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并存的中期经济发展趋势研究

2022-06-08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中期经济发展受阶段性变革影响,迫切需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以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生产要素成本增加,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对我国中期经济增长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本文提出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并存,以促进我国中期经济发展,完成“十二五”发展的整体目标。


  关键词:经济转型,经济增长,并存,中期经济,发展趋势


  作者:吕钟


  引言


  三年通常为“中期”的界定时间,2014年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第4年,“中期经济”的发展趋势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自进入21世纪以来,不完全的倒W型成为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变化的趋势,其中主要历经了两次提升与降低。早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增长便出现了第一次下降,第一次降低是在六个季度中下跌了8.2个百分点,是从2007年二季度的14.8%,骤然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的6.6%,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回升的举措。然而相对于第一次下降来说,第二次经济增长下降较为温和,从2010年一季度的12.1%,下降到2012年三季度的7.4%,十个季度下降4.7个百分点,在2012年5月又陆续出台了保稳增长的相关政策,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从内生动因的层面来看,以往的经济波动主要是由变化的短期需求,以及周期性调整所导致,而第二次经济增长下降,已经暗含了潜在的增长率变化以及结构因素的作用。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是受到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需收缩而导致的,但是,逐渐降低的投资、出口动力更是对我国中期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主因。


  中期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一)从总需求角度分析中期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制造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减弱,投资增速放缓。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以及“十一五”时期大规模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建设,使得沿海地区基础设施逐步趋于饱和,且西部地区也在逐渐缓解基础设施短缺的现状。另外,外需市场的逐步缩小以及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逐渐的缓慢,导致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一旦继续扩大投资,不仅导致增加产能过剩问题,更会使企业债务负荷加剧,逐步削弱企业投资意愿,且过度加大投资规模,还会导致通货膨胀与资源要素供需出现矛盾。


  其次,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增长将趋于平稳。扩大居民收入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类社会保障覆盖率与保障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居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消费需求潜力获得进一步释放。但是,由于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局势的不确定性,在今后的三年间,消费需求将出现增长平稳的总趋势。


  最后,出口增幅逐渐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全球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增长方式,市场结构以及供需关系的调整,已由最初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到深度调整转型阶段,中期内依然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经济增长趋势,进入了相对低速的增长阶段。随着逐渐削弱的出口需求,市场放缓扩张速度,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都将减弱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从总供给角度分析中期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且绝对减少。我国低成本劳动力是传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步入劳动年龄,其父母进入退休阶段,我国出现人口拐点,这便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效应逐渐消失,劳动供给增速持续下降,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依靠提高生产率与创新技术。


  其次,向下调整储蓄率与投资率。人口抚养比提高及政策调整是储蓄率变化的决定因素。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抚养比逐渐上升,社会及家庭将持续增加用于医疗、养老的支出比例,促使高储蓄率逐渐向下调整,并且导致投资率的下降。


  再次,技术引进削弱及劳动力再配置。2012年以前,我国主要是以低生产效率的第一产业,向高生产效率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但是随着劳动力转移逐渐结束,转移速度以及规模大幅度下降,并且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逐渐缩短技术差距,技术引进推动效果逐渐削弱。


  最后,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持续加强。我国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与大规模高强度的投入,都与资源环境储备密不可分,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加剧,能源消耗殆尽,将对能源环境进行约束,因此,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力的外部约束。


  中期经济保稳增长面临的挑战


  第一,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随着世界经济的整体低迷,海外市场扩展速度放缓,发达国家进口需要逐渐变弱,世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导致国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振兴本国经济促进再工业化,印度、越南诸国利用低价成本要素,对国际产业快速转移,利用低价产品占领我国的国际市场空间,使我国面临着双重挤压的市场竞争格局。


  第二,财政金融风险增大。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公民收入、财政收入以及企业利润均将回落。我国在扩展债务以及信用规模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无意识地加大了财政金融潜在风险,随着逐渐增长的地方债务,中央财政收入以及放缓的土地收益,金融债务风险平台逐渐显现。


  第三,逐渐突出产能过剩矛盾。近年来,迅速扩张的制造业不仅满足了我国经济增长,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需求,更是依赖于增加的出口,以带来发展的平衡。随着国际市场扩展放缓,国内经济增长逐渐下降,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第四,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经济增长出现阶段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传统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发生供求关系变化,使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原本的低成本优势逐渐衰减,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难被持续增加的大规模投资所支撑。


  第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世界产业核心逐渐转变为数字化、智能化的制造业,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很多工业企业的研发规模与研发水平较低,由于企业对低端加工组装过于依赖,缺乏品牌与技术的创新,逐渐与市场竞争环境脱轨,若不加速推动产业技术提高以及研发能力,现有的许多生产能力以及技术将面临着淘汰的局面。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并存的中期经济发展策略


  阶段性经济增长变化趋势下,我国经济增长迫切需要新动力,探索新对策,将调整结构、稳定增长、促进改革相结合,才能推动我国经济转型,解决我国中期经济保稳增长所面临的挑战。


  (一)扩城镇增内需,应对国际需求减弱


  目前我国进入新经济增长阶段,需要扩大消费以及内需。我国政府应积极推进人口市民化的转移,改变消费结构与消费倾向,大幅度提高对工业品的需求以及购买能力,形成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有效作用。因此,要将农村转移人口有秩序地市民化,促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深入改革,建立完善的农村产权登记,对户籍制度进行变革,循序渐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公共服务制度,力求覆盖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常住人口。还应提高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城镇的人口规模进行合理规划,严禁乱占耕地,对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建立起节约利用机制,建立起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城镇。以促进小城镇与小城市的加速发展,对中小城市加大融资、财政等政策的支持,加强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人口聚集等功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就近变为城镇人口。


  进一步发展城乡一体化,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将城市与农村经济问题综合成整体进行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并形成大都市圈与城市群,形成开放性国际化都市体系,使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市群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其吸纳转移农村人口的能力,以挖掘城市潜在的消费需求,应对我国中期经济增长面临的双重挤压市场格局。


  (二)释放改革红利,减弱财政金融风险


  促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将核心落在简政放权工作上,减少审批事项,将社会与市场能够承担的职责交还,使政府管理重心逐步由审批环节变为服务监管环节。积极推动改革大型国有企业的步伐,使其发挥出提升综合国力、产业升级、国际竞争的价值。加强产权保护,确保各种所有制均能享受平等竞争与法律保障。政府需要深化财税体制的变革,使财政预算体系规范、公开、完整,建立覆盖所有国有企业的收益分享与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改革金融体系的步伐更快,推动健全的利率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体系,促进市场供求在汇率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放宽金融准入门槛,建立现代化金融体系,以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减弱金融财政的投资风险。


  (三)结合供需管理,抑制生产能力过剩


  政府应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改善民生、扩大内需,提高调整结构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水平,使债务规模能够受到中期收支平衡的约束。进而推动产业重组兼并,产能过剩是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与重组兼并的有利时期,需要在市场化为导向的基础上,将低附加值,高排放、高耗能的产能进行淘汰,进行产业重组以促进技术进步。并加大企业走出国门的支持力度,支持建材、钢铁等原材料生产企业走出国门,建立生产基地,将直接进口资源变为就地使用,促进制造业向服务质量好,精深加工化转型,以解决我国供需失衡的问题,抑制进一步凸显的产能过剩矛盾。


  (四)提高质量效益,适应生产要素上涨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提高质量从根本上说,就是促进国民经济投入产出率的提高,增强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配置资源,加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提高效益主要体现在公民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增加,以及提高企业的财政收入与利润。企业想要做到提质增效,就需要提高要素生产率,加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着劳动力转移的趋近饱和,必须以加大科技与人力资本的投入进行应对,才能提高质量效益,适应生产要素的上涨。并要加强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十二五”以来,我国虽然在建设生态环境,以及节能减排中取得了良好成果,但能源消耗以及单位产出资源仍旧偏高,还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必须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资源环境的压力作为产业进步、技术升级以及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化解我国经济增长与大规模投资之间的窘境。


  (五)加强科技创新,变革企业研发态势


  我国政府应推进企业引导市场的科技创新进程,加强技术创新中企业的主导地位。激励企业引导科技要素流入,鼓励多种创新资源在企业集中,条件容许的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对中小微企业大力进行扶持,以鼓励技术创新。并将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与科技创新进行结合,我国正在培养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一批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一代战略新兴产业,要将增强科技创新与培养新兴产业有效融合,以全面掌握核心技术。


  积极推动开发与应用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技术,构建起科学创新的动力体制,资源产品以及生产要素的改革,促进国有企业与垄断行业的深入变革,提高企业进行创新发展的动力,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教育,促进传统经济增长要素逐渐转变为创新要素,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激励体系进行研究探索。持续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制,建立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三者有效结合的创新技术系统,使资源创新能够综合集成与高效配置,充分激发社会创新潜能,以适应世界产业核心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趋势。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