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高效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多样性分析

2022-06-09

胡 甜1,江林峰1,陈青云1,余知和1,毛 涛2,李 利1

(1.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荆楚特色食品研发中心,湖北 荆州 434025;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 430223)

摘要:采用生长曲线指导的富集培养法,从生活污水排放渠中分离筛选出高效异养硝化细菌,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分离得到的27株异养硝化细菌中筛选出6株高效菌株Ni1-2、Ni1-8、Ni2-5、Ni2-7、Ni3-1和Ni3-4,其48 h氨氮去除率分别为88.9%、76.6%、87.7%、93.1%、99.2%和91.4%;结合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反应、扫描电镜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菌株的种类较为丰富,初步确定Ni1-2和Ni1-8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Ni2-5和Ni3-1为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Ni2-7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Ni3-4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该结果可为高效异养硝化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多样性分析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异养硝化;节杆菌属(Arthrobacter);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181-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39

收稿日期:2014-10-09

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CB009);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XD2014068);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

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胡 甜(1993-),女,湖北仙桃人,在读本科生,(电话)15171134209(电子信箱)2466475678@qq.com;通信作者,李 利(1983-),讲师,

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和环境微生物教学和研究,(电话)0716-8066712(电子信箱)lily2012@yangtzeu.edu.cn。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经适当处理的含氮废水,如生活污水、工业、种植业及禽畜养殖业废水等,大量排放入江河湖泊,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危害到农业、渔业、旅游业等诸多行业,对饮水卫生和食品安全也构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国内外在脱氮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和培育研究方面非常活跃,一些异养硝化菌、好氧反硝化菌、自养反硝化菌、厌氧氨氧化菌等非传统脱氮微生物不断被发现[1-4],为研究开发经济有效的氮污染物净化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思路。

异养硝化菌是指在好氧条件下能将氨氮或还原态有机态氮氧化成羟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一类微生物[5]。异养硝化微生物的发现,是对传统硝化理论的丰富与突破,特别是一些异养硝化微生物同时具有好氧反硝化的特性,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全新脱氮工艺[6]。因此,异养硝化微生物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7-10]。

异养硝化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于藻类、放线菌、真菌和细菌中[7]。由于其遗传背景的差异性,不同的异养硝化微生物的生长及硝化特点都有所不同[6]。并且异养硝化菌可以利用的基质范围广泛,如铵、胺、酰胺、N-烷基羟胺、肟、氧肟酸及芳香硝基化合物等,这使得异养硝化机理到目前仍不清楚,其代谢途径也未被确定和证实[11]。从自然环境中分离不同的异养硝化菌,对研究异养硝化途径和异养硝化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开发新型高效脱氮工艺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通过四级富集培养法从生活污水排放渠中分离筛选高效异养硝化细菌,分析其多样性,为异养硝化菌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材料。

1 材料和方法

1.1 环境样品

采集排污沟渠距水面10 cm处的水样以及其附近10 cm深度的土样。采样后立即用于异养硝化细菌的筛选。

1.2 培养基

富集培养基(pH 7.0):C6H5O7Na3 5.00 g,(NH4)2SO4 1.24 g,KH2PO4 1.00 g,Na2HPO4 7.85 g,NaCl 0.50 g,MgSO4 0.05 g,微量元素溶液[12] 1 mL,补充去离子水至1 L。用于异养硝化菌的富集培养。

异养硝化培养基(pH 7.0):C6H5O7Na3 7.50 g,(NH4)2SO4 0.66 g,Na2HPO4 3.7 g,其余成分同富集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添加1.5%的琼脂。用于异养硝化菌的分离纯化及氨氮去除能力研究。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pH 7.2):牛肉膏 5 g,蛋白胨 10 g,NaCl 5 g,补充去离子水至1 L。固体培养基添加1.5%的琼脂。用于菌株的形态观察、保存及活化。

1.3 异养硝化菌的筛选

1.3.1 富集培养 取土样10 g或水样10 mL加入到90 mL含有玻璃珠的无菌水中,震摇30 min使样品充分分散。取上清5 mL接种到95 mL富集培养基中,于30 ℃,160 r/min摇床震荡培养,每隔2 h测定富集液的OD600 nm绘制生长曲线,在稳定期初期转接20 mL培养液至80 mL新鲜的富集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连续转接4次。富集期间定期检测培养液中氨氮含量,若氨氮显著减少,表示富集液中含有硝化微生物,可用于后续分离纯化试验。

1.3.2 分离纯化 取富集培养液作梯度稀释,涂布固体异养硝化培养基平板,30 ℃培养3 d,挑取不同形态的菌落接种到液体异养硝化培养基中,30 ℃震荡培养36 h,检测培养液中氨氮的含量,将氨氮去除率较高的培养液再次稀释涂布平板进行分离和筛选,直到得到氨氮去除效果较好的纯培养菌株。

1.4 菌株的多样性分析

1.4.1 形态观察 将分离得到的菌株涂布牛肉膏蛋白胨平板,30 ℃培养2 d,观察菌株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反应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

1.4.2 16S rDNA的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采用通用引物[13] 27F(5′-AGA GTT TGA TCC TGG CTC AG-3′)和1492R(5′-TAC CTT GTT ACG ACT T-3′)进行16S rDNA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体系(50 μL):10×Pfu Buffer 5 μL, 2.5 mmol/L dNTP 2 μL, 10 μmol/L引物各2.0 μL, 基因组DNA 50 ng,Pfu DNA聚合酶 2 U,加ddH2O至50 μL。PCR反应条件:94 ℃ 5 min;94 ℃ 30 s,55 ℃ 30 s,72 ℃ 2 min,28个循环;72 ℃ 8 min。PCR产物的纯化和测序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测序所获序列在NCBI核酸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下载部分相似性高的序列及一些常见的异养硝化细菌和自养硝化细菌的16S rDNA序列,利用MEGA 5.1软件中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的Neighbour-joining (NJ)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14]。

1.5 氨态氮(NH4+-N)的检测

定性检测:取600 μL待测样品于比色板上,滴加50 μL钠氏试剂,呈黄色,则培养液中含氨氮,颜色越深,氨氮含量越高。

定量检测: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水质氨氮的测定—钠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通过生长曲线指导的四级富集培养得到氨氮残留量较少的培养液,对稀释后的培养液进行涂布平板分离和连续多次划线纯化,成功获得具有异养硝化能力的异养型菌株共27株,分别编号为Ni1-1—Ni1-13,Ni2-1—Ni2-9,Ni3-1—Ni3-5。

2.2 菌株的筛选

将分离纯化后的菌株在异养硝化培养基中培养3 d,各取600 μL培养液于白色的比色板上,用定性检测方法检测氨氮的去除情况,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菌株Ni1-2、Ni1-8、Ni2-5、Ni2-7、Ni3-1、Ni3-4培养液用纳氏试剂显色后颜色较浅,表明培养液中氨氮残留量较少,这6株菌株的异养硝化能力较强。

2.3 菌株的氨氮去除率

将筛选得到的6株异养硝化能力较强的菌株接种于液体异养硝化培养基中,30 ℃ 60 r/min摇床培养48 h, 检测氨氮浓度的变化, 结果显示6株菌株的氨氮去除效果较好(表2),氨氮去除率为76.6%~99.2%。

2.4 菌株的多样性分析

2.4.1 形态学分析 将活化后的菌株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30 ℃培养2 d后,分别观察其菌落形态、菌体细胞形态和革兰氏染色反应。结果显示,6株菌株在菌落大小、颜色、形状、边缘、表面光泽、透明程度、以及菌体细胞大小和形态方面的差异明显(表3,图1和图2),呈现出较好的多样性。

2.4.2 16S rDNA序列分析 用引物27F和1492R对6株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均得到长约为1.5 kb的16S rDNA序列,将所获序列提交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见表4。用BLAST程序与GenBank中核酸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Ni1-2、Ni1-8、Ni2-5、Ni2-7、Ni3-1、Ni3-4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Arthrobacter sp. 5118 (JX566636)、Arthrobacter sp. W1(EU339930)、Alcaligenes faecalis TZQ4 (HQ143627.1)、Achromobacter sp. SR4(KC577545)、Alcaligenes faecalis B_IV_2L10 (JF710956.1)、Bacillus licheniformis CGMCC 2876 (GQ148817.1)的一致性均达98%以上(表4)。利用MEGA5.1软件中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的Neighbour-joining (NJ)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见图3。从图3可知,6株菌株聚为4个类群,其中Ni1-2和Ni1-8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的亲缘关系较近,Ni3-4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亲缘关系较近,Ni2-7与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的亲缘关系较近,Ni2-5和Ni3-1与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的亲缘关系较近。

3 小结与讨论

传统氮循环理论认为,执行硝化作用的微生物是一群生长缓慢的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10]。自1949年Quastel等[15]以丙酮肟作为选择性培养基,首次分离获得异养硝化菌株以来,异养硝化微生物和异养硝化作用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与自养硝化细菌相比,虽然异养硝化细菌单位菌体的硝化活性低,但其生长速率快,在有大量有机物存在条件下,对氧气和营养物的竞争比自养细菌强,容易成为优势菌,而且异养硝化细菌对高浓度氨氮的耐受性强[10,16],因此异养硝化细菌对污水中氨氮的净化作用不可小觑。

本研究在富集培养异养硝化细菌时,用生长曲线指导富集培养的时间,在对数生长结束后立即进行转接,使自养硝化菌来不及充分生长而快速被淘汰,从而增加分离异养硝化菌的成功率。在初筛时,以钠氏试剂为指示剂对氨氮进行定性检测,在操作上简单快速,可大大提高筛选效率。

目前报道的异养硝化细菌有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17]、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18]、恶臭假单胞菌(P. putida)[19]、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0]、泛养硫球菌(Thiosphaera pantotropha)[21]、球形节杆菌(Arthrobacter globiformis)[22]、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23]等。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本研究从1份环境样品中筛选得到4个不同属的高效异养硝化细菌共6株,结合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反应、扫描电镜观察和16s DNA序列的比对分析,初步确定Ni1-2和Ni1-8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Ni2-5和Ni3-1为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Ni2-7为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Ni3-4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株的种类较为丰富。该结果可为高效异养硝化菌的获得及其多样性分析提供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ZHAO B, HE Y L, HUGHES J, et al. Heter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by a newly isolated 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 HNR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0, 101(14): 5194-5200.

[2] KHARDENAVIS A A, KAPLEY A, PUROHIT H J.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by diverse Diaphorobacter sp[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7, 77(2): 403-409.

[3] KIM J K, PARK K J, CHO K S, et al. Aerobic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by heterotrophic Bacillus strains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5, 96(17): 1897-1906.

[4] SU J J, LIU B Y, LIU C Y. Comparison of aerobic denitrification under high oxygen atmosphere by Thiosphaera pantotropha ATCC 35512 and Pseudomonas stutzeri SU2 newly isolated from the activated sludge of a piggery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01, 90(3): 457-462.

[5] 何 霞,赵 彬,吕 剑,等.异养硝化细菌Bacillus sp. LY脱氮性能研究[J]. 环境科学,2007,28(6):1404-1408.

[6] 苟 莎,黄 钧.异养硝化细菌脱氮特性及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2): 255-260.

[7] 何 霞,吕 剑,何义亮,等.异养硝化机理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06,46(5):844-847.

[8] CHEN P, LI J, LI Q X, et al. Simultaneous 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 and aerobic denitrification by bacterium Rhodococcus sp. CPZ24[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2, 116: 266-270.

[9] VELUSAMY K, KRISHNANI K K. Heterotrophic nitrifying and oxygen tolerant denitrifying bacteria from greenwater system of coastal aquaculture[J]. 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 2013, 169(6): 1978-1992.

[10] KATHIRAVAN V, KRISHNANI K K.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chromobacter sp.: nitrifying aerobic denitrifiers have a plasmid encoding for denitrifying functional genes[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4, 30(4): 1187-1198.

[11] 郭建华,彭永臻.异养硝化、厌氧氨氧化及古菌氨氧化与新的氮循环[J]. 环境科学学报,2008,28(8):1489-1498.

[12] 曾庆梅,司文攻,李志强,等.一株高效异养硝化菌的选育、鉴定及其硝化条件[J]. 微生物学报,2010,50(6):803-810.

[13] FRANK J A, REICH C I, SHARMA S, et al.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wo primers commonly used for amplification of bacterial 16S rRNA gene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8, 74(8): 2461-2470.

[14] TAMURA K, PETERSON D, PETERSON N, et al. MEGA5: 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 evolutionary distance, 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1, 28(10): 2731-2739.

[15] QUASTEL J H, SCHOLEFIELD P G. Influence of organic nitrogen compounds on nitrification in soil[J]. Nature (London), 1949, 164(4182): 1068-1072.

[16] JOO H S, HIRAI M, SHODA M. Improvement in ammonium removal efficiency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mixed culture of Alcaligenes faecalis no. 4 and L1[J].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2007, 103(1): 66-73.

[17] JOO H S, HIRAI M, SHODA M. Characteristics of ammonium removal by 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 by Alcaligenes faecalis No. 4[J].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2005, 100(2): 184-191.

[18] ZHANG J, WU P, HAO B, et al. 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 and aerobic denitrification by the bacterium Pseudomonas stutzeri YZN-001[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102(21): 9866-9869.

[19] DAUM M, ZIMMER W, PAPEN H, et al. 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mmonia oxidation of the heterotrophic nitrifier Pseudomonas putida[J]. Current Microbiology, 1998, 37(4): 281-288.

[20] YANG X P, WANG S M, ZHANG D W, et al. Isolation and nitrogen remov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aerobic heterotrophic nitrifying-denitrifying bacterium, Bacillus subtilis A1[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 102(2): 854-862.

[21] CASTIGNETTI D. Bioenergetic examination of the heterotrophic nitrifier-denitrifier Thiosphaera pantotropha[J].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1990, 58(4): 283-289.

[22] KUROKAWA M, FUKUMORI Y, YAMANAKA T. A hydroxylamine-cytochrome c reductase occurs in the heterotrophic nitrifier Arthrobacter globiformis [J].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1985, 26(7): 1439-1442.

[23] CROSSMAN L C, MOIR J W, SPIRO S, et al. 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 in Paracoccus denitrificans[J].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1998, 26(3): 208.

(责任编辑 龚 艳)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