系统实现与城区学校的交流,实现共享教师、共享课程、共享教研,极大地补充山区学校的资源,不仅让师生开阔了视野,还为学校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1. 通过远程协同开展课堂教学的跨校共研

每学期初,我校与丰师附小商定开展远程教研的学科和教师,并建立远程教学研究教研组,确定集体备课、上课的内容和教学进度,通过网络远程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备课及相关教学资源制作完成后,通过远程网络教学互动系统,实现与城区学校的远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截至目前,我校与丰师附小开展线上交流和到校交流共计50余人次,进行有效的互动教学3次。我校与丰师附小通过共同探索智能平板电脑教学,共享两校名师的理念和经验。课后利用听评课系统给教师创设一种网上听课交流的环境,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并形成评课记录供教师自我分析诊断。让教师间的业务交流更实在、更具指导和借鉴意义,并以同样的方式开展校际间的培训活动、研讨活动。

通过开展远程协同教学,促进和深化了我校基于智能平板电脑的互动教学研究,有助于我校教师构建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教师在远程协同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教学特点。面对不同学生提高课堂的掌控能力,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学生在智能平板电脑的使用方面进步明显,在课堂上与校外的教师、学生合作学习,提升适应能力和学习技能。

2. 通过远程协同开展校本课程的跨校共享

第一,将我校基于当地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开发完成的5个门类的校本课程和2个成熟的实践活动在数字校园平台的校本资源库中共享给结对学校。并在学校门户网站“校本课程”栏目中共享13节优质教学视频和校本课程作品资源。在丰富结对学校学习内容的同时也在宣传家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二,引进结对学校的校本课程,在丰富校本课程门类的同时,让学生学习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开阔眼界。第三,通过共有平台开设社团管理、选课及校本课程资源应用,实现校本课程辅导教师的跨校区辅导,校际间共享优秀师资。同时,学校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课范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 通过远程协同开展电子教材的跨校共建

电子教材是实施互动教学的重要资源。我校教师在资源的制作使用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远程协同教学,两校共同开发基于智能平板电脑的电子教材,提升了我校教师的资源制作和使用水平,让教师对电子教材消除陌生感,实施过程中就能行云流水,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在远程协同教学中不断积累资源数量,最终形成系统的电子教材,并且使电子教材的普适性、科学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

4. 通过远程协同开展教育科研的跨校共进

我校将远程协同教学申报为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以促进我校的远程互动教学提升到新的水平。教师真正做到教科研一体化,在教学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从经验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让教师感受科研带来的理念转变以及行为转化后形成的教学高效益。截至目前,我校教师“1对1”互动教学课例获市级三等奖;互动教学评比获县级一等奖1节、二等奖1节、三等奖3节;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方面的论文7篇;资源制作评比县级一等奖2个、三等奖1个;学生在全国师生电脑作品大赛中获市级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的优异成绩。

随着远程协同教学的开展,我校的学生学会了智能设备的使用,并使之成为学习的工具和途径,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学习的乐趣,从而褪去羞怯的外衣,披上自信的新装。随着远程协同教学的开展,我们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特别是基于平板电脑的互动教学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资源的制作和使用水平不断提升,展现自我魅力的空间不断扩大,增强了职业自豪感。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影响了学生家长的思想和观念,带动了信息技术在当地的应用发展。

建设和应用数字校园的后续思考

通过与丰师附小的远程协同实践,我们对如何使校际远程协同教学与研究常态化进行了深入思考。

1. 校际远程协同需要完善技术设备和相应协同机制的保障

远程协同教学研究的常态化需要以下条件支撑:第一,网络带宽,在信息中心的协调下,解决较为容易。第二,设备支持,需要两校有相同标准的视频网络直播设备和软件系统,减少运维难度,保证互动教学的质量。第三,一体教研需要教材版本、教学进度、教学资源等高度一致,要在课前进行线上合作备课并在课后进行有效的线上研讨和反思。只有当结对学校有较为完善的机制时,才能保障校际协同的持续性。

2. 完善的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机制

我校将在远程校本课程交流与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丰富校本课程体系,构建校际选课的服务管理机制,扩大学生校际间自主选课的自由度和范围,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

3. 为寄宿生拓展学习资源和途径

学校应充分利用“三通两平台”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为我校住宿生建设专用的教室并配备网络和设备,使住宿生利用住校课余时间学习校外学习资源成为常态。

4. 通过远程互动平台促进校际教研常态化

利用数字校园的远程互动平台,鼓励本校教师与结对学校教师之间开展主题研讨、网上听评课等校际教研活动,通过上述常态化教研活动为结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5. 加强与结对学校的面对面交流联系

在两校协商好的定期互联外,增加重大活动、重大节日等的联系,加深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感情。

(作者单位:北京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