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巧用数形结合培养思维能力

2022-06-08

广东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小学(523000) 陈彩虹

“数缺形时少知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这是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形结合的重要性的形象生动概括。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可以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赋形”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简单化。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使用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有效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巧用数形结合,培养思维的形象性

形象思维又称直感思维,是指以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为思维内容的思维形态。在数学中,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数量关系具有复杂性,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但我们可以发挥图形的直观作用,沟通图形与数学语言之间的关系,使之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或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课始先创设情境: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教师采用三步走的策略。

1.学生操作、交流

师:请大家准备好一张长方形纸,如果把它看做要粉刷的一面墙,你怎样表示出它的1/5呢?(学生动手操作)

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的?(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一份)涂出的一份表示什么?(1小时粉刷的面积)

2.小组讨论,再次操作

师:刚才我们通过折、量、涂得到了1小时粉刷墙壁的面积,那么1/4小时能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汇报)

师(及时点拨):要将已涂出的这一份再平均分成4份,然后涂出其中的1份,这一份就是1/4小时粉刷的面积。

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

3.课件演示,理解算理

师:根据涂色的结果,你能说出1/5的1/4是多少吗?回想一下,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用多媒体演示涂色过程,并归纳:先把这张纸看作“1”,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又把涂色部分的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4=20份,因此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

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可以很直观地得出“以数赋形”,“数形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看到图形能联想到算式,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从而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二、巧用数形结合,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借助图形直观,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

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比的整理与复习中,设计了题目:

根据给出的线段图,你能联想到哪些分数或百分数、比。

学生充分想象后,汇报整理如下: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60%);

(2)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5(40%);

(3)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3/2(150%);

(4)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2/3;

(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3;

(6)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2(50%);

(7)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

(8)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5,女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2∶5;

……

引导学生结合想到的分数给题目补充一个条件,再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下面问题:

(1)六(5)班有学生40人,__________。六(5)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六(5)班有男生24人,__________。六(5)班有女生多少人?

……

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都是从分析材料开始的。因此,教师借助一条线段图,“以形助数”,通过让学生在想象、设计、计算等活动中找到了知识内在的联系,不仅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巧用数形结合,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善于做出与众不同、富有创见的设想和别出心裁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选用合适的题目,通过数形结合,引发学生产生创造的冲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公式推导时,先要求学生拿出事先分割成16等份的圆形纸片,运用割补、拼凑、转化等方法,把手中16等份的圆形纸片转化成已学的图形,并写出计算方法。学生动手的兴致很高,有的学生摆出类似课本例题的长方形,得出长

学生思维活跃,方法各异,最后都简化得出面积运算公式。可见,通过数形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巧用数形结合,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点,它要求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灵活迅速、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思维定式的束缚,能够从前所未有的角度和观念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与形的转换,洞察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实质,以及揭示这些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去思考,寻求不同的解题策略。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三次实践活动。

第一次活动,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任意的长方体。(如下图)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一方面,这一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只要求学生用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个长方体,没有规定怎样摆,摆什么样的长方体,充分体现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在摆完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既有利于进一步的比较与分析,还可以启发学生把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联系起来,从中发现规律。

第二次活动,引导学生仍用这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凭借想象,摆出一个比12立方厘米大的长方体。这时给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疑问:能摆出这样的长方体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互相启发,尝试摆出了许多不同的图形:

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操作与交流中迸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第三次活动,让学生用这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摆一个体积更大的虚拟的长方体,这时学生已不再困惑,摆出图形:

这时,教师及时在电脑上演示,使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最后,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图形:

让学生计算它的体积。学生根据给出的图形,结合前面的操作活动,很快算出体积:8×4×5=160立方厘米。

通过数形结合,学生对长方体里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正好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领域,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恰当的形象图形,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复杂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就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责编 金 铃)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