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少教≠不教——浅谈“少教多学”教学整体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2022-06-08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215000) 闵爱红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突出表现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给,你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处于被剥夺的状态,教学也被看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行为。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发展。我们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积极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整体性策略,但有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又曲解了新课程理念,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曾听过一节课,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上先让学生汇报例题是怎样思考的,再指名学生说说“试一试”中各题的解题过程,然后按书中“想想做做”的顺序,逐一让学生核对答案。在此过程中,一位学生由于不懂而说错了一个地方,教师立即批评道:“你课前是怎样预习的?连这样简单的内容都会错!”这样教学,误将“少教”理解成“不教”,与“少教多学”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指导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使他们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品质呢?下面,结合我们的研究谈一些看法。

一、以教导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1.游戏式导学,巧设悬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越是有趣的活动和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目标,越能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带领他们进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之中。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课始,教师说:“小朋友们,动画片《西游记》你们喜欢看吗?它的主题曲中有一些数字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关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一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动画片,一个个兴奋起来,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教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白龙马》并问道:“这首歌小朋友们都会唱,那你们知道这首歌中出现了哪些数字吗?它们与数字‘9’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抢着回答:“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孙悟空有‘八九七十二’般变化。”“托塔天王的宝塔有9层。”……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巧妙地突出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使学生体会到原来有趣的动画片中也有数学,数学很神奇、很有趣,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2.辩论式导学,凝聚精神

小学生一般都争强好胜,在同学面前都有不服输的劲儿。因此,教师可适时地利用学生这种好强、好胜的心理,组织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辩论,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教师逐一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的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彼此互不相让,无法说服对方。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问:“你准备用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拉开了课堂辩论的序幕,学生都觉得通过动手实验(折纸)的方法来证明最有力。在折纸结束后,教师又问:“通过折平行四边形,大家对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谁能给大家汇报一下?”一生说:“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横着折、竖着折、斜着折,两边的图形都不能重合。”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平行四边形应该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它的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他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立刻说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而不是剪下来再平移,是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才叫轴对称图形。”又有一个学生发言:“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如菱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刚才持反对意见的学生频频点头,也认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当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且趋于一致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赞扬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并能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争辩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上述教学,正是因为教师的精心导学,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使他们在验证和争辩中积极发言、思维活跃,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互动过程中演绎课堂的精彩。

3.调查式导学,动中促思

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材料进行社会调查,可开拓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例如,教学“千米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实践调查活动。

调查A:拉一拉

活动(1):量一量一个小朋友伸直手臂大约有多长,并做好记录。

活动(2):再量一量五个小朋友伸直手臂大约有多长,并做好记录。

大约( )个同学手拉手的长度是1千米。

调查B:走一走

我走100米的跑道,大约走了( )步,大约用了( )分钟;我估计大约走( )步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需要( )分钟。

调查C:估一估

从学校门口到( )大约是100米,到( )大约是1千米。

调查D:查一查

马拉松比赛全程大约是( )千米,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 )千米。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进行调查和实践,这样就将学习和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使数学课堂由封闭到开放,把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先学后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先学后教的过程中,若学生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答,可能会引发其他的问题。但也因为如此,通过先学后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使教师的教学方向更明确。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先自主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且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及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成果,深化了所学的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提升与发展。

1.自我引领,独立探索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只要你们报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报一些较大的数,力求难倒老师。当老师能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又转化成求知欲,纷纷问老师:“为什么老师能又快又准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老师是不是有什么诀窍?”……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7、9的倍数的特征又是什么”等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逐步发现3、7、9的倍数的特征。

2.合作交流,发表见解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加强合作交流,既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又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吸取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品质。

(1)生生合作。

生生间的合作互动,使学生在小组成员面前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等,最终实现共同进步。例如,教学“年 月 日”一课时,教师可把不同学习层次的六名学生分为一组,选一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第一个环节,每组成员按顺序介绍自己收集的年历卡,了解大月、小月、闰年和平年等知识;第二个环节,组内成员互相检查彼此的学习情况,如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几个大月和几个小月、闰年和平年各有多少天等;第三个环节,比赛记忆大月和小月。这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优等生成为学困生的“小老师”,成为教师的“小助教”,解决了教师力所不及的问题。这样的小组学习,不仅解决了学困生学习上的困难,而且促进了优等生的提高。课后,安排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分别带领学习稍差些的学生,让他们督促、检查、帮助学困生,并对他们进行考核。同时,要求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组内成员都要互相帮助和互相督促检查,不能马虎。

(2)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除学生个体与教师的交往外,还有学生群体与教师的交往。在小组学习中,遇到要解决的问题时,可能会有思维敏捷的学生悟出答案,也可能需要学生群体进行合作探讨,这时就需要教师听取学生的意见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例如,教学“年 月 日”一课时,学生对“四年一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这样一个小知识点:“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围绕太阳旋转,每转一圈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分秒不差。”学生阅读后顿悟:原来地球绕太阳一周并不是正好365天,还多出5小时48分46秒,4年就大约多出了24小时,也就是一天,把这多出来的一天放在第4年的2月份里,这样就出现了“四年一闰”的情况。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学生对老师在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标注的“通常”二字又产生了疑问:“难道还有特殊的情况吗?”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没有立刻开始讲解,而是引导学生从刚才的小知识点入手分析问题,并和后面“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知识结合起来,逐一进行解决。上述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对一些开拓性、价值较高的问题,教师更是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建构新知,使学生在“质疑——研讨——再质疑——再研讨”的往复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师生间与生生间思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践,记忆深刻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进行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实验时,在出现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教师让学生猜测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猜测可能是2倍关系、3倍关系、4倍关系……于是教师提出质疑:“你们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然后让学生分组动手进行验证,有的学生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柱形容器中,倒了三次,正好把圆柱形容器倒满;有的学生将圆柱形容器装满水倒入圆锥形容器中,正好倒了三次才将水倒完。在学生充分感知以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你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有这样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上述教学中,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种亲自动手的体验,记忆才是最深刻的。

三、依学而教,实现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古人云:“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因人施教才是教学,使各人能尽其所长而成材,同样都达到获得良好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往互动的过程,彼此相互影响,达成共同的目标。教师掌握着教法,与学生形成导和被导的关系,因此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具有指导性;反过来,教法必须以学法为依据,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所以学法又制约着教法。只有教师把教转化成学生的学,将教法转化成学法,才能实现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导为主线,核心是使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从而推动教与学的同步发展,因此少教不等于不教。

总之,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以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驾驭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的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 杜 华)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