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初中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2-06-08

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而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和生活有比较深的渊源。所以,本人认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必须“生活化”,而这种教学理念近段时间被许多人提及过,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这对广大语文教师而言,的确起到了引领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尝试。这里,笔者结合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也想谈谈关于作文生活化教学的一些拙见。

一、作文素材积累的“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这里,叶圣陶先生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作文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离不开灿烂多姿的大自然,我们应该把它们当作学生的作文的“源头活水”,有了这些“源头活水”,我们才有可能让学生作文常写常“清”。那么,如何不断地让学生拥有“源头活水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时,注重生活化积累。

(一)字词积累的生活化。完整的一篇作文是由段落构成的,而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句子由词语、短语(成语)构成,所以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应该从字词、成语积累的生活化开始,这和国家中招考试所要求的完全一致。中招命题中心明确提出,生活中“常用到”的、“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成语,必须掌握,并达到会运用,其中“常用到”“易读错”“易写错”即为生活化。笔者经常对学生说,有些词语好多年还不用一回呢,这些词语我们积累它又有何意义呢?

(二)名句、经典段落积累的生活化。作文不需要堆砌华丽的词句,但积累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名句、警句、经典段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脑中写作文的记忆细胞,必须不断的激活,而激活它们的前提是大脑中本身就应该具有写作文的“细胞”,这些细胞绝对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后天不断的学习积累。

(三)步入生活,融入社会,观察思考,感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思考和感悟生活,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素材的常用方法。作为教师在教给学生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悟身边或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城市、乡村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不同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等等。通过观察、思考、感悟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当代作文教学生活化还应该表现为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可以分解或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作文课结构生活化,甚至可以达到“生活中”处处可“作文”。

(一)生活进课堂,课堂上可“作文”。教师可以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学会反思生活、感悟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这种策略具体操作可以变为“课前5分钟讲演”,内容必须贴近现实生活,可以是一句名言或经典的成语故事。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还可以是当今最流行的词、句,例如:2014年最流行的“时间都去哪了”,让学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想。当然,“课前5分钟讲演”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过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写在日记本或周记本上,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生活、感悟生活的意识,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

(二)拓展教材,联系生活。作文教学还应该与语文课堂教学同步进行。科学而充分地使用教材练习作文是语文老师惯用的方法。比如笔者在教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针对“‘说´和‘做´不同的意义”让他们讨论,同时针对社会上流行的几句话“好胳膊好腿,不如一张好嘴儿”“三分的能力,七分的口才”“会做的不如会说的”,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学生很有话说,讨论得异常热烈。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课下写一篇“生活作文”,他们很乐意地接受了。成功作文的第一步——“让学生喜欢作文”,笔者做到了。

(三)抓住生活,畅所欲言。行走大街上,驻足店铺前,漫步公园里,落座汽车上,学生都有可能看到或听到形形色色的事情,这些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沉思,或令人费解,或令人捧腹大笑,这时笔者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留意并记下这些事情,为他们开辟了极好的作文“题材库”,同时也诱发了他们对身边偶发事件的关注,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张晨露在一次偶然的走夜路中,她感受到了莫大的恐惧,她思想经历了“害怕——恐惧——斗争——化解——勇敢”,于是,她写下了《第一次走夜路》一文,写得非常成功,角度小,题材真,表达了孩子的真实体验过程,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三、作文修改的生活化

一篇好的作文不仅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需要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最终它还要通过语句修改和润色,使文章词句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因此,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自己的初稿,在原作基础上对文字加以修改、润色,删除与文章情感、主旨等不大相符的枝蔓,并在必要的地方添加一些照应、过渡性的语句或关联词,使文章的语句更为优美,思路更为清晰,最终达到文质兼美的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必须进行方式的转变,如果还是仅仅采取教师在办公室、在家中独自一人批改,其效果非常低下,老师认真改了,详细批了,而学生呢?往往是拿到作文本“要么立刻写下一篇,要么扔进书包、书桌”。因此,建议采用多种批改方法:班与班互批,小组与小组互批,同桌之间互批。当然这三种方法不能固定使用,无论哪种方法老师都要将学生分为三类:成绩优异类,中等类,各方面较弱类。我们可以让成绩优异的学生互评后,评议中等的学生,中等的评议各方面较弱的。而较弱的学生欣赏优异学生的作文。不过采用这些方法一定要灵活变通,因为从长远看并不适合教师的讲评,也不利于提高弱生的作文水平。所以,笔者又尝试着采用“一对一辅导式”(教师引导,学生修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作文讲评的“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学生作文中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希望是人们奋斗的原动力。作为讲评课还是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管作文如何,学生都倾注了自己的精力和心血,我们应该给予尊重,但在讲评课上教师难免带有个人的情绪。学生呢?特别害怕教师评讲他们的作文,即使作为“范文”,有时也不大情愿,讲评时教师如果处理不好还有可能影响到师生关系。因此,讲评时应该注意生活化。

一是标准不宜过高。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要求不宜过多、过高,在作文评改中不能用刻板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学生的作文,而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作文,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都希望得到老师的承认和肯定。二是以鼓励为主。面对学生幼稚的作文,教师要尽量发现其闪光点,以正面肯定、鼓励为主,不求全责备,不扼杀学生创造的火花。即使学生作文中有一点进步(包括字体的端正、字词的使用等),也应该得到老师的肯定。笔者认为,学生只要用心去写了,在一篇作文中,总会有那么一些字词使用得比较恰当,甚至某些段落写得比较精彩。三是以点带面。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作重点批注,对有闪光点的学生作文要分层次分批次予以公开评价,并在作文讲评课上予以赏析、肯定和褒扬,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他们敢写、想写、大胆写。四是多方评价。让学生针对两次作文的修改谈谈自己的所得,并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边听边做记录,看看修改后的作文还有哪些地方需要重新修改。这样讲评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唱主角,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尽可能以作文“生活化”教学来引导学生作文,让作文教学寓教于乐,让学生寓写于乐,畅谈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在作文天地中自由自在地呼吸、快快乐乐地成长。

(曹明英 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第一初中 475321)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