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挖掘文化资源 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2022-06-08

吕艳霞

摘 要: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的标志和旗帜。高密市将“红高粱文化”作为打造文化名市、提升文化内涵、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载体,策划组织品牌文化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文化资源 文化品牌 红高粱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品牌是文化建设的标志和旗帜。在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进程中,高密市将“红高粱文化”作为打造文化名市、提升文化内涵、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载体,策划组织品牌文化活动,扎实开展系列创建工程,让高密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红高粱文化品牌的提出

打造文化品牌,是推动文化实现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力举措,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所以选择红高粱文化作为高密的城市文化品牌,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红高粱是高密独特的地域文化。高密与红高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齐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等“三贤”诞生在这里,茂腔、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民艺“四宝”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以说,红高粱文化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融汇吸收东夷文化、齐鲁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通过高密人民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是高密的母文化,也是高密一切文化的统领。

2、受名人效应的影响。红高粱文化起源于莫言的小说,发展于电影《红高粱》,这是一部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评委,也征服了世界的国际化作品。小说的出版和电影的播放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世界影坛刮起了一阵红高粱旋风,使得中国人第一次拿到了国际性大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但是长期以来,在高密,在红高粱文化的发源地,这种资源却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果。如果再不对“红高粱”现象进行理论定位、确立“红高粱”文化品牌的地位,则将会失去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源于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品牌的打造须有独特性和权威性,并且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才为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在此之前,高密深入挖掘特色和优势文化资源,形成了“三贤四宝”文化产业品牌,但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却不具有独特性和权威性。而红高粱作为喂养高密人民几千年的农作物,其吃苦耐劳、刚直不阿、爱恨分明、眷恋故土、谦逊热情的品性是高密人民高贵品质的集中体现,已渗透到高密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中,以其作为品牌,当之无愧。

4、开发保护红高粱文化迫在眉睫。环视高密周边县市区,寿光有蔬菜博览会,诸城有大舜文化节,昌乐有宝石节等,这些县市区大都依靠自己的文化品牌优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拥有文化资源优势的高密却一直没有自己的主题文化节庆活动。通过举办节庆活动,打造高密自身的文化品牌,成为高密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通过对红高粱文化品牌的开发,可以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推动高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更好地促进高密向文化强市跨越,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红高粱文化的品牌效应

通过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特别是连续举办五届红高粱文化节,充分展示了高密形象,活跃了县域经济,凝聚了人心,对进一步拓展红高粱文化影响力,扩大高密市对外交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扩大了红高粱文化影响。红高粱文化节是一次集传统文化、民俗民艺、学术交流、项目推介、经贸洽谈于一体的旅游文化节会,文化节作为一次全方位的综合展示,充分展现了高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有力地宣传推介了高密,使“红高粱”成为高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二是以文为媒,实现了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节招商,充分展示了高密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全新的城市形象和干群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每届文化节吸引外地游客数万人,有力地刺激了社会消费,为全市饮食、服务、交通、商业等带来了新的商机,带动了服务业发展。

三是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群众共享文化成果。以“红高粱文化”为特色,加快重点文化项目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红高粱民俗村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先后建设凤凰公园、小康河公园、南湖植物园、文体公园和胶河公园等5个能容纳万人以上的主题公园,加快完善以镇街综合文化站、乡镇文化广场、社区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大院为主体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镇街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了全覆盖,村文化大院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是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味和市民素质。以擦亮红高粱文化品牌,举办文化节为契机,不断加大了道路、环卫、文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全面加快中心城区净化、绿化和美化建设,营造了“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高密形象”的良好氛围,市民综合素质、各行各业的文明服务意识明显提高,集中展示了高密人民勤劳朴实、团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了高密新形象。

三、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的几点建议

1、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打造文化品牌精品。在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坚持在开发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讲究经济效益。对红高粱文化品牌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利用,要强调精品意识、责任意识,深入研究,高度提炼,精益求精。比如在进行文化旅游的规划时,档次要高,规模要大,特点要明显,服务要好,功能要齐全,在做大做强特色旅游业的同时,注重做活上下游相关产业文章,将文化渗透在旅游的吃、住、行、娱、购各个环节,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拉长旅游产业链条。

2、深入挖掘文化品牌的内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目前,对于红高粱文化品牌的打造,仅是刚刚起步,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基本停留在表层和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深入地提炼和整合,还没有真正形成红高粱文化品牌的灵魂特质。要围绕红高粱文化进行更有效的内涵挖掘、品牌包装和宣传推介,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把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更多地注入文化内涵,融入文化特色,研究体现高密地域特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和城市雕塑,突出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形成应有的文化生产力和品牌冲击力。

3、加大文化投入和扶持机制,充分激发打造文化品牌的积极性。一是对整体文化品牌的推介,要坚持政府主导原则,特别是城市形象宣传、公益广告制作等,要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政府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模式,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在税收减免、资金投入、人员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投入机制,引入更多资金投入文化品牌建设。三是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红高粱文化奖的激励、引导作用,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投身到文化建设中,投身到文化品牌的打造上。

4、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为文化品牌打造提供人才智力保障。打造文化品牌,人才是根本。要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造就一批名人名家,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要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引进,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专业人才落户;大力培训现有文化人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举办培训班、进行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现有文化从业人员队伍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积极发现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充分激发“草根”文化能人的参与热情,积极鼓励、帮助其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及特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刘晓丽,张小河.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1):17-19.

[3]张平. 张家港市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实践与特色研究.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6.12

[4]王有志,王翔.红高粱带“红”高密.走向世界,2014(49).

作者简介

吕艳霞 (1985-),女,山东高密人,中国海洋大学2013级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山东青岛市 266100)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