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淮南市乡村旅游开发RMP分析

2022-06-08

 摘要:运用昂普(RMP)分析理论,对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线路设计。 
  关键词:淮南市;乡村旅游开发;RMP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2503 
  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发展势头迅猛。淮南市乡村旅游发展规模虽然不断壮大,但由于起步较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少,仍以观光为主体,趣味性、参与性不强,缺乏文化内涵,产品功能还很单一,游客的重游率低。对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客源市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及线路设计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深度挖掘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和市场潜力,丰富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促进其乡村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 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分析(R性分析) 
  淮南市独具特色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各地乡村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乡村自然风光与民俗人文底蕴交相辉映,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目前淮南市已成功打造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创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17个,评定安徽省星级农家乐24个,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20家。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呈现以下特征: 
  1.1 种类丰富、类型齐全 
  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见表1),拥有全部6大主类乡村旅游资源:即乡村地文景观、乡村水域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单体160个,具有较大价值的旅游资源单体66个。特别是拥有一批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全市六区一县范围内,开发利用价值较大。如田家庵区曹庵镇草莓基地、海田绿色庄园;谢家集区黄金梨基地、东华怡乐生态园;大通区上窑古镇;潘集豆腐文化第一村;八公山南塘湖、乐涧套;凤台县花鼓灯艺术村、八一林牧场;毛集实验区渔家乐、绿吧碧水雅阁生态园等。 
  1.2 乡村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底蕴厚重 
  淮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众多,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毛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淝水之战”是淮南不可多得的重要旅游资源,应当加以开发利用,仅此战中流传开来的成语典故就可以打造许多的景点供游人探访。后周南唐数度对垒,留下“赵匡胤困南唐”等民间传说以及寿唐关、饮马泉等历史陈迹。淮南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众多,其中有春申君黄歇的墓葬、楚幽王墓、淮南王刘安墓、赵国大将廉颇墓等诸多的君王将相之墓。可将其串联起来,以不同的形式丰富其内容,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景观。淮南乡村民俗文化浓厚,乡村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田家庵区曹庵“桃花草莓节”、毛集实验区“淮河风情文化节”、潘集区“农民文化节”、凤台县“花鼓灯艺术节”、上窑庙会等。淮南市可以以民俗为主题打造了更多民俗旅游点。 
  1.3 产品转化条件优越 
  从表1来看,淮南市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齐全,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基础,综合对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R性分析可知,淮南市开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政府及企业应针对不同的旅游者推出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 
  2 淮南市乡村旅游市场分析(M性分析) 
  淮南位于安徽省中北部,是合肥都市圈成员城市。淮南的公路、铁路和合肥新桥机场淮南城市候机楼等交通一体化建设较好,尤其是淮南东站高铁的开通,极大缩短了淮南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往返时间。安徽合肥经济圈将建成“一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生活圈”,城市之间便利交通有利于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 
  2.1 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淮南市乡村旅游逐渐升温,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愿意追寻田园自然,另一方面是淮南是乡村旅游设施不断完善。从各个景区接待游客情况统计来看,淮南市本地客源市场仍是目前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主体,合肥、蚌埠、阜阳等省内周边的客源市场是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合肥、蚌埠近距离客源市场因为距离小、消耗小、生活方式也较接近,其客源挖掘潜力较大。目前淮南市虽已有6家AAAA级景区,但基本以观光、文化体验为主,其旅游的全国知名度和吸引力有限,严重依赖本地客源市场,无法辐射全国三大城市圈的高端客源市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上海、武汉、郑州等中远程城市市场有待开拓。 
  2.2 客源市场出游特征 
  淮南市乡村旅游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群体、商务度假旅游群体。出游方式主要是家庭、亲友结伴,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出游时间周末、节假日为主,外出旅游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市区或近郊,平均逗留时间普遍较短,以一日游为主;旅游花费以餐饮、购物为主,旅游花费低;以自助游为主,自驾游出游逐年攀升。总体来看,淮南市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属于近程、短时出游,旅游消费水平不高。 
  2.3 客源市场旅游偏好 
  淮南客源市场出游偏好倾向于近郊乡村休闲,注重旅游的舒适度和休闲性。乡村休闲游成为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较高的度假休闲层次转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农村所具有的广阔空间、自然生态、天然氧吧等优势日益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将到乡村居住生活、休闲度假。“到农家去吃土菜,到农村去闹新春”受到城里人的追捧。焦岗湖渔家乐旅游示范点、绿吧生态园等一批农家乐接待点,吸引了大批自驾游和自助游游客。 
  3 淮南市乡村旅游产品分析(P性分析) 
  3.1 产品创新的外部环境 
  淮南乡村旅游开发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省会经济圈、合淮同城化战略的实施为淮南市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契机。淮南、合肥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在旅游资源整合、宣传促销、旅游线路打造、信息平台建立等11个方面作出合作性约定。近年来,为解决资源性城市转型难题,淮南市政府把发展旅游作为谋求城市转型的有益尝试,明确了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定位、规划布局及支持保障措施。截至2014年底,淮南市拥有国家A级景区24家,其中4A级6家,3A级6家,星级饭店32家,旅行社6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36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  3.2 产品的理念系统 
  乡村旅游游之所以逐渐升温,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愿意追寻田园自然,体验田园农家生活。以优良自然资源和深厚人文底蕴为基底的淮南乡村旅游,应充分挖掘淮南市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旅游资源的潜力,全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引导农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特色、文化特点,大力开发农业观光、自然生态、农家度假、民俗文化、乡村情趣、城郊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现乡村旅游间的差异化、特色化、多样化,避免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 
  3.3 产品体系 
  根据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结合其客源市场特征,可将其乡村旅游产品定位为6大类。 
  3.3.1 生态休闲旅游产品 
  以淮南环境优美的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将农村生态和农事风情、旅游与休闲相结合,以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参观的村镇主要有:田家庵区曹庵镇、三和乡及史院乡的草莓基地、谢家集区孙庙乡黄金梨生产基地、上窑镇红光村葡萄示范基地等。 
  3.3.2 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淮南农林牧副渔品种齐全,农作物种类繁多,并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以现有的农业基础为依托,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立观光农业园区。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毛集实验区、城北乡、民族乡、关店乡、古店乡、尚塘乡、刘集乡等。在关店乡、古店乡、尚塘庙乡等特色农业所在乡镇发展观光农业;在刘集乡、城北乡等具有中小型水库乡镇发展“渔家乐”。 
  3.3.3 村落民居和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以淮南市村落民居建筑、古民房、古宅和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为凭借和吸引物,进行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闪冲回族村、古沟回族乡、孤堆回族乡、李冲民族乡等。这些村庄伊斯兰文化特色浓郁,回民人口聚集,建有清真寺,回民的饮食、婚礼、丧礼、宗教节日、诵经、祷告、斋戒等宗教活动和宗教建筑等都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展现伊斯兰文化是其优势旅游资源。 
  3.3.4 煤炭电力工业体验旅游产品 
  以淮南市乡镇煤炭电力企业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模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游客乘坐矿下交通工具到井底观看矿井结构,煤炭开采过程,也可以亲自参与开采,体验矿工们工作的艰辛。组织游客到电厂进行旅游参观,由旅游组织部门和厂区安全部门联合安排电力知识讲解,现场电力发电参观、切身体验操作等等。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岳张集镇、新集镇、顾桥镇等。这些村镇煤矿电力资源丰富,绿化优美。“参观矿井和矿区,体验矿工生活”的工业体验旅游对城里居民定会有很大吸引力。 
  3.3.5 文化民俗旅游产品 
  以淮南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淮南历史悠久,淮河风情文化古老灿烂,民间艺术繁荣,花鼓灯、推剧堪称一绝。乡村文化比较内容丰富,特别是过年期间,各个乡镇大都有形式多样的传统庙会及庆典活动。重点开发的村镇主要有: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新集镇陈巷村、“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潘集区祁集乡祁圩村、古“寿州窑”发源地—上窑镇等。淮南上窑镇利用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把民间小吃、花鼓灯和手工艺品等民俗文化组合在一块吸引城里人也来赶庙会。 
  3.3.6 历史古迹旅游产品 
  淮南历史悠久,境内遗有一些古战场、古建筑。如毛集境内有淝水之战古战场“青冈城”遗址、夏集镇有唐代佛教圣地原圣寺、陈集老桥等历史文化名胜,可以以此作布局发展历史古迹探访巡游。 
  3.4 产品线路开发 
  根据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以及客源市场需求特点,将淮南市乡村旅游线路分为综合性型和特色主题型两类。综合型乡村旅游线路将淮南市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结合起来,可满足大众旅游者的需求。特色主题型乡村旅游线路将具有同质属性的旅游景观串联,可满足不同需求旅游者的要求。 
  3.4.1 综合型乡村旅游旅游线路 
  (1)毛集淮河风情文化园—焦岗湖观赏荷花—淮南寿州窑遗址—曹庵镇草莓基地。 
  (2)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顾桥煤矿—孙庙乡黄金梨生产基地—赖山村清真寺、清福建水师提督墓。 
  (3)新集镇陈巷村(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八公山区闪冲回族村清真寺—淮南王刘安墓—三和乡红菱基地。 
  (4)关店乡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凤台电厂—淝水之战古战场“青冈城”遗址—潘集区祁集乡祁圩村(中国豆腐文化第一村)。 
  3.4.2 特色主题乡村旅游线路 
  (1)生态休闲之旅。 
  史院村东下郢花卉苗木经果林种植基地—曹庵镇草莓基地—三和乡红菱基地—孙庙乡黄金梨生产基地。 
  (2)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点之旅。 
  关店乡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城北乡芮集农业科技示范园—茨淮新河八一林牧场—焦岗湖观赏荷花。 
  (3)村落民居和民俗风情之旅。 
  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伊斯兰教习俗—谢家集区赖山村赖山村清真寺、清福建水师提督墓—八公山区闪冲回族村清真寺。 
  (4)煤炭电力大型企业工业体验之旅。 
  凤台电厂—顾桥煤矿—平圩电厂—潘集一矿。 
  (5)文化民俗之旅。 
  毛集淮河风情文化园—新集镇陈巷村(安徽花鼓灯陈氏流派原始生态村)—上窑镇庙会。 
  (6)历史古迹之旅。 
  淝水之战古战场“青冈城”遗址—淮南王刘安墓—春申君陵园—淮南寿州窑遗址。 
  4 结论 
  淮南市乡村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类型齐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开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淮南市应将开发利用价值较大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开发出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郑群林,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 
  [2]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点和模式[J].旅游学刊,2006,21(5). 
  [3]尹少华等.乡村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2,22(5). 
  [4]汪惠萍.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9). 
  [5]邓湘南.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J].乡镇经济,2008,(6).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