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冠期刊网

汉维语成语中的形象及互译研究

2022-06-08

郭倩倩

(新疆青少年科技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成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可以反映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个人物,一种民族心理。汉语和维吾尔语作为两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也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成语,本文从汉维两种语言的成语形象来看两种文化的差异,及在这种差异影响下该如何对两种语言的成语进行翻译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成语 形象 互译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形象,这些形象在成语中反映出来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在不同语言中,形象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讨这些形象在成语中的意义,及其汉语和维吾尔语成语中形象的异同及其翻译时的难点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及两个民族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有很大帮助。

一、汉维语成语简介及成语中的“形象”

1.汉维语成语简介。成语作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精炼和精华,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维吾尔语成语,都属于本语言的熟语。

汉语成语从春秋至今的2 000 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得到了保留,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新的成语也在随着语言的进步不断补充进来,比词语的含义更丰富,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其由来大致分为源于神话传说和寓言、源于历史故事、源于古代诗文语句、源于口头俗语。

维吾尔语成语的研究为时已久,但直到2006 年6 月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维汉大词典》中才将维吾尔语成语标示并进行了较为专业的翻译。维吾尔语成语的由来大致分为:源自民间生活、源自民间故事、源自“莱提派”、源自历史事件、源自维吾尔族民俗、源自伊斯兰宗教观念、活动、借自外来语。

2.什么是形象。形象,在文学理论中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亦称文学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也是作家的美学观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体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

在成语的研究中,主要是从其语言形象来进行分析。如:汉语成语中的“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中“虎”的形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虎”是凶猛的形象,而在这个成语中“虎”表现其语言形象,成了愚蠢的形象。

形象的特征包括形象性、统一性和可示性。

二、汉维语成语中的各类形象

汉维语成语中的众多形象需要我们分类并进行分析,才可以从两种不同语言中发现其形象意义的区别和我们在两种语言互译时应当注意的方面。由于在汉维语成语中形象繁多,笔者主要将其分成了四个大类。

1.汉维语中的人物形象。汉语成语中的任务形象又可分为:表示正面人物形象成语和表示反面人物形象成语。正面人物可以通过其“名”来作为学习的楷模,作为人们效习的对象,也是对其人物的历史贡献的一种肯定,而反面人物则通过提及这个人物的名字即可想象到其形象,从而达到反面讽刺的目的。

维吾尔语成语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宗教人物形象、历史人物形象和寓言传说人物形象。相比之下,后两类成语数量比较少。

2.汉维语中的动物形象成语。在汉维成语中的动物形象都很丰富,但由于地域原因,在维吾尔语成语中的动物形象种类较少,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畜牧类动物和人类饲养的宠物等。

汉语成语中的动物形象丰富,种类繁多。而维吾尔语成语中的动物形象虽也很丰富,但种类较少。主要是因为维吾尔族生活在新疆,地处干旱沙漠地带,动物种类相对稀少,但维语成语中多将动物的某一部分形象夸张后对人进行讽刺,带有强烈的幽默感。

3.汉维语中的植物形象成语。由于地域原因,汉语中的植物成语以各种花草形象为主,维吾尔语中的植物成语则以农作物和特产形象为主。

维吾尔语成语中的植物形象大都反映了新疆地区的特产和农作物,将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引入成语是维吾尔语成语的一大特点,这些成语既反映了新疆的植物特点同时又将其植物的特点转变成成语中的喻义,是维吾尔文化的一种特点。

4.汉维语中的其他形象成语。此类成语包括民俗类形象、食物类形象、人体器官类形象。

三、汉维成语互译中的形象互译问题及产生原因

1.形象在汉维成语互译中的难点。在进行双语互译时,由于文化不同,难免会出现问题,汉语成语中的形象在维语成语中的形象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不管这些形象简单去进行翻译,那么就难免会出现失误和疏漏,这样对于两种语言的交流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成语中的形象往往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成语中形象的表面意义,这个表面意义就是指成语中的形象词,其从表面看就是代表某一事物,具有某一事物的性质。另一方面是成语形象的深层意义,这是汉维成语互译时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汉维双语翻译的难点。

2.汉维成语形象差异产生的原因。成语是语言、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对于成语中的形象不同,我们大致可从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习俗文化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1)宗教文化。宗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信仰,其文化是由信仰该宗教的信徒们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文化中也有很多宗教的痕迹,尤以佛教为重,其宗教文化发展在汉文化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在维吾尔族历史发展中宗教同样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维吾尔族历史上信仰过萨满教、景教、袄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尤其是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历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有关伊斯兰教宗教词汇的频率非常高。(2)历史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形成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但由于在历史上经历有所不同,汉维在历史文化上是有差别的。

(3)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在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可以从不同民族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而反映出来,这种文化主要反映在对待自然的不同感触。

古代汉族主要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区,其气候和环境具有多重性的特点,有干旱和潮湿的气候,也有高原和平原的地形,所以在成语中反映出来就是多种多样的。

维吾尔族主要生活在新疆地区,新疆干旱区面积占全疆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而且大部分都是戈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绿洲之外就是茫茫戈壁和沙漠,生存条件恶劣,所以维吾尔语成语的形象构成大都与新疆的生态环境有关。

(4)习俗文化。习俗文化是指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汉维成语中都有许多成语是来自于本民族的习俗文化,由于在汉维习俗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差异,这就使我们在理解彼此语言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

3.形象在汉维成语互译中的重要性及意义。汉维语是两种拥有很长历史的语言,而成语在两种语言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成语在生活中的使用率颇高,维吾尔语成语更贴近于生活,在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更高,而汉语成语大都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

汉维成语很多时候其表层形象意义与其深层形象意义不同,如果不能将汉维成语的互译工作做好将会影响互相的交流和发展,处于现在这样的一个迅速发展,高度融合的社会环境中,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研究汉维成语互译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四、汉维成语中形象的翻译技巧

无论是成语翻译还是其他类型词汇的翻译,其目的都是要完整传达源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保留其意义,还要能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来。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说并非易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在此简要将汉维成语互译的技巧做一阐释。

1.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好的翻译方法,可以通过两种语言互相通用的元素进行翻译,这在汉维成语互译中同样适用。这种能够直译的原因是在人们的情感上很多时候是互通的,所以,对于一些成语的表面形象和其深层形象是一致的,这种成语在互译时适合使用直译法。还有一些虽然表面形象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深层形象一致,而且不含有特殊的文化内涵,此时,只要不影响语义,而且不影响翻译后的使用,也可采用直译法。这种直译法适用于这四种情况:

(1)形同意合,等值再现。虽然汉维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都有差异,但两个民族早在西汉时两个民族就已经建立了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在成语的形成中其表述和产生的源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种成语的互译就可以采用等值翻译。

(2)原语借鉴,按源语言直译。汉维两个民族在长期接触、交往过程中,彼此语言文化中的借鉴不断加深,很多汉语中的成语在维语中早已出现,并具有长期的历史性,汉语中的一些成语也为维吾尔族熟知,这时适合用直译法。

(3)留其特色,进行直译。有时候在对成语进行翻译时会遇到一些汉维双语表达方式类似的成语,但其包含有本民族的特色,这种成语的翻译也宜采用直译法,这样可避免源语言失去特点。

(4)保留原有形象直译。有许多翻译语中没有与源语言相对应的形象,在这种时候最好使用保留源语言形象的直译法,这种直译法也成为借鉴直译法。即将源语言中的语言形象直接翻译出来,再辅以适当的修饰,使其成为我们需要的翻译语。当然,这种翻译方法也有其不利的地方,由于生活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一样,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词语在翻译后无法理解或难以想象到其深层意义。

2.转换原有形象意译法。在汉维语翻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在地域上具有其特点,但翻译后可能失去其原有意义的情况,或者通过上述翻译后仍不能更好说明其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使用转换原有形象意译的方法,即形象发生转移,以保留其源语言的意思为主要形式的翻译方法。这种转移形象意译的方法虽然可以很好表达其源语言的含义,但由于其对原有形象的转移,难免会破坏源语言的特色,这也可以说是此种翻译方法的弊端。

3.抛弃原有形象意译。还有一些成语无法找到合适的对应成语,而且在形象上也难找到类似的成语,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抛弃原有形象的翻译法,在抛弃原有形象后,只对其意义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方法和前文所说的形象转移还不一样,形象转移是对一些形象类似的成语形象进行转移,而此处却是无形可转,只能通过其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这可以说是翻译中形象表达的最后途径,即只有在保留形象、移植形象、转换形象、添加形象等方法确实无能为力时,译者才舍弃原成语形象,用简洁语言直传原成语信息。

五、结束语

汉维语成语中的形象多数是语言形象,这些语言形象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和文化特点,还可以通过这些形象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而汉维语成语作为两个民族的语言精华,对其中的各类形象的研究必将帮助两个民族互相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融合。本文仅仅是对汉维成语中的各类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分类仅依靠笔者的一些认识,还有欠妥当之处。另一方面,本文对汉维成语中的形象翻译以前人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几点翻译方式,即:直译法,保留原有形象意译法和抛弃原有形象意译法。这三种翻译方式都是前人提出的,笔者仅是从汉维成语形象翻译的角度进行了一些细化。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在翻译时,应该以保留其原有形象为主,因为只有保留了其原有成语中的形象才能让第二语言读者对于源语言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另一种文化产生兴趣,并想去了解和进行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热外都拉·罕木都拉编.维吾尔熟语详解词典(维吾尔文)[Z].1984 年版.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1~2.

[2]吐尔地·艾合买提.现代维吾尔语(维文版)[M].1982 年版.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2:121.

[3]彭嬿.维吾尔熟语中的方言词汇初探[J]. 语言与翻译.1997(3):40~42.

[4]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M].1999 年版.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42~45.

[5]赵建国.汉维语数字熟语及其翻译[J].新疆大学学报.2007(4):146~148.

[6]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新疆大学:新疆大学,2005 年.

[7]胡明阳.语言学概论[M].2005 年版.北京:语文出版社,2005:315~326.

[8]史震天.语言翻译文化[M].2005 年版.乌鲁木齐:天马出版社,2005:127~128.

[9]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1997 年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

[10]王德春.语言学教程[M].1987 年版.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345.

[11]王文华.翻译的概念[M].2007 年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5~16.

[12]商富才.不同喻体形象与翻译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7):439~441.

[13]李文新.浅析维吾尔谚语的语义分类及其翻译[J].语言与翻译.1997(2):46~72.

论文中心更多

期刊百科
期刊投稿 期刊知识 期刊审稿 核心期刊目录 录用通知 期刊版面费 投稿期刊推荐 学术问答
基础教育
小学语文 中学语文 小学数学 中学数学 小学英语 中学英语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政治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科学教学 音乐教学 美术教学 体育教学 信息技术 班主任管理 校长管理 幼教 教育管理 微课教学 作文教学 德育教学 教学设计
医学论文
内科医学 外科医学 预防医学 妇科医学 检测医学 眼科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论文 口腔医学 中西医 中医学 外科 护理 基础医学 急救医学 老年医学 医学实验 儿科医学 神经医学 兽医学 肿瘤医学 综合医学
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 电影文学教育 学前教育 教育学管理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职业技术教育 成人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家庭教育 教育毕业 中专中职教育 教学设计 国学教育 学术研究 大学教育
药学卫生
社区门诊 医药学 医患关系 医院管理 疾病预防 保健医学 公共卫生 医学教育
文科论文
农业经济 工商管理毕业 会计毕业 行政管理 法律毕业 市场营销 经济毕业 汉语言文学 财务管理 物流管理 人力资源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物业管理 新闻学 企业管理 金融银行 社会科学 食品安全 办公档案 审计学 税务税收学 外国文学 哲学
理科论文
机电毕业 土木工程 计算机毕业 电气毕业 建筑毕业 电子商务 工程毕业 设计毕业 机械制造 汽车毕业 园林毕业 农学毕业 数控毕业 软件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生态 畜牧渔业 化工毕业 科技创新 石油矿藏
论文格式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摘要关键词 目录提纲 论文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其他 论文答辩
职业论文
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财会论文 管理论文 医学论文 法学论文 文学论文 工业论文 建筑论文 农业论文 水利论文 计算机论文 社科论文 机械论文 生态环境 中西文化

先发表后付款 不成功可退款

权威机构认证 专注期刊10余年 1000余家杂志社长期合作

缔冠期刊网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1998- 缔冠期刊网